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学习新环保法的启示和感想

日期:2015-02-04
字体:【 打印本页

424,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环保法。新修订的环保法明确规定,公民应当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环保法是环境领域内的基本法,规定的都是基本原则和理念,至于具体到垃圾分类这样的实际问题应当如何操作,还需要制订另外的专门法律来解决。通过相关资料的学习,我们认为,目前德国、瑞典、日本、美国等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再生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领域世界领先,既得益于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制度的严格实施,也有赖于全社会普遍较高的节能环保意识。其做法具有借鉴作用。

一、关于包装物回收利用

1、回收标识。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塑料瓶身包装上都会有“PFANDFLASCHE”的字样以及专用的回收标识,可以清晰表明,此类塑料瓶是需要被回收的。

2、押金制度。仅有标识是不够的,为使塑料瓶得以有效回收,德国法律规定了押金制度,无论大小,每个塑料瓶都要被收取0.25欧元(约合人民币2元)的押金,“PFAND”即意为“押金”。在超市购物时,除支付产品本身的价格,还要额外支付塑料瓶的押金,并会在账单上清晰显示。

3、超市自动回收。完善的回收网络体系是确保回收率的关键环节。除了生产者的责任,作为销售者的超市同样负有回收义务。德国每个超市都会配备塑料瓶自动回收机,较大的超市还会有专门的人工回收台。塑料瓶进入回收机后,经过识别会被分类并直接挤压粉碎为塑料片。回收完成后,所交押金会以二维码代金券形式返还,既可在购物时使用,又可到收款台直接换取现金,非常方便。在超市里时常可见抱着整筐塑料瓶的顾客前往自动回收机回收。同样,美国也在超市设有金属罐回收机,顾客将空罐投入后,可获得一张收据,在指定商店兑换现金,如果一次投入10个空罐,还可以获得一张能廉价购买食品的优待券。

启示与感想:客观地讲,我国包装物回收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有制度也难以落实。2008年,我国《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正式实施,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用帆布包买菜,多数人塑料袋的使用依旧十分频繁,“限塑令”没有什么大效用。实践中较难操作的包装物回收制度,在德国便捷有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德国通过法律对包装物回收的严格规定,比如标识制度、押金制度和完善的回收体系,确保了绝大部分塑料瓶都能被有效回收,以致在街道或社区的垃圾桶中几乎看不到空塑料瓶。尤其令我们感兴趣并引发思考的是押金数额的确定,每个瓶子0.25欧的押金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相对于德国人均收入来讲的确不算多,但相对于基本物价水平来讲也不算少。以最普通的硬圆面包为例,超市价格为0.13欧元一个,每个瓶子的押金可以买到两个面包,足可以作为一顿简单的早餐。况且,德国家庭一般每次购买整箱或整筐酒水饮料,当塑料瓶数量较多时,押金总额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反观国内塑料瓶的废品回收价格,一般是每个塑料瓶0.1元人民币。一毛钱别说买两个面包,连两个馒头也买不上!所以,我们认为,这也是国内塑料瓶随意丢弃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便有拾荒者捡拾后卖废品,回收到的塑料瓶无论从清洁程度看,还是回收效率看都会大打折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和美国的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借鉴,建议政府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居民积极实行垃圾分类, 对垃圾分类做得好的社区、学校、家庭及个人,定期奖励。

