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全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日期:2018-12-05
字体:【 打印本页

  为配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高华带领调研组,于7月初赴黄南州、西宁市等地,通过实地察看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听取了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通过调研,调研组较全面地了解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看到了成绩也发现了不足,并在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研究讨论形成了一些关于今后进一步推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新青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重点工作,在起步晚、基础弱、财力紧、人才缺的情况下,多措并举,迎难而进,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规模稳步扩大、质量逐步提升、活力日益增强、特色不断凸显、跨界融合日趋紧密的良好局面,对促进我省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党委政府引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深化认识、更新理念、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加大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推动力度。一是强化战略指导和政策引领。201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的意见》,全面确立文化名省建设战略,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要求,从发展战略上确定了文化产业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全省“十二五”“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就文化产业发展做出切合省情的顶层设计,省政府陆续出台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意见》《促进青海省文化改革发展政策措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及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先后召开全省文化产业促进大会和全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进一步明确了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关键路径。二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顺利完成省演艺集团、青海人民出版社、省新华发行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和内部机制改革,落实免缴国有资本收益等保障政策,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良好的引领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财政保障和金融服务。2015年—2017年,省财政累计投入5.69亿支持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并通过帮助文化企业争取外国政府贷款等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政府不断创新投入方式,采取贷款贴息、先建后补、业绩奖励等方式,着力帮助文化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增强发展活力。2016年,省政府及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先后与8家银行签订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截止2017年底累计发放文化产业贷款近36.03亿元。2017年,省政府又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投资文化产业,发起设立计划总规模为20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搭建起了以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的金融服务平台。
  (二)全省各地共同努力,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整体规模稳步提升。目前,全省文化企业达6160家,规模(限额)以上文化企业49家,营业收入达到176.7亿元,年均增长5.5%。全省已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省级示范基地(单位)70家。青海香巴林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新三板”,实现了我省文化企业上市零突破,2家民族工艺品生产企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出口文化企业。二是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近三年,省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4亿元,共扶持项目196个,支持企业126个。“十三五”规划的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8亿元,目前已完成45亿元。通过项目引领,黄南州形成热贡文化产业集聚区;海南州形成了藏绣、民族服饰文化产业集聚区;海北州形成环湖文化旅游集聚区;海西、果洛、玉树形成昆仑文化、格萨尔文化和康巴文化产业聚集区,“一地一品”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基本形成。西宁市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一区一业”“一县一品”战略,扶持了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海东市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以撒拉族、土族文化为重点,有规模有效益的文化企业。三是特色优势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全省各地充分挖掘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统工艺美术业、民族演艺娱乐业、新闻出版业、特色文化旅游业、节庆会展业等重点行业与影视动漫业、创意设计业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5+2”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唐卡、昆仑玉、藏毯、民族刺绣、石雕等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产业化生产,“八瓣莲花”“三江雪”等11个文化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同仁县、海南州、贵南县已被命名为“中国唐卡艺术之乡”“中国藏绣艺术之乡”和“中国藏绣生产基地”,民族演艺业绩效明显。四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新型业态茁壮成长。全省在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注重推进影视动漫等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努力推进优秀文化内容数字化转化、供给和创新,全省影视制作机构从2015年的54家发展到95家,一批本土原创影视动漫作品走向全国,云藏藏文搜索引擎用户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推进文创产品研发工作,近年来设计开发文创产品152种,经营收入达近百万元。五是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加强,人才缺乏问题得到缓解。通过举办省内外培训班、举办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等多种方式加强经营管理、文化创意等急需人才的培养,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坚持开放融合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一是做好“文化+”文章,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文化+旅游”推进了全省各地民族文化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文化对旅游的贡献和支撑地位更加凸显;“文化+科技”提升了唐卡、藏式工艺品等传统文化产品的质量水平,推动了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畅通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渠道;“文化+体育”形成了文化体育互动发展格局,较大幅度地增强了综合发展效益;“文化+建筑”推动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一大批传统村落的建设、保护与开发利用。二是做好“青海+”文章,不断扩展对外开放交流。近年来,省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地主动作为,通过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博览会、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积极组织文化企业走出去,对接国内外大市场、大平台,取得了借鉴提高、合作发展、扩大市场等多重良好效应。三是做好“国家+”文章,积极融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发挥优势着力参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等国家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15个走廊地区文化产业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累计投资21.33亿元,区内文化企业由926家增至1591 家,从业人员从3万人增加至4.4万人,藏羊集团、海南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力度,不断扩大青海文化产品出口,走向世界的步伐日趋坚实。
  (四)坚持服务发展大局,文化产业发展良好效益日益显现。经过不懈努力,我省文化产业已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就业创业的朝阳产业,推进民生改善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的绿色产业,助力“三区”建设的重要产业,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一是满足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全省各级政府引导文化企业坚持社会效益优先,通过文化产业建设努力发展和传播优秀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消费活动,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促进经济发展,助推结构调整。全省及各地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2014年至2016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由46.7亿元上升到63.77亿元,年均增幅16.8%,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3%上升到2.48%,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通过文化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了旅游、体育等绿色产业的升级发展,优化了经济结构。三是增加群众收入,助力精准脱贫。全省各地扶持贫困地区依托当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示范带动性强、吸纳劳动力多的民间手工艺品、民间歌舞演艺、乡村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示范点(基地、乡镇、村),在产品研发、生产、推广、销售等整条链上吸纳当地群众,活跃了乡村经济,有效拓宽了当地群众就业和贫困群众增收的路子。2017年全省藏区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18.7亿元,保持了22%的高速增长,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四是支持“三区”建设,提升建设内涵。