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年1月15日在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日期:2023-01-31
字体:【 打印本页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天气影响,经受了极其复杂严峻的多轮疫情冲击。面对困难,全省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迎难而上,克难奋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推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落地落实,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审查批准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省十三届人大第三十六次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的关于优化调整经济社会发展部分目标任务报告的决议,落实省人大财经委审查意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610.1亿元、增长2.3%,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防住了疫情,稳住了经济,守住了安全底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青海迈出坚实步伐。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一)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疫情大考。面对三年来最严峻复杂疫情防控形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全力应对多轮疫情冲击。统筹调度流调、采样、检测、消杀、院感、救治资源,实施分区分级管控措施,有效处置多轮省内本土疫情,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时优化防控措施。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新十条措施,建立“三中心一专班”工作机制,强化联防联控,积极准备发热门诊、定点医院等医疗资源,全人群全程接种率91.5%,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着力保通保畅保产。制定公路保通保畅八严禁、物流保通保畅21条,布局建设“五主九辅”应急物资中转接驳站,上线运行“青信通”,保障离藏离疆车辆25.5万辆次,办理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8.7万张。道路通行全面恢复。紧盯疫情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协调解决生产建设突出问题,推广企业闭环生产、项目闭环施工,推动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复工达产,确保重点企业生产不停摆、重点项目建设不停工,为经济回稳奠定了基础。

(二)全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制度体系更加健全。颁布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制定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规划、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华水塔”守护人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案。全面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积极推动构建“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修编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争取中央财政按高比例对地方支出责任予以补助,祁连山国家公园40个标准化管护站建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迈出实质性步伐。玉树州、祁连县、泽库县入选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程深入实施。推进共和盆地、阿尼玛卿、黑河河源、河湟地区等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恢复黄河源头水系连通,完成国土绿化525.5万亩、防沙治沙127.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83.2平方公里,三江源地区累计治理“黑土滩”1100余万亩。召开黄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发布“西宁宣言”,黄河警示片反映问题整改全面完成,“体检”问题整改完成率81.7%。玉树隆宝滩纳入国际重要湿地,湿地保护率达64.3%。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增加。污染防治成效显著。2021年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评为“优秀”。西宁市入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4%。湟水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61%,实施31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湟水河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Ⅲ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9%以上,西宁市“无废城市”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完成率达97%。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基本完成。“双碳”工作稳步展开。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1+16+23”政策体系加快构建。启动“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印发零碳产业园总体规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阿特斯新能源全产业链、红狮硅基新材料产业项目落户。

(三)加力建设产业“四地”,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推进部省共建,着力延链补链强链,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特色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盐湖股份4万吨基础锂盐等项目落地,中信国安2万吨碳酸锂、赣锋锂业1000吨金属锂等项目加快推进,攻克了电解氯化锂卤水制备氢氧化锂、高镁锂比盐湖制取电池级碳酸锂、盐湖绿色高效分离提取锂盐关键技术,建成全球最大的金属锂生产产能,镁基土壤修复材料产品实现从无到有。完成100万吨钾肥增产任务,产量达到860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制定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工作方案,举办“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绿电5周”刷新世界纪录。第一批大基地年内并网150万千瓦、第二批开工建设,玛尔挡、羊曲水电站建设全面推进。鱼卡750千伏开关站主变扩建工程、郭隆—武胜第三回750千伏线路投运,21台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全面建成。清洁能源装机达到4075.2万千瓦、发电量700.1亿千瓦时,青豫直流累计输出电量超30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新能源装机占比、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均为全国最高。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成功举办第21届环湖赛。金银滩—原子城等5A级旅游景区创建积极推进,加大茫崖翡翠湖等景区配套设施建设。西宁市列入国家旅游枢纽城市,同仁市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海北红色游、海东民俗游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制定长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保护规划,设立省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在全国旅游目的地人气榜位列前十,“大美青海·诗和远方”生态旅游发展方兴未艾。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4个示范市州、4个示范县先行先试扎实开展,化肥农药“双减”面积300万亩,6个县整县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牧业试点。千头牦牛千头藏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突破100个,共和、泽库列为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创建国家级油菜产业集群和甘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共和藏羊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机监测认证草原面积突破1亿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015个,大宗绿色产品输出80万吨、价值130亿元,“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