二、关于垃圾分类放置

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我国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采用混合收集,从整体来看分类放置推广进展缓慢。比如废旧电池、电子产品这些有害垃圾因没有专门地方存放处理,因而到处乱扔,或者干脆以其他垃圾一起丢进垃圾桶。综观各国的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都与垃圾处置方式、资源回收重视程度、市民的支持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我国如果想超前进入循环发展社会,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政府要通过政策和宣传教育引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日本垃圾分类放置情况。日本应该是在这一领域做得比较突出的国家。垃圾分类细而全。生活垃圾必须装入指定(根据垃圾性质)的垃圾袋,不同种类的垃圾要按照要求分不同日期才能扔出来。如果扔垃圾的时间或扔出来的垃圾种类不符合规定要求,垃圾收集车是不会收走的。日本的垃圾分类成功之处在于广为宣传,主管部门还会印各种宣传单便于市民遵循。宣传单详细地明确了垃圾类别、代表物品、注意事项和扔垃圾的指定时间,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形象地告诉市民如何去做。在日本,社区的邻里之间在环境意识上形成了互相监督的社会气氛,大家都以不遵守规定为耻。分类后的垃圾去处明确,政府向社会开放相关垃圾处理处置设施、资源回收再利用设施,供市民参观以达到大家都是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参与者的作用。日本横滨市对违反垃圾分类者处以2000日元的罚款。市资源循环局的工作人员对家庭扔出的垃圾袋进行开封检查,并对违反者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当然这种监督执法手段管理成本很高,我国可以发挥街道社区、环保NGO的作用,建立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的社会氛围尤为重要。建议政府应充分重视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尽快出台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的规定或措施,使垃圾分类和回收工作成为一项政府的日常工作,并成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为。

(二)德国垃圾分类放置情况。德国城市的垃圾分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以住宅为单位的小型垃圾桶、以社区为单位的中型垃圾站和以城市为单位的垃圾集中处理中心。下面仅就住宅和社区垃圾站作一介绍。

1、住宅垃圾桶。在德国波恩,每家每户门前都会有自己的垃圾桶,一般包括三种:纸及纸板类垃圾(蓝色桶盖)金属及塑料包装垃圾(黄色桶盖)、生物及有机垃圾(绿色桶盖),用不同颜色统一标识,清楚明了。需要说明的是,以塑料瓶为主的多数塑料制品已在超市得到回收,所以垃圾桶里一般只有塑料包装盒和包装袋等物品。

2、社区垃圾站。每个社区都有专门的垃圾站,分类和标识与住宅垃圾桶一样,只不过箱体更大,数量更多。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垃圾站平时都是大门紧锁严格管理,只有回收公司的专门人员才可以按时开启。

启示和感想:窥一斑而见全豹。德国人的严谨和精细同样也充分体现在垃圾分类上。以玻璃瓶分类回收为例,在工厂生产玻璃瓶时就根据不同用途,细分为了棕色瓶、白色瓶、绿色瓶三种颜色,白色瓶主要用于矿泉水或含气泡的水;绿色瓶主要用于饮料或淡啤酒;棕色瓶主要用于红酒或黑啤。玻璃瓶用完回收时也是分类回收,既科学又简便。国人在德国生活,从最初习惯于垃圾混放,再到自觉把金属、塑料、玻璃和厨余垃圾分开放置,有一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当然整体的环保氛围和垃圾分类意识,可以使得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转变。目前我国的垃圾总堆放量已达到70多亿吨,并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有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是1.8万吨,相当于1.8万辆小汽车,这些生活垃圾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水、土壤等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垃圾分类可以为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创造条件。相信,随着新环保法的贯彻实施,垃圾分类放置、综合回收利用,在我国为期不远。建议政府部门结合我国的国情,鼓励有环保意识的厂家,设计制造更加合理、实用的分类垃圾箱。同时,还可以生产一些家庭用分类垃圾箱,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就能方便地进行垃圾分类。                                         

三、关于物品的再利用

其实,垃圾并不是污染环境的魔鬼,它也是一种资源,只是放错了时间和地点。但如果我们不能对垃圾加以合理利用,就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城市卫生,造成环境污染。在德国波恩莱茵河谷公园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大型的跳蚤市场,很多国人抱着淘宝的心态去转,一到地方就会被震撼,傍晚收摊的时候,仍然会有不下数百个摊位散落在偌大的莱茵河谷公园内,可以想象高峰时期的规模。摊位上,大到自行车帐篷家具衣服,小到儿童玩具指甲刀挖耳勺,应有尽有。绝大部分都是居民自家的闲置物品拿来交换或低价出售,而且只需要向公园交纳几欧元的管理费就可拥有摊位,毫不费力。