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特性的文化产业,与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各民族优秀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交流融会,增强了民族团结的底蕴。全省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非遗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民族团结进步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了相互支持促进的良好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从调研了解掌握的情况看,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成效明显,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一)政策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够,推进力度不足。二是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中小微文化企业创业扶持、文化产品创意生产、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政策保障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地方财政支持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文化企业及个体经营户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较小,结构单一。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只占全省各类规模以上企业的2.3%,文化个体工商户只占全省个体工商户的2.7%。市场主体和产值主要集中于工艺美术等传统行业,新型业态发展缓慢。二是龙头骨干企业较少,国有文化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不强。全省文化产业单位大多以中小微企业及家庭作坊、个体经营户为主,市场竞争力较弱。三是品牌意识不强,创新发展力度不足。由于创新引导不够、发展理念相对滞后、资金和人才缺乏等多方面原因,全省文化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特色优势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创造性开发利用不够,品牌产品缺乏,产业经营和文化产品同质化、低端化、无序化竞争现象十分突出。
  (三)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不够。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商贸、工农业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力度不足。文化产业发展中新技术开发、运用不够,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新兴出版发行业态、高新技术印刷发展滞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亟待推进;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还处于较低水平;其他相关产业与文化产业主动融合、双向促进的工作还有待切实加强。
  (四)开放融入力度不够。对外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缺乏紧密、长效的合作发展平台和途径,文化走出去的规模、效益还需要切实提升。主动融入国家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战略范畴、积极借助国家政策和平台带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还有待继续强化。
  (五)文化产业各类人才紧缺。全省文化产业中的经营管理人才、创意和设计人才、文化制造业技术人才、新业态专业人才普遍紧缺,一线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人才培养、使用缺乏长远规划、长效机制,严重制约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我省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前景广阔,今后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作出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和全省工作大局,积极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强化各项工作,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充分发掘潜在优势,着力保持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文化产业由新的经济增长点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大转变。
  (一)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加大推进和保障力度。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文化自觉,进一步从发展理念和顶层设计上将文化产业放在改革发展全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以推进经济发展的力度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将文化产业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并保持较高比重,建立科学、统一的文化产业统计考评体系,强化督导,督促各级政府落实责任,不断加大推进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策措施,多措并举加大财政投入和融资、用地等方面的扶持保障力度,切实帮助文化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发展活力。三是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多项措施,加快做强国有文化企业,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四是通过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和改进文化市场服务管理工作,切实通过优良服务来优化发展环境。五是强化发展导向,始终引导文化产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做到社会效益优先,注重发挥惠民作用,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原则,加快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一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狠抓重点项目。树立重点项目必须是高水平高质量项目的理念,采取有力措施抓好现有重点项目的提质增效工作,同时坚持高标准规划今后的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投资绩效考核,切实避免重点项目大而僵,低水平徘徊。二是切实注重打造特色品牌。集全省之力,科学规划实施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打造一批地方特色浓、文化含量高、市场优势强的产业品牌,发挥品牌带动效应,推动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层次。三是着力提升创新水平。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牢固树立没有创新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就没有青海文化产业美好未来的理念,不断加大组织领导力度,通过政策指导,强化财政金融投资导向,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创新,支持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等多种方式,推进文化产业全领域全层次创新,推进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服务开拓市场,全面提升发展水平。
  (三)协调各方齐抓共促,大力推进融合发展。针对目前我省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够的问题,建议省政府在加强研究的基础上,成立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召开专题推进会议,组织引导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融合发展工作,积极研究探索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整合利用各方资源、汇集各方优势,解决好目前融合发展缺乏经验、项目和长效机制等问题,加快实现从文化产业单向融合到相关产业主动融合的转变,切实推进科技、旅游、体育、建筑、工农业等产业通过与文化的融合增加发展内涵,延展产业链条,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同时实现文化产业的更深、更广发展。
  (四)加大开放融入力度,拓宽发展道路和发展空间。针对我省文化产业服务管理力量比较薄弱的实际,建议省政府及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和融入国家战略相关工作的领导力度,在主管部门设立专门机构或加强工作力量,进一步强化国内外文化市场信息服务、对外宣传推介、企业及平台对接、招商引资、项目争取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不断开辟对外交流合作新途径,支持更多文化企业主动走出去找资金、找项目、找平台、找人才、找市场,拓展发展道路和空间。同时增强机遇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借助国家大平台、大机遇加快青海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融入发展的成效。
  (五)切实拉动文化消费,不断提升文化为民惠民成效。文化消费需求不旺,是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重视解决。沈阳市政府通过贷款贴息、演出场租补贴、优秀品牌项目奖励等方式,支持演艺团体开展常态化演出;天津市通过政府购买、发售“文化惠民卡”,有效拉动社会文化消费,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演艺市场繁荣发展。我省应当借鉴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并从省情实际出发,围绕文化产业重点行业,探索有效途径、强化政策保障,在拉动文化消费、繁荣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为民惠民上迈出新步伐,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增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六)着力强化能力建设,夯实加快发展的人才基础。一是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府及国有文化企业推进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不断为开创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提供理念新、能力强、奋力作为的组织领导力量。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强化对民营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提高整体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要着眼品牌培育和创新发展,高度重视文化名人、名匠、名师等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使用工作,高度重视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创造、创新引领作用。四是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的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行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的作用。五是通过支持高校开办文化产业专业等途径,大力培养基础性人才,保持文化产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六是通过多种形式、较大规模的分批培训教育,尽快提升一线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