(四)积极扩大有效供给,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向好。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存量、扩增量、强后劲,产供链韧性持续增强。工业经济支撑有力。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招商引资“六大行动”,规上工业增长15.5%,这是全年青海经济最大的亮点。推进100个重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高景直拉单晶硅棒二期15GW、晶科单晶硅棒一期20GW、丽豪高纯多晶硅一期5万吨、阿特斯10GW直拉单晶硅棒一期、弗迪10GW动力锂电池等项目投产,天合光能光伏全产业链项目落地。高技术制造、装备制造增长1.1倍、1.6倍。碳酸锂、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增长24.5%、6倍、1.6倍,锂电池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1.3倍,上缴税金222.9亿元、增长70.3%,19户省属监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4%,新增中小微企业1022户、规上企业30户以上。农牧业稳中提质。一产增长4.5%。复耕复种“撂荒地”14.1万亩,整治耕地“非粮化”11.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1.4万亩。粮食总产107.3万吨、连续15年保持百万吨以上。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冷凉性农作物北繁制种基地,建设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复份库,油菜种植突破海拔3000米上限,青稞产量创高海拔地区新纪录。牛羊出栏881.8万头只,生猪存栏70万头以上,鲑鳟鱼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生产性服务业增势较好。推动企业升规入限,新增入库企业178户。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13.2%、3.3%。制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方案和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西宁、格尔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有序推进,货运量增长3.6%。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2%,电信业务量增长28.2%。

(五)千方百计助企纾困,市场主体信心有效提振。相继推出一系列调控措施,线上线下送政策、送服务、送资金,为企排忧解难持续加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出台稳住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退减缓税费211亿元,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减负8.2亿元,缓缴社会保险费7亿元,发放稳岗返还、失业补助、留工培训等补助资金5.2亿元。办理市场主体贷款延期180亿元,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0.15个百分点。释放投标保证金21.5亿元。暂退旅行社质保金9756.9万元。省属企业减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1.1亿元,缓缴电费1.8亿元。加强与东航第三轮战略合作,减少费用8600万元。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户,全省市场主体增长3.6%、总量突破55万户。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开通“惠企政策直通车”,复制推广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举措41项,实现158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实现“证照分离”地域和事项“两个全覆盖”,新开办企业全程网办率达95%以上,非公经济纳税占比达50%以上,新增就业贡献率稳定在80%以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系列应用平台上线,重点领域信用监管走在全国前列。创新创业活力迸发。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出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向科创企业发放贷款42亿元。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起步,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建,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4台光学望远镜投入观测。全面服务保障第二次青藏科考,建成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设立青海省专题。IBC电池实现工业化量产、转化效率达25%。登记科技成果52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6亿元,注册商标增长22.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4.4%,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10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3家。举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在孵企业1303家。

(六)持续加力稳定需求,市场恢复预期逐渐升温。出台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聚焦重点领域扩投资促消费,需求在顶压前行中逐步恢复。攻坚克难稳投资。健全投资项目工作机制,克服疫情影响保材料供应、保物流畅通、保用工稳定、保政策助力、保防疫安全,压茬推进投资攻坚行动,实施中央预算内项目870项、总投资378.8亿元,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117.4亿元;实施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503项、总投资1015.8亿元,安排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41.6亿元。投资内生动力增加,工业投资增长21.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86.6%,新能源产业投资增长17.6%。西成铁路全线开工,青藏铁路西格段提质、兰新客专兰西段达速提质工程开工,西宁机场三期改扩建稳步推进,玉树机场改扩建完成,扁门高速盘克段、国道109乐平段、格尔木至老茫崖段一级公路等建成通车。引黄济宁项目环评、水保方案、取水许可等获批,引大济湟主体工程全部建成,西干渠主体工程隧洞全面贯通,北干二期干渠工程全线试通水,松多水库下闸蓄水,蓄集峡水利枢纽下闸蓄水正常运行。发行新增专项债136.4亿元,“专列+直通车+集中签约+青信融”投放贷款180亿元,争取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31.9亿元。因时而为促消费。投入省级商贸、文旅促消费资金9000余万元,开展“惠购爱车”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消费券超过100万张,带动消费15亿元,推动商贸、文旅、体育市场复苏。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加大41个县级物流中心建设运营补贴,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二次支持示范县建设,实现网络购物423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75.8%。顺势而上促外贸。制定推动外贸保稳提质、藏毯绒纺产业发展等政策,加大外贸市场主体专项资金、投保保费补贴支持,开展重点外贸企业联点帮扶,力促订单转化为业绩,进出口总值增长35.5%。

