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8年计划草案的审查报告

日期:2010-08-03
字体:【 打印本页

大会主席团:
        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了省计划委员会主任苏森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根据代表们的意见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1997年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实现了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指标。预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2 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0.2%,第三产业增长10.2%。农牧业生产喜获丰收,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又有16.8万人摆脱了贫困;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加,金融运行状况正常,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科技、教育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在全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形势下,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难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职工增加,少数居民生活困难,农牧业基础脆弱,财政资金短缺等问题,应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二、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省人民政府提出的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是可行的,计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计划指标以及采取的措施符合我省实际,建议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批准省计划委员会主任苏森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8 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三、1998年是“九五”计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重要一年。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继续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提高资源开发的速度和效益,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的任务。为此,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
        (一)坚持把农牧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坚持贯彻优先发展农牧业的方针,在计划安排和资金投入上首先确保农牧业发展的需要。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以水利为中心、以草原“四配套”建设和东部干旱山区综合治理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继续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改革,调动和保护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把农牧业产业化作为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农牧业经济质量、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抓好试点,积极推进。引导农牧民面向市场,自愿联合,走产、加、销一体化的路子,促进农牧副产品的加工增值。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农村牧区经济全面发展。
        (二)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五大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精神,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运用兼并、破产、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对现有企业实施改制,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来我省创办企业或对我省企业实施参股、兼并、购买,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积极推进政企职责分开,切实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要全面贯彻落实“三改一加强”和“抓大放小”的方针,以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为重点,集中搞好一批大企业,进一步放活小企业,坚定不移地走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路子,用三年多一些的时间,使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基本摆脱困境。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发挥企业内在的积极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挖掘潜力,提高效益。要积极推进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抓好治乱减负工作,进一步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三)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资源开发的速度和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经济总量小,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运用市场机制,以资产重组为手段,立足现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盘活存量;另一方面,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省实际,综合考虑资源、市场和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改革促发展,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起点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产业群,促进我省优势产业快速成长、整体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强经济实力。要把好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关,坚决制止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四)重视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为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条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待业职工的增加已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此,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要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行多种就业形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解决就业问题。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济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
        (五)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围绕我省优势资源的开发,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重点,狠抓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强化环境与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转变观念,努力做好新时期的计划工作。做好新时期的计划工作,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转变计划观念和计划职能,进一步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基础制定计划,扩大宏观调控的覆盖面,由原来主要对国有经济的管理,转变到对全社会不同所有制经济的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上来。要努力增强计划工作的科学性.认真分析预测经济形势,准确把握经济脉搏,充分发挥计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作用。
        1998年的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为全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奋斗。
        以上报告,请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