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青海藏区面积广大、区位关键,多民族、多宗教交织并存,是十四世达赖的故乡,也是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阵地。青海藏区的安定和谐及民族团结进步,事关整个藏区的长治久安。本文围绕青海藏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在以发展的办法筑牢长治久安基础,以法治的手段构建长治久安体系,以斗争的态度捍卫长治久安战略,以交流交融的方法注入长治久安活力,以先进区建设实现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等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青海藏区 维护稳定 思考建议
青海是个多民族省份,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省,达到47%;全省有13个民族自治地方,是民族自治地方面积最大的省。青海还是除西藏以外面积最大的藏区,藏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6.6%,约占全国藏区总面积的1/3。青海五大宗教齐全,尤其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是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分裂渗透和破坏活动的重点地区,反分裂反渗透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影响青海藏区稳定的几个难题
(一)化解发展难题是实现青海藏区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青海在地理上兼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既是民族地区,又是欠发达省份,在生态上兼具中华水塔、“全球气候启动区”和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有“稳藏必先安青”的说法,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战略地位,决定了青海藏区长治久安关乎整个藏区乃至西部边疆的和谐稳定,在巩固国防安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脆弱的生态条件与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实现青海经济、社会、文化协调持续发展,其艰难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地区。尤其是藏区经济发展依赖外源输入、社会发展相对封闭自足、文化发展受宗教影响,自有发展动力和活力不足,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任务异常艰巨,化解发展难题是实现青海藏区长治久安的根本任务。
(二)化解民族宗教难题是实现青海藏区长治久安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家通过对青海等藏区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藏区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达赖集团利用民族宗教想方设法破坏藏区安定团结局面,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们致力建设新藏区的正能量。一是宗教对藏区社会生活影响深刻。宗教在藏区群众思想意识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由于藏民族对宗教的虔诚,宗教势力干预基层政权事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地方甚至维稳靠活佛说教,邻里纠纷靠寺院调解,个别寺院受境外分裂势力的影响和策划,成为不安定因素的策源地。二是与外界交流不畅,藏区群众文化生活封闭自足。因自然环境恶劣、先天社会环境受限,藏区群众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渠道比较狭窄,不能够全方位融入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受宗教氛围影响,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和感情中也还交织着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东西。三是国际国内反华势力始终将制造藏区乱象作为切入点。十四世达赖出生于青海,1959年外逃时,青海境内被达赖集团裹挟流亡境外的藏胞约10000余人,青海是他们搞分裂破坏活动的主战场、重灾区,青海藏区始终处在反分裂斗争的“风口浪尖”。实现藏区跨越发展、长治久安必须坚决与达赖集团分裂势力持续斗争。
(三)化解自身建设不适应难题是实现青海藏区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藏区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是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石,当前干部思想认识和维稳能力建设与藏区发展稳定的形势要求有不少不适应、不到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认识上错位。一些领导干部将藏区维稳视为雷区,畏首畏尾,顾虑较多,不善于用法治的手段解决稳定问题和处置突发事件,有时延误时机、错失良机。机制上不活。藏区维稳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特别是情报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司法调节、民事调节和民兵、治保等基层组织机构不够健全有力,维稳缺乏专业的主体人员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工作上不适。一些汉族干部不愿管,怕影响民族团结;一些民族干部不敢管,怕脱离本地群众;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会管,怕惹事生非。一些地方的宗教管理工作放任自流,这也为敌对势力策反分裂提供了空间土壤。
二、青海涉藏维稳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发展的办法筑牢长治久安基础。实现藏区长治久安,维护国家统一,最根本、最基础的还是要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争取国家支持是有力保障。青海藏区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相对封闭运行的社会结构,举足轻重的生态地位,决定了国家长期持续、高强度的支持是青海藏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障。没有外源力量持续不断地输血,藏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强基础抓民生是基本方法。要重点加强藏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绿色农牧业比较优势和市场化水平,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牧民全面融入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文化生活。要将加快推进藏区教育、卫生、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作为支持藏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富民促长治。保护生态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藏区的发展优势在生态,财富和品牌也在生态。要加快发展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切实保护好藏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使藏区绿色清洁的生态环境转变为最具优势的竞争力。科学规划旅游发展布局,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大力发展藏区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昆仑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为依托,开发特色民族文化产品,做强特色旅游文化产业,提高民族文化综合实力。激发内生发展活力是长期目标。从长远看,实现藏区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还要依靠藏区各级组织和藏族群众自身的艰苦努力,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中谋改革、求发展。要把发展绿色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作为藏区发展的首要任务,进一步优化藏区产业发展布局,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引领藏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二)以法治的手段构建长治久安体系。维护藏区长治久安、和谐稳定,出路在法治、方法也在法治,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手段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对藏区维稳工作去神秘化。划清维稳执法底线,依法处置涉藏违法事件,及时公开审理涉藏违法案件。二是健全基层治理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扎实做好重点人员摸排管控,积极做好社会面防范控制。建立事前信息搜集监控防范、事中果断执法决策、事后依法处置的维稳机制。对维稳工作实行“一岗双责”, 强化基层干部培训,提高乡村一线干部维稳处突能力。三是加大维稳案件以案说法警示教育力度。强化藏区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对出入境人员和非政府组织在藏区活动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管理应急机制,加强网络管理和舆情分析,及时公开案件审理结果,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主动权,防止渲染炒作。四是将寺院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以“和谐寺院”建设为载体,落实寺院分级管理、治安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抓住强化寺院领导层、理顺管理层、夯实基础层三个环节,推进寺院法治化、规范化建设,使政府依法管理与寺院内部民主管理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对寺院、民间组织、出入境人员和宗教活动的依法管理,实现寺院管理法制化。推行寺院社会化管理,重视寺院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
(三)以斗争的态度捍卫长治久安战略。加强隐蔽战线斗争,加强公安国保、民兵预备役和反恐处突等专门力量建设,使其成为反分裂、反渗透的主力军。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加强省州县三级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将网格化管理向牧委会、寺院、学校延伸,加强基层维稳工作力量建设,充分发挥驻寺联村干部作用,进一步落实寺院法治管理、民主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机制,全面落实重点寺院、重点人员和重点部位的管控措施,牢牢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破坏活动。
(四)以交流交融的方法注入长治久安活力。积极推进资金、项目、科技、智力援青工作,推动藏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交融。以待遇、感情和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更多外来优秀人才服务藏区、扎根藏区。大力选拔藏区干部到省内外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帮助藏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对高校藏族毕业生放宽公务员考录门槛,建立完善三江源碳汇交易和水资源补偿机制,发展藏区“飞地经济”,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推动藏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以宗教的和顺营造长治久安的氛围。多安排十一世班禅等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到藏区举行佛事和慈善活动,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国际国内、藏传佛教界和信教群众中的影响力。教育年轻活佛持戒守法、爱国爱教爱人民。大力加强藏区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新一代民族宗教人士对国家的认同归属感和爱国情怀,注重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藏区中的作用。加强藏区的科普宣传,大力发展双语教学,积极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六)以先进区建设实现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省委提出“三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其中之一就是建设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应围绕严格依法治理、深化思想引导、夯实基层基础、化解矛盾纠纷、贯彻民族政策、做好宗教工作、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统筹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干部素质等抓手和载体,进一步强基础、创先进,通过办好一件件具体的实事,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人心,久久为功。
(作者: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