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缅怀先烈,近期,我一直在搜集和阅读青海人民参与抗日战争方面的资料和书籍。欣慰的是,在《西宁晚报》《青海党史》等报刊和有关党史资料中看到了记述青海籍抗日名将曾国佐将军事迹的文章,我读后内心十分震惊。我意想不到的是下令打响八年抗日第一枪的竟然是青海人,更想不到的是大家耳熟能详、一时唱响大江南北的抗战名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反映的竟然是曾国佐将军的抗日事迹。
曾国佐,字伯勋,1890年生,青海互助曹家堡人。幼年给人放过羊,12岁始从学,先后进入青海蒙藏学校、甘肃武备学堂学习,后在宁夏从军,军旅数年,后被保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军事,1923年8月毕业后仍回宁夏马鸿宾军中担任军事教练,兼炮兵营营长,曾在绥远、张家口参加直奉战争,因才干出众,任参谋、团长等职。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宁夏马鸿宾一部和青海马步青旅被冯玉祥征调,曾国佐随军征战。冯玉祥为羁縻青马军,加之马鸿宾的举荐,委派曾国佐为马步青六十五旅参谋长。中原大战以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失败告终,西北军余众被国民政府收编,马步青见势不妙,便以父丧和治病为由潜回西宁,兵困山西临猗县临晋镇的青海六十五旅遂被曾国佐控制,奉命率部至山西辽县集结,经改编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曾国佐任三十七师一O九旅二团团长,先后在和顺、昔阳等地驻防。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二十九军官兵群情激昂,纷纷要求出战,军长宋哲元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曾国佐克服重重困难,率领一千多青海籍官兵练习大刀技法和山地作战能力,维持地方秩序。
1933年,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后又向关内入侵,攻陷山海关,进兵热河,宋哲元二十九军调河北抗日。3月上旬,三十七师开赴长城,曾国佐二二二团防线在兴城及铁门关至翘子岭一带。当时正是冰雪遍地,寒气袭人时节,曾国佐率部一夜之间即到达预定地点。接着,日军凭借其占领的有利地势和十八门野炮,向曾国佐部猛烈轰击,而曾部所在的二十九军武器装备十分低劣,难以形成强有力回击,形势危急。曾国佐以大刀砍地,慨然而誓道:“此次战斗,关系国家存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军人守土有责,只能进,不能退!”全团战士在他的激励下,个个义愤填膺,手持低劣的武器与日寇拼杀,日军几次扑到阵地前沿,曾国佐率大刀队短兵相接,血肉相搏,将凶恶的敌人杀退。深夜,曾国佐又率大刀队奇袭敌营,重创敌军。在他的防守下,敌人始终未能占到便宜。不久,以曾团为主力组成右侧支队,在战斗中发挥了更大的威力。日寇窜上老婆山,曾国佐立即指挥部队攻击,将敌全部消灭,夺回了老婆山。由于曾国佐等将士的浴血奋战,终于将进犯的日寇全部击溃,获得大胜。
1935年6月9日,何应钦答应日方无理要求,允许日本在平津屯兵,并签订《何梅协定》,出卖华北主权。十多天后,几千号汉奸和地痞流氓在日本人的操纵下发动武装叛乱,宋哲元令一三二师率先进入北平,将叛军驱逐,造成占据北平的既成事实。一一O旅驻防八宝山、门头沟、卢沟桥、长辛店一线,军事上归冯治安三十七师节制。期间,日本驻屯军丰台一木清直大队,多次与曾国佐所属部队发生摩擦,绥署为平息事态曾多次进行调停,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日方得寸进尺,双方剑拔弩张,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
1937年7月7日,阴雨连绵。这天,在宛平东北大瓦窑一带冒雨进行军事演习的日军,直到夜间仍在蠢蠢欲动,窥视宛平县城。当晚10时40分许,突然从东北方向传来十几声枪响,紧接着日军武官松井带领一支部队窜至宛平东门,声称一名新兵在演习时被守城国军捉进城去,要求率队进城搜查,被守城官兵拒绝。敌人恼羞成怒,遂在炮火的支援下,动用步兵向宛平城发起攻击。守城营长金振中急忙向旅部请示,此时在北平西苑指挥部的何基沣和曾国佐下令立即实施反击。宛平守军经三个多小时的激战,终将来犯之敌击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翌日,中日双方正在谈判时,日军又向宛平城和卢沟铁路桥发起进攻,守军沉着应战,再次将顽敌挫败。指挥部闻战事吃紧,令何基沣和曾国佐亲到前线指挥作战。此时通县日军增援丰台,动用大口径迫击炮向国军桥头阵地猛烈轰击,紧接着大队鬼子在十多辆坦克的掩护下突入国军阵地,守卫桥头的两排国军官兵与敌人肉搏死战,杀敌百余人,守军除四人突出重围外,其余全部战死,铁路桥和龙王庙阵地失守。随后敌人复向宛平城猛攻,曾国佐指挥部队拼死抵抗,敌人不支,败走丰台。此次战斗中,日军指挥攻城的松游少将被国军击毙。
7月9日凌晨 2时,何基沣和曾国佐命令金振中率突击队冒雨袭击铁路桥和龙王庙,用大刀和敌人血战一小时,敌人一个中队大部被歼,残敌退回丰台老巢。曾国佐所部在卢沟桥英勇杀敌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中国抗日军民的热情。正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的作曲家麦新遂作一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献给了二十九军大刀队。这首歌节奏铿锵有力,语言淳朴简练,旋律激越高昂,气势豪迈雄壮,成为传唱不衰的时代战歌。
事后,曾国佐升任第77军(为纪念“七·七事变”而设的番号)第179师副师长,继续与日寇作战。尤其是马厂镇、泊头镇、桑园等战斗,情景十分惨烈,曾部伤亡惨重。1937年11月,日寇又大举进攻大名,曾国佐奉命坚守,在一个旅悄悄逃跑的情况下,曾部仍然坚守不退。曾国佐指挥人员上城参战,西城墙被敌机几次炸坍,他指挥士兵用麻袋装上泥土重新垒起。战斗两天两夜,尸体堆满城垛,伤员更是不计其数。曾国佐身上也数处受伤,但他仍坚持战斗,直到北城门失陷,日军骑兵冲进城,他还指挥将士展开巷战。最后终因敌众我寡,武器装备优劣悬殊太大,我军失败,曾国佐率残部退到南乐县。
此后,曾国佐随部队转战道清线,撤退到河南信阳。期间,曾国佐受到何基沣(此时已为中共特别党员)的影响,借探亲之机,私访革命圣地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返回部队后,曾国佐随部队转战鄂西北,部队缩编后,任新兵旅旅长,与中共并肩作战,曾参加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后因受到排挤,加之患病,于1943年到宁夏,任十七集团军高参、马鸿宾八十一军参谋长。1945年春,曾国佐因胃病逝于宁夏中宁,享年55岁。国民政府褒恤曾国佐战绩,追晋其为陆军中将七十七军一七九师师长。翌年春,曾国佐将军遗骨归葬青海互助曹家堡故里。曾国佐将军病逝后,其妻罗慧娥和儿子曾植森到兰州艰难度日,文革中曾植森被害,罗慧娥亦受到冲击,曾到曹家堡避难,后郁郁而终。
曾国佐将军一生戎马疆场,执戈卫社稷,英勇杀倭寇,无愧为中华好男儿,无愧为抗日爱国将领。他的事迹,至今依然为人们所传颂;他的风范,至今依然为人们所敬慕。
(作者: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