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浅谈人代会简报工作

陈德华

日期:2016-10-14
字体:【 打印本页

  简报,即简明报道。它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其最早的历史雏形记载于汉武帝初年,那时名为邸报。到了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的邸报。简报发展到现代,已经渐渐进化为通报情况、交流信息、介绍经验、指导工作等多种功用的文种。人代会简报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由各代表团供稿,经大会简报组统一选辑、审核并印发的一种会议材料。
  
  简报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主要是通过会议的形式来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人代会简报是反映人大代表审议意见的重要载体,也是会议成果的重要体现。简报工作是大会组织和会务工作的重要方面,是为大会和代表服务的重要内容。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时就有了简报。当时领导人十分重视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工作人员根据记录,连夜编出快报,将代表意见反映给大会。此后简报的定位作用一直没有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第十八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公开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代表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整理简报印发会议,并可以根据本人要求,将发言记录或者摘要印发会议。”
  全国人大以法律的形式把简报工作明确下来。一些地方人大也在自己的议事规则中对简报工作作出相应规定。对于已把简报工作写入法律法规的人大来说,简报是有法律定位的,整理简报印发会议是法律赋予的职责,也是开好大会和服务代表的要求。
  简报的作用,见广见智。有的认为简报十分重要,有的认为简报可有可无,也有的认为简报“会中是宝、会后是草”。笔者认为,简报的作用是由人大和人大代表的作用决定的,简报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交流反映的需要。代表人数众多,若想每位参会者都充分表达意见,因时间限制,都不太现实。于是,大会编发的简报,就起到了综合反映审议情况、传递审议意见、汇集重要民意、引导会议进行的功效。
  ——存档查考的需要。简报可以记载会议进展状况和代表审议情况,它是历史的明证。人代会期间,各位代表都要审议发言。各代表团的简报记录人员所作的记录,由于是手书草写,不便存档,真正留给历史查考和代表存藏的是大会编印的简报。
  ——拾遗补漏的需要。许多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都是通过审议发言提出来的,简报可以较为综合、全面、快捷地反映出代表的意愿。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一些不能上升为议案或者建议、批评和意见的代表呼声的弥补。
  ——改进工作的需要。大会主席团和各位人大代表通过简报及时了解和掌握大会审议情况和代表审议意见,有利于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通过简报了解代表对其工作的意见、建议,有利于改进各项工作。大会期间,通过简报了解代表对会议文件的修改意见,有利于及时修改完善会议文件。
  
  简报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简报工作年年做,年年有新的要求,年年有新的改进,却也是年年被“议论”。简报工作的问题和症结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简报数量多,却又意犹未尽。以全国人大为例,有资料显示,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从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基本上每次会议出近300期简报,每期近2600字。如此,简报总字数就达到70余万。一方面期数多、字数多,代表目不暇接,领导同志更是分神无力;另一方面,代表认为言犹未尽,希望多刊登自己的见解。
  二是编发程序多,时效性不强。与新闻媒体相比,简报最主要的缺陷就是时效性不强。简报编发一般要经过多道关口,如代表审核、团长审签、简报组编辑等。这些关口每个都不能少,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环节,才使得简报失去了时效性。一般一期简报编发出来最快也要一天,但新闻几个小时就能见报,有的甚至是现场直播,所以简报传递的有些信息代表早已知晓。
  三是正确废话多,“鸡肋”效应明显。厚厚一摞简报,充斥“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内容丰富、立意深远、重点突出、深刻具体、实事求是、催人奋进、令人鼓舞”这样的词句,通篇溢美不断。还有的言之无物、离题万里。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正确的废话起到了虚掩与粉饰的作用。纵然是剖析问题、提出措施,也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不扎实、执行力度不够”等。简报中正确的废话“兴风作浪”,势必会弱化求真务实者的语境。
  四是随手翻翻多,作用未充分发挥。在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许多代表因为时间关系,只能阅读前几期简报、刊登重要领导发言的简报和本代表团的简报,其他的简报则随手翻翻。代表团领导最关心本团出了多少期简报,有无差错。代表最关心本人发言是否上了简报,有无不妥。简报主要刊登代表对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等国家机关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但是有的国家机关对简报重视不够,会后没有很好地研究处理简报,简报没有充分发挥出推动工作改进的作用。
  五是上行下效多,缺少制度支撑。多年来,编发人代会简报都是一种上行下效的习惯做法,没有相关的制度支撑。目前,除全国人大以外,仅在部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中对此作了规定,如某市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规定,“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大会秘书处可以将代表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整理成简报印发会议。”这种规定对简报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和起到一个什么作用,都没有明确。由此可见,制发人代会简报的依据这样简单无力,就难免导致简报作用发挥不出来。
  