(七)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协调联动水平不断增强。强化区域协同联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进一步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围绕“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东部地区新动能加快成长,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链加速构建,泛共和盆地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印发兰西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高速公路、省际连接线等重点项目稳步实施,流域污染治理协同推进。制定支持“飞地经济”发展指导意见,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印发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完成“5+1”试点,建设美丽城镇10个。印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认定办法,新增41处历史建筑。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加快补齐,城镇清洁取暖率达84%。格尔木市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循化县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试点。创建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稳步推进。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有效衔接资金66.5亿元,实施衔接项目1763个,21.6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定就业,1622个脱贫村年均收益达30万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9.5%,返贫风险消除率保持在72%以上。村集体经济在全面“破零”基础上向“强村”迈进,200个乡村振兴试点稳步推进,新增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乡镇8个,新增较大规模人口自然村通硬化路150个以上,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保证率95.6%,实施4万户农牧民居住改善工程,三江源地区清洁供暖惠及27万农牧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覆盖全省一半以上的行政村。

(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用改革办法破解深层次难题,统筹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制定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实施方案,印发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分工方案,开展市州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5.3%。开展耕地保护“田长制”试点。天然气销售价格逐步理顺,出台清洁供暖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完善青豫直流外送电价格机制取得新实效。在全国率先开展成品油市场综合监管改革试点。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合力建设南亚陆路贸易通道,开行国际货运班列111列。西宁综保区平稳运行,西宁、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累计交易额超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8倍,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增长7.6倍。成功举办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论坛。支援帮扶合作提质增效。签订鲁青两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完成第四、五批援青干部人才轮换交接,落实援青资金18.8亿元,实施项目459项。落实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资金1.29亿元。与江苏省印发“十四五”东西部协作规划,落实东西部协作资金8.6亿元。举办第23届青洽会暨第二届国际生态博览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10亿元。

(九)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各族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就业收入总体稳定。实施就业创业提质增效工程,出台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8.6万人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就业率89.1%。支持劳务品牌发展壮大经验做法获全国带动就业奖。开展根治欠薪攻坚,为2.8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3.4亿元,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100%。全体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长2.6%、6.3%。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新建、改扩建基础教育学校66所,西宁大学一、二标段30个单体建筑主体全部封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支持健康青海建设,启动实施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获批,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和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基本达到全国水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通道全面打通,国家集采中选品种落地执行、平均降幅50%以上。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高原体育强省建设深入推进。放开灵活就业参保户籍限制,统一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提高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和工伤保险待遇水平。连续14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6.7亿元。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4.1万套、城镇棚户区改造6711套,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200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6392户。市场价格总体平稳。做好疫情防控静态管理期间市场保供稳价,快速启用西宁临时批发市场,全省投放政府冻猪肉储备1474.7吨、牛羊肉1709.5吨,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将领取失业补助金人员和低保边缘人口纳入阶段性保障范围,为289.7万人次困难群众发放6991.2万元临时价格补贴。