启示和感想:这是典型的物品再利用。必须承认,这种定期举行的大型跳蚤市场的确极大提升了物品再利用的空间,减少了资源和产品的浪费。在我国除了大学校园里毕业生组织一点小规模的跳蚤市场外,社会上已经罕见有二手物品交易市场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当然,这也是我国未来开展物品再利用所努力方向之一。建议加大对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得垃圾分类成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为。

四、关于治理环境污染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哈马碧生态城是治理环境污染典范。哈马碧原来是一个洗车房、灯泡厂、黑市场等小摊贩聚集的地方,环境和土壤污染严重,如今却开发成为一座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新城。关于哈马碧的开发建设,可以概括为“三个一”,具体讲,一个超前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开发建设之初,政府、开发商、环保部门三方用了三至五年讨论开发规划,为了让开发商把污染物全部清除、把受到污染的土地挖走全部填回好土,市政府批租土地时在价格上作了让步作为补偿,同时,在建筑材料方面也做出了不许用铜和PVC材料的特殊要求。据介绍,哈马碧生态城的建设成本比斯德哥尔摩市其他地方的建筑成本高出2%到4%,但环境影响却比原来降低了一半。一套完善的污染处理系统垃圾回收以后,焚烧部分的热能提供给能源部门所利用,为小区供热;用户的家庭厕所和厨房等的污水统一收集并处理,处理过程中的热量和生物燃气由能源部门利用;没有受到污染的固体废渣返回到农业生产和花园当中做肥料。一种有效的宣传教育体制:加强对小区居民的环保教育,要求居民马桶里只能有粪尿和卫生纸,不能倒有毒液体,马路上的雨水要收集起来经过沉淀再排到湖里,房屋附近的雨水收集起来通过专用水渠排放。

瑞典高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哈马碧只是一个缩影,到处都是湖水、树林、绿地、小动物和建筑物的浑然一体,是绿化、净化、美化的集成。如果没有在每一个细节都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没有超前的规划,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很难取得这种效果的。

启示和感想: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努力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使用清洁的能源、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不懈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哈马碧这座现代化生态城的开发建设,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不论是城市的建设和改造,还是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都必须强化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其要树立废物不是垃圾而是可利用资源的观念,超前规划并建设好垃圾回收系统、给排水系统、能源供应系统,确保垃圾规范、高效回收处理,确保水、空气、土壤不受污染,确保能源供应可靠,真正做到通过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统筹协调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五、关于节能环保意识

德国社会各领域的节能环保意识整体都很高。前面已经说到,在整体的环境保护氛围和垃圾分类意识影响下,一个人哪怕是外国人的生活习惯也完全可以被转变,这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以德国波恩为例,波恩的城市环境优美,路面上几乎看不到任何果皮纸屑,垃圾分类回收既是法律要求,也已经成为市民们的基本生活习惯;宾馆中的环保标语随处可见;暖气、炉灶都是温度火力可调的节能设备;不少德国人往来的电子邮件中会有“Bitte denken Sie an die Umwelt, bevor Sie diese Mail ausdrucken”的提示,意为“在打印本邮件之前请考虑我们的环境”;甚至在德语课本里,都会有一课专门讲述德国的垃圾分类。于是,德国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8%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启示和感想:的确,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德国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也不同,我国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其复杂性,不少制度在具体操作层面还较难实现。因此,不能一概照搬外国经验。但是在有些方面,特别是垃圾分类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如能较好借鉴德国的先进制度和实践经验,我国在该领域将潜力无限,大有可为。同样,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连起码的环保意识都没有,那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回顾历史,德国的崛起也不过两百年的事情,我中华五千年文明,短暂的落后不足为惧,只要国人齐心协力,奋起直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作者:青海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