[青海日报]【两会进行时】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双胜利 ——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实录

日期:2021-02-01
字体:【 打印本页

  1月31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邀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肖向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虎、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杨牧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毛江明、西宁市副市长吴志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主任方保民、互助土族自治县委书记李小牛,围绕“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双胜利”主题做新闻发布,直击热点难点,回应社会关切。发布内容上下联通、点面结合,内容十分丰富和充实。充分展现了我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的生动实践成果,这些实践成果能够让大家看到新时代青海的全新面貌,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担当,更充满了浓浓的民生情怀。

抓“六保”促“六稳” 努力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肖向东

  2020年,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求进、进中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为顺利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我们将深入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按照这次两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既要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又要全力以赴抓“六保”促“六稳”,更要迈好融入新发展格局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在以保促稳中重点强化三个“进一步”:进一步兜牢“保”的底线,着力保就业促增收,不断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开展靶向精准帮扶,着力保障粮食安全,稳定能源产储供应,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等;进一步夯实“稳”的基础,强化工业经济支撑保障作用,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坚持“项目为王”,全力提振居民消费等;进一步拓展“进”的空间,继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好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工程,持续激发市场活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坚持立足长远 全面筑牢疫情防线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王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省率先在全国实现疫情防控“五个清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本土疫情的底线,切实保障了全省607万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向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长远来看,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深入推进疾控体系改革,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努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补齐我省公共卫生短板。近期来看,主要做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巩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防控工作格局;持续做好重点人群排查,强化重点地区来青返青人员排查管控和“两站一场”来青人员管理,确保不出现疫情输入和反弹;切实强化冷链食品管理措施,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做到所有进入我省进口冷冻食品“应进必进”“应检必检”;有序推进重点人群新冠疫苗接种,依法依规做好新冠疫苗管理,所有疫苗全程冷链运输、全程可追溯;全面做好疫情应对处置准备,进一步强化预案的实战化演练工作,不断提高突发疫情的处置能力;切实做好农村牧区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十个到位”的要求,全力做好“两节”期间农村牧区疫情防控工作。

拓展特色精细立法实践 不断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杨牧飞

  2020年,省人大常委会深入拓展特色精细立法实践,不断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制定修改法规7件,打包修改法规54件,继续审议的法规5件,审查批准自治州自治县法规条例16件。较好地发挥了立法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青海的立法工作得到全国人大的肯定和推介。

  总结去年的立法工作,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以法治力量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准确研判形势,调整立法计划;全面梳理公共卫生领域法规;制定出台《关于禁止非法猎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决定》;制定出台《青海省畜禽屠宰管理条例》。第二,以特色精细立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制定出台《青海省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促进条例》;审查批准了《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第三,以机制创新拓展科学民主依法立法实践。深入推行法规三审制;持续推进科学民主立法;积极开展立法评估工作。第四,以常态化法规清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高频次开展法规清理工作;高质量保障改革任务落地;高标准推进备案审查信息化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立法主导作用,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加强立法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拓展科学民主依法立法和精细特色立法实践,以高质量立法为法治青海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化解疫情不利影响 完善就业政策体系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毛江明

  去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面对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的不利局面,全省人社系统通过完善就业政策体系等措施,有效化解疫情对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力以赴保住就业基本盘。截至2020年底,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18 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1.58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6.3%;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4%,高于年度目标任务4.4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控制在3.5%的年度目标以内,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聚焦疫情动态,及时调整完善稳就业政策体系;聚焦“减免返缓”,全力纾危解困保企业;聚焦重点群体,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聚焦精准对接,全方位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聚焦脱贫攻坚,全力推进就业扶贫;聚焦“放管服”改革,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民的就业服务;聚焦就业形势,充分发挥大数据监测辅政功能。

  2021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全力推进各项稳就业政策落实落地、切实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积极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抓好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巩固拓展就业扶贫成果、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活动、积极稳妥防控稳就业风险,全力以赴抓好稳就业、保民生工作,努力保持全省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无废城市”多角度多途径引导公众积极践行“无废”生活


西宁市副市长 吴志城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作为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旨在通过城市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其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西宁市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要求,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无废城市”试点工作, 成立“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为一个核心引领驱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协同推进工业、农业、生活三大领域示范模式,积极完善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建设,创建N个无废绿色细胞引导全民共建的“134N”“无废西宁”模式基本成形。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国家试点要求和省“两会”精神,遵循“边试点、边推进、边总结”的思路,深入推进我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将重点做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持续扩展“无 废城市”建设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充分发挥试点示范效益;强化四大体系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五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 大力推动能源绿色发展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主任 方保民

  青海“富光丰水风好”,资源禀赋独具优势。“十二五”以来,我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能源绿色发展。从2011年开始,青海省委省政府把太阳能产业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即实现了世界上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的并网运行与消纳,随后“十二五”到“十三五”的十年间实现了年均100 万千瓦以上的光伏并网,年均增速32%。

  2020年,青海省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的指示精神,坚实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在绿色发展方面不断示范引领,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全面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创了能源发展的新局面。

  进入“十四五”,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青海省提出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国网青海电力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围绕服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定走符合国情、省情的能源转型道路,以电网发展、技术创新引领国家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升青海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能力,支撑青海率先实现碳达峰,服务青海“一优两高”战略落地。

坚持民生为本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互助土族自治县委书记 李小牛

  近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格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 人人享有的要求,统筹抓好民生各项事业,持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基本、兜底线,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强基础、优服务,人民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防风险、促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创造人民群众向往的高品质生活。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两个百年”交汇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将顺应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在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等方面持续用力,坚持就业优先,促增收致富;坚持教育提质,促均衡发展;坚持医疗强基,促水平提升;坚持绿色发展,促城乡品质;坚持多元共治,促社会稳定。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全县各族群众生活品质,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本报记者 董慧 乔欣 魏爽 整理 本报记者 魏雅琪 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