(十)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眼睛瞪得大大的”的敏锐性,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粮食能源保供扎实有效。严格划定全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地方储备粮能够保障全省常住人口6个月口粮供应。强化煤电油气运协调保障,落实35万吨政府可调度储煤,与新疆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250万吨,增加1.1亿方天然气合同量,形成政府储气能力2700万方。防灾害保安全精准有效。建立“叫醒”“叫应”机制,汛期高频次调度指挥,提前转移群众20余万人次。5起已发生的灾害中,1483人因提前转移幸免于难。高效处置大通“8·18”山洪和互助“9·01”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援,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玛多、门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扎实推进。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督查大整治,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三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排查整治城乡经营性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率、录入率、整治率均达100%。财金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9.1亿元,增长0.1%,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9.7%,中央补助1587.6亿元,全省总财力2527.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75.1亿元,增长6.5%。全省和省本级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均实现下调一个等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省属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主要目标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奋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青海发展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历史机遇。党的二十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凝聚了奋进力量,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高中西部开放水平、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事关青海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撑有力。二是宏观环境持续稳定向好。新时代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10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当前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活力逐步恢复,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三是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随着国家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精准落地、稳经济大盘各项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产业政策突出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特别是专项债、长期债券、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等方面有很多新机遇。四是青海绿色发展优势愈发显现。我省“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稳健起步,特色优势产业蔚然成势,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涌现,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青海有分量,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青海有潜力,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青海有地位,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青海有空间。五是省委省政府稳经济增长政策举措更加有力有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沉着应对超预期冲击,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坎接着一坎过,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稳住经济大盘攻坚战、守住安全底线保卫战,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顶压前行中形成了务实管用的招法举措,提高了敢打善打的斗争本领,锤炼了严实过硬的工作作风,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世界处在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我省经济增长持续承压,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面临不少困难。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仍然存在,服务业完全恢复尚需时日,消费复苏缓慢;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迹象显现,工业高速增长支撑减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市场主体信心不足,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任务较重;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面临市场需求不振、运营成本上升等问题。

综合判断,未来一个时期,我省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坚持战略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善于抓住机遇,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瞄准“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进固稳,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注重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更加注重推进共同富裕,更加注重更高水平的安全发展,聚力把高原、资源、能源的独特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能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按照省委部署,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需要与可能,提出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力争更好结果;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和5.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7万吨以上;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能耗强度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完成国家规定目标,主要污染物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内。

以上目标,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远景目标,有序衔接“十四五”规划纲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经济增长指标,综合考虑了发展形势、增长动力和基数因素,充分体现稳增长是全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民生指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共同富裕要求,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着力稳定市场预期,充分体现稳就业、稳物价的决心和信心。生态环境指标,强化约束性、体现高标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适度调增,一步一个脚印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挑战凸显的背景下,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加倍努力。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措施

2023年,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工作安排,注重研究跟进国家宏观政策,注重把发展思路转化为路线图,注重找准载体和抓手,注重抓实项目储备和谋划,着力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在加快经济全面恢复上取得新实效。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着力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强化财政金融支撑,不断提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尽快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条例。发挥好投资项目工作机制作用,持续开展投资攻坚行动,建立重大项目问题、责任、销号“三张清单”,实行点对点协调调度,全力推进项目调度提质提效、要素保障有力有效、施工建设见数见效、政府审批提速提效,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落实落细项目与资金统筹协调机制,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高效运行“专列+直通车+集中签约+青信融”平台,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快专项债券项目前期,确保资金下达后尽快开工。做实做细“万千百亿”重大项目库,建立项目全周期服务制度,提升项目开工率、资金拨付率、计划执行率。开展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实施重点领域项目谋划攻坚行动,紧盯国家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交通能源水利、城乡冷链和物流枢纽、新基建、乡村振兴、社会事业、节能降碳、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投向,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的对接,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建立项目前期统筹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制定重大项目谋划争取实施奖励办法。科学组织冬春季施工,在气候允许条件下不停工,乘机下大力度抓好项目前期谋划和储备。