  改进简报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人大工作的不断增强,随着人大具体工作制度的不断健全,必须研究简报工作固有的特点、共有的要求和应有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人代会的简报工作。实践中,通过进一步改进简报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完善简报工作的制度措施,充分发挥简报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代会的会议质量和激发人大代表的履职热情。
  一是进行准确定位,发挥独特优势。对人代会简报进行准确的定位,必须分析人代会简报的法律地位和它自身具有的独特优势。人代会简报记载的代表审议发言的执行效力应高于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与新闻媒体相比,人代会简报具有内部性、全面性、效力性等优势。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对人代会简报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定位:一是内部情况交流;二是会议综合资料;三是准人代会审议意见。按照这三个定位,简报优势和作用就不言而喻。作为内部情况交流,要求简报多反映媒体对外不宜传播的内容,如对政府工作的尖锐意见和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问题等;作为会议综合资料,要求简报对代表审议发言尽量做到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不能为了简报排序和代表挂名而夹带虚假内容;作为审议意见,要求简报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多反映代表审议报告时的真知灼见和具体要求。
  二是保持“原汁原味”,减少编撰痕迹。事物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在于真实。近些年,对简报“原声”、“原汁原味”的呼声,越来越得到从事者的认同。这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代表言论,只要是真挚的发声,就视为代表人民倾吐民声、民情、民意,代表人民建议、批评、意见。无论对错,无论适当,无论褒贬,无论尖锐,无论层面,都应该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将其精要载入简报。只要不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显的事实错误,不论涉及到哪个方面的工作,都应该如实地、准确地予以呈现。尤其是对于带有批评性质的异议,要努力以诚相待、以实相待,尽可能在简报中予以反映。
  三是突出重点内容,注意有所取舍。简报内容可以根据审议发言的质量有所取舍,不必面面俱到。目前,只要代表作出了审议发言,无论内容是否有实质意义,其名字都会在简报中出现,有时以打捆的形式,与其他代表的名字罗列在一起。事实上,每位代表的知识背景、关心领域、表达能力和履职热情都不大一致,不同代表发言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不容易突出重点。要加强对代表发言的分析判断和分类整理,对涉及人民群众关切的重要议题、所提建议具体详实的审议发言,可在简报中重点反映,有观点、有数据、有事例,质量好的甚至可用单独整理发言材料的形式出现。如果发言只是泛泛而谈、老生常谈,简报完全可以不予反映。这种导向可以有效引导代表更加重视审议发言,提前调查研究进行准备,进而提高审议发言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从严从实要求,提高编写质量。在人代会开幕前, 要集中对编写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简报编写人员掌握编写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掌握专用名词、数字、常用缩简词语的规范提法和统一写法,提高抓住重点审议意见的反映深度问题的能力。编写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力求做到文字精简,每期简报原则上控制在2000字以内。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做到领导讲话式发言不写、代表表态性发言不写、与议题无关的发言不写、大而空的发言不写。这样文字就可大大精简。审核过程中,简报组要对代表团交来的简报严格审核把关,对争“先”不争“优”、求“量”不求“质”甚至弄虚作假的简报,要坚决拒稿、压稿、退稿。
  五是健全完善制度,充分发挥作用。要充分发挥简报的作用,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在制度建设上,要专门制定人代会简报工作制度,明确人代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如果这些内容不予以明确,简报工作则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借鉴全国人大的做法,在编发简报之外,建立综合简报等制度。与简报按照代表团分类不同,综合简报主要按照专题进行分类,对各代表团普遍关注、集中提出意见建议较多的问题予以反映。其素材来源是全国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深入各代表团,全程听取审议情况,会议一结束,立即将自己认为有价值、比较好的代表发言做摘录整理,按照重点突出、一事一报的要求,把代表反映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问题讲清楚。这种综合简报有信息筛选、加工的作用,提高了简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