增强重大项目支撑。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重点推进重大项目800个以上,总投资1.3万亿。加快建设西成铁路,建成青藏铁路西格段提质、格拉段道岔更换和信号系统改造、兰新客专兰西段达速提质工程,实现格尔木通动车,开工格库铁路青海段扩能改造。进一步深化西宁至玉树至昌都、格尔木至成都铁路方案研究工作。加快推进西宁机场三期,开工共和机场,加快都兰、大柴旦等通用机场建设,构建“1+9+N”航空运输体系。加快扁门高速、同仁至赛尔龙、大河家至清水、尖扎至共和等项目建设,建成投运茶卡至察汗诺、加定至西海、西海至察汗诺、黄瓜梁至茫崖公路等项目,开工河南至玛沁、湟源至西海、夏河至同仁高速、玛沁至花石峡公路等项目,高速及一级公路突破5000公里,新增新疆和甘肃方向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各一条。全面建成引大济湟工程、蓄集峡水利枢纽,加快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建设,力争引黄济宁、黄河干流防洪二期及早开工,完成4—5座中小型水库建设,开工建设3—4座小型水库,实施15项以上河流沟道治理项目。加快推进公路沿线服务站、交通枢纽场站、居民区充电桩等设施建设。建成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申建大数据中心算力枢纽节点,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建设青藏高原数字产业集聚区。统筹推进玛多、门源地震和大通山洪、互助地质灾害等灾后恢复重建。

发挥消费基础作用。推广“政府促消费+企业促销售”模式,力促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持续恢复。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消费信贷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化解重点地区房地产库存,培育发展长租房市场,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打造面向园区产业工人的“CCB建融家园”长租社区,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开展惠民促消费活动,打造夜经济示范街区和消费场景,拓展无接触式消费体验,培育智慧零售、“互联网+”等消费新业态。推动“物流+”融合发展,建设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全覆盖,着力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加快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进快递进厂进村、数商兴农,促进供销合作社服务下沉,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0%。扩大省内“双千兆”网络覆盖范围,推进5G扬帆应用行动计划。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养老服务消费,发展高原医学康养。倡导绿色消费,培育消费热点。

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抓好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的延续实施,持续做好各项税费支持政策直达快享。争取中央补助不低于上年水平,构建大事要事财政保障机制,运行高质量发展基金,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达到85%。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创建西宁市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信贷增速不低于上年。争取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深化金融暖企纾困“三送一强”活动,实施普惠金融惠企利民“甘霖工程”,用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拓展续贷周转资金池合作银行,健全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二)高质量建设产业“四地”,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进展。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

加力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制定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钾肥扩能发展规划、多让中国粮用上中国钾肥行动方案。落实好国家下达的化肥最低生产计划和钾肥商业储备。加快推进盐湖股份4万吨基础锂盐、亿纬10.5GW动力储能电池等项目建设,推进10万吨金属镁一体化项目技术改造。加大柴达木盆地深层卤水勘查及技术经济评价。建设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两平台一学院两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完善大宗原材料供给监测机制,提升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加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一批1090万千瓦建成并网,第二批700万千瓦全面开工,第三批1000万千瓦计划目标争取获批,力争开工海南戈壁基地项目。加快玛尔挡、羊曲水电站建设,李家峡扩能并网发电。开工建设哇让、同德、南山口、玛沁抽水蓄能项目,建成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全面提升新能源发电调峰能力。加快750千伏昆仑山、红旗等输变电工程建设进度,力争开工第二条特高压外送通道。开展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加快建设海东氢油电超级能源中心、德令哈3兆瓦光伏制氢等一体化示范应用项目,成立氢能产业发展促进会。加快天合光能、阿特斯新能源全产业链、弗迪新型动力电池、丽豪高纯晶硅、晶科单晶拉棒、红狮硅基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多晶硅、单晶硅产能10万吨、55GW,新增光伏电池、组件产能5GW以上,把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及早研究退役光伏组件回收利用问题。

加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完善青藏、青甘、青川、青新旅游大环线,推出东部河湟文化体验、南部生态体验、西部自驾探险、北部草原观光精品旅游线路,强化点位打造、点位衔接,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促进“快进慢游”。打造黄河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加快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推进景区停车场、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后疫情时代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办好文化旅游节、西宁青年电影节,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推动旅游业加快恢复回升。强化与龙头企业合作,高标准包装策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做实“大美青海”品牌平台载体。

加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实施农牧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培育100个千头牦牛、千只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4个整县生态畜牧业股份制改造,建设草畜平衡示范县。实施化肥农药“双减”300万亩,集成推广高产创建、绿色防控、全膜栽培、耕地轮作等技术。新增有机监测认证草原1000万亩。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支持牛羊肉、青稞、油料、枸杞、冷水鱼等领军企业全链条发展。全方位推介“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公用品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85万吨。

(三)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打开新局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编制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中长期规划、国家公园示范省巩固提升方案,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巩固提升行动,举办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争取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获批。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和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工作。加强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推动设立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开展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种质资源库,高起点创建西宁国家植物园。完成市州、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制定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湟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草原补奖制度。持续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搭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价值核算与实现平台,推进湟源、祁连等8个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制定建立健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在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等制度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编制湿地保护中长期发展规划。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攻坚,完成黄河“体检”问题整改。推动河湖“清四乱”整治重点向中小河流、乡村河湖延伸,建设清洁型小流域、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工程。启动新一轮国土绿化、黑土型退化草原治理专项行动计划,完成国土绿化400万亩、治沙防沙1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50平方公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整治入河排污口,持续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工业点源和地下水污染治理。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完成前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做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迎检工作。高质量完成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统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清洁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原材料工业和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有色冶金就地转化专项行动,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快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产能置换,落实重点行业阶梯电价,遴选行业能效“领跑者”,推动工业能耗下降。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融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启动果洛州草原碳汇全国试点。抓好零碳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引入风机、锂电池、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争取纳入国家碳达峰典型性代表性园区试点。构建与“双碳”相适应的财税金融、统计核算、碳汇监测、节能管理、人才培养等政策。

(四)大力促进科教兴青,在塑造发展新动能上取得新突破。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稳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巩固提升“双减”成效,开展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达标行动。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工程,建设校园校舍项目500个以上,增加基础教育学位1万个,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3%,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推动青海大学、青海师大、青海民大增列一批急需学科、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学位点,确保西宁大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竣工。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开展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3%以上。实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组建职业技术本科大学,推进“双高计划”“双优计划”,建设西宁、海东、海西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加快培育建设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多能互补绿色储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高原战略科技力量。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再造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流程,扩大“揭榜挂帅”“赛马制”等试点。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三分之二,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企业30家。落实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大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低碳、盐湖资源绿色高质化利用、新材料、种质资源保护开发、生物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科技服务力量,着力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青海原子城国家科普示范基地。建设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服务平台和野外综合科考基地,促进科考成果在青转化。出台数字经济三年行动方案,深化“互联网+社会服务”,打造“城市大脑”,推进车联网部署应用,支持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000亿元。

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技能中国—青海行动”“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育壮大“青字号”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举办“项目+人才+平台”科技引才活动,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支持方式,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全面完成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对部分职称系列评价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优化,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深化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改革成果,优化高校、医疗等行业人事管理服务政策,落实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和绩效工资内部分配自主权。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牧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

(五)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在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上迈出新步伐。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不断增强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能。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贯彻落实中央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更好发挥经济调度服务机制作用,增强对市场主体因需施策的时效性精准性。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去,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推动组建中国盐湖集团。规范行政裁量权,恪守契约精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化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湟源、祁连宅基地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稳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试点,推进省农信社改革。开展国有草原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专项资金定期评估、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推进零碳产业园营商环境改革试点,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激励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政务服务五级联动体系,落实三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推进并联审批和容缺审批。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完善涉企收费项目清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完善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制度,创新应用“信用+审批”,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城市。制定跨部门综合监管实施意见。推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政策举措,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户、中小微企业1000户,新增市场主体7000户。开展助企纾困专项行动,大力保主体、增主体、活主体、强主体,不断提振市场信心。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高标准落实外资企业准入后国民待遇。大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高效运行西宁综合保税区、西宁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快格尔木国际陆港建设,有序推进西宁、格尔木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建设,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尼贸易陆路通道,常态化开行国际货运班列。办好青洽会、环湖赛、“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国际生态博览会等展会赛事。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六大行动”,聚焦重点产业招大引强,抢抓后疫情时代发展机遇吸引更多项目和投资,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额1000亿元以上。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扩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积极加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深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中央定点帮扶,完善“组团式”帮扶机制,推动共建产业园区。

(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达到新水平。保持75%以上的财政民生支出强度,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全力促进就业增收。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体系。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统筹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和企业定向、公益性等基础岗位招录,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持续打造拉面、青绣、家政、唐卡、枸杞采摘等特色劳务品牌,加强农民工劳务输出组织管理,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苏青劳务协作转移就业人数突破2000人。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集中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千方百计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推进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启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精准实施全民参保,落实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工程建设项目“实名制”参保机制。发挥好城乡低保兜底作用。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实施棚户区改造2134户、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4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2917套。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

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高水平建设健康青海,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建设,建成中医疫病救治基地,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持续实施青南和环湖支医行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力争市州级以上电视频道全部实现高清播出。制定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投运多巴基地滑雪场,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开展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和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完成2000户家庭养老床位建设项目和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继续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元化规范化托育服务。加强退役军人优抚,维护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

强化市场保供稳价。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立奖补机制,提升“菜篮子”大县生产建设规模,稳定生猪产能,促进禽蛋规模化生产。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预警,强化重大节日、重点时段市场保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强化蔬菜产地、集散中心、大型商超市场协调联动,增强本地蔬菜供应能力。开展猪肉储备调节。适时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有效缓解重要民生商品价格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构建良性互动发展空间上迈上新台阶。抢抓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全面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战略部署,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落实中央支持涉藏州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加快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推动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均衡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柴达木优势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增强格尔木省域副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推动共和盆地清洁能源基地扩能增容,培育共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同仁、海晏高原文化旅游名城。打造玉树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培育玛沁高原雪域新城。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和配套政策,促进全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彰显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建设10个高原美丽城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加快城市老旧小区和燃气、污水等地下管网改造,统筹城市内涝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城市生命线工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更好满足农牧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强化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县域内统筹布局,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挖掘拓展省内外就业资源和渠道,全面推进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实现20万脱贫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就业,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将中央财政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争创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组建一批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推进“百企兴百村”行动,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再建200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改建省道和农村公路2000公里,着力解决10个大电网未覆盖乡用电问题,实施4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开展农村厕所“回头看”整改,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绿化美化,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牧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八)兜牢安全发展底线,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上实现新提升。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重点领域风险排查整治,推动平安青海建设迈上新台阶。

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跟进落实国家新阶段疫情防控举措,优化调整省内疫情防控政策,平稳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加强医疗救治资源准备,强化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统筹发热门诊设置,注重平急转换,强化重症室医护力量配置和人员培训,提升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强化重点医疗物资储备供给,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和防疫用品需求,重点抓好老幼病残孕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开展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加强医联体协作,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统筹推进接种工作,加大60岁及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切实提升疫苗接种率。

确保粮食能源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好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45万亩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建设一批百亩示范田、千亩攻关田、万亩创建田。创建3个国家级制种县,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牦牛藏羊育种场扩大到15个。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强化粮食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加强粮食仓储流通设施建设,地方储备粮规模保持稳定。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推动我省更多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统筹做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强化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和运行保障,巩固煤炭政府可调度储备能力,加大疆煤入青调入力度。落实天然气中长期合同气量,建成格尔木二期储气站。

有效防范化解财金潜在风险。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从严管控“三公”经费。加大省对下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探索建立偿债备付金制度,加强专项债务穿透式监管。加强省属出资企业债务风险防范,推进西钢等重点企业改革脱困,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5%以下,做好非法集资案件风险防范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巩固拓展“两单四表”模式,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健全“群防+技防+智防”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善“叫醒”“叫应”机制。实施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加大重点部位观测站点建设,强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特别关注地震、雪灾、冰冻等灾害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优化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快建设矿山危化应急救援基地、省级应急物资装备综合保障基地。增强全民应急理念,提升群众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深入推进法治青海、平安青海建设,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年内实现县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全覆盖,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加强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牧区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把“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深化拓展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

各位代表,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省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省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踔厉奋发、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