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海北州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研究

党永魁

日期:2013-11-27
字体:【 打印本页

2012,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作为着眼于发展现代农牧业、促进农牧民增加收入、推进农牧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一项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十二五”期间是我州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对推进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的意义

新型职业农牧民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需求导向。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既是我州农牧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和提高农牧民收入的现实选择,更是新时期下农牧业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州正处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高起点上推进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必须依托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农牧业发展效益。随着我州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在土地、资本、技术等农牧业生产要素不断集中的新形势下,作为生产关键要素之一的农牧民,由于受低文化程度、无专业技能等因素的影响,远未实现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化,严重制约着农牧区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从近年来我州农牧民收入分析,结构出现了明显的趋势性变化。2010-2012年,海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813元、6150元、7436元,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019元、1453元、1810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18%23.62%24.35%,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增长;农牧民来自第一产业收入分别为:3280元、4002元和4597元,农牧民来自第一产业收入比重分别为68.12%65.07%61.82%,农牧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逐年下降。由于农牧业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农牧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选择进城务工和在非农产业就业,农牧区妇女、老人种地放牧的现象普遍,农牧业生产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随着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变化,必须大力发展职业农牧民,推进规模经营水平,解决今后“谁来种地、谁来放牧”和“如何种地、如何放牧”的问题。   

二、我州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基础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州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牧民分工分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全州农牧区以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的农牧区集约化经营不断推进,一方面促进了大量农牧区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另一方面使一些农牧户逐步成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经营大户。从调研情况看,我州农牧民从业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转业型农牧民。部分农牧民逐步脱离农牧业生产,进城务工定居,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这部分农牧民约占农牧区总人口的15%左右。二是专业型农牧民。近几年各地出现了一批从事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大户”,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养殖、种植、加工等专业合作组织和经营户。这部分农牧民约占农牧区总人口的10%左右。三是兼业型农牧民。大部分农牧民在从事家庭农牧业的同时,依托自身一技之长季节性外出务工。这部分农牧民约占农牧区总人口的75%左右。可以说,当前随着我州农牧区分工分业的大趋势,已初步具备了发展职业农牧民的基础条件。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以下制约问题:

1、农牧民整体素质水平偏低。据调查,全州14.5万农牧区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3.1%,初中文化程度占35.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且随着全州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结构性失调问题突出,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牧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牧区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多为老人和妇女,素质普遍偏低。

2、小农意识依然存在。在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带动下,广大农牧民的市场、经济、发展、竞争和开拓意识有所增强。部分懂市场、会经营的农牧民对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意识增强,产生了一批专业化农牧民。但大多数农牧民求稳怕变、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缺乏一定的开拓创新意识。

3、农牧业科技和务工技能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州实施了“阳光工程”、“腾飞工程”、“雨露计划”等农牧民科技培训项目,年培训农牧民近万人次。但在这些参加培训的人员中,能把所学知识直接运用到生产中的人员不多,懂农牧业种养殖技术的少。在乡村企业务工的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技术人员缺乏。

4、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牧业集约经营规模不大,专业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农牧业比较效益较低。由于经营规模有限,生产效益低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牧民从事农牧业的积极性,农牧区新生劳动力绝大部分选择“跳农门”,成为制约农牧业发展的瓶颈。

  三、新型职业农牧民的培育重点和方式

  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吸引和留下一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农牧业劳动者在农牧区创业兴业,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当前,要明确培养对象,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体系、落实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努力实现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突破。

(一)突出培育重点。要根据农牧区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务农农牧民的结构变化和农牧区人口的整体状况,选择有长期从事农牧业生产意愿、有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性、有相应科学文化素质的务农青年、返乡农牧民工和新生劳动力,进行重点培育。  

1.农牧区务农青年。随着农牧区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留在农牧区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青年是当前接受并应用农牧业科技成果、引领当地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今后我州农牧业发展的重要依靠,亟需有针对性地加以培育。据调查,我州务农农牧民中,18-35岁的占25%左右。这部分人员文化程度较高、思想观念超前、务农意愿稳定,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创业扶持,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牧民。

  2.返乡农牧民工。近几年,由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农畜产品价格上扬,务农效益提高,农牧民工返乡趋势明显。在返乡创业的农牧民中,很多人都具备创办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经济实体和创立专业合作组织、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能力,已成为农牧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推动力量。返乡农民工思想理念先进、创业欲望强烈、经济实力较强,可以通过技术培训、政策引导和创业扶持,培养成新型职业农牧民。

  3.农牧区“两生”。目前,我州每年有部分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就学,可以通过免费培训、政策扶持和就业引导等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将一部分农牧区“两生”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牧民,为未来农牧业发展储备人才、留住人才。

  (二)优化教育培训方式。要结合我州实际,尊重农牧民意愿,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教育培训的覆盖面。

1.普及性培训。要围绕我州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以农牧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配齐配强科技特派员等形式,深入进行现场咨询、田间培训、入户指导,同时充分利用好现代的传播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及时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职业技能培训。要适应农牧民向职业化转变的趋势,加快建立健全农牧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当前,要面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等农牧业生产经营大户,重点开展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内容的系统培训。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培训,保障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投入。长期以来,农牧民教育培训中普遍存在项目规模偏小、补贴标准偏低、基础设施落后、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要按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产业培育齐抓、上岗就业与技能培训并重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多措并举强化全州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坚持实用技术培训与产业培育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在广大农牧民中积极开展以畜牧业养殖技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农机化专业技术、畜疫防治等为主的“一产”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帮助农牧民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牧业收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是坚持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通过举办农牧班、开展免费学历教育等方式,确保农牧民在初中和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后能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农牧民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和家庭增收致富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坚持技能培训与上岗就业相结合。以增强就业技能、提升务工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主要目的,开展以务工技能为主的“二、三产”职业技能培训。四是坚持文化知识培训与提升素质相结合。以提高农牧民自身文化素质为目标,深入开展以藏汉语文、数学以及现行政策法规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培训,使农牧民群众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五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各有关部门强化协调配合,衔接做好培训计划确定、组织实施、培训机构筛选、培训质量考核、经费落实等各环节工作。农牧、人社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农牧民教育培训经费,财政部门要安排农牧民教育培训经费,并采取州县财政分级承担方式予以落实。同时,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引导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牧民教育培训。六是坚持现代远程教育与现场面授辅导相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农牧民不离岗、不离乡就地就近参加学习,解决生产与学习的矛盾。

(二)服务引导,做实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州县要成立新型农牧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制定具体的培育举措,采取重点培育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典型培育与辐射带动相结合的形式,借鉴“党政军企共建”活动的经验做法,结合所培育的农牧民的职业或专业,做好服务和引导。要加强咨询、培训、项目筛选、创业贷款、创业指导和后续跟踪等服务,鼓励和引导农牧民进行自主创业,改进服务方式,加大服务力度,让想创业的农牧民有条件,让要创业的农牧民有机会,让能创业的农牧民有平台,充分发挥“一人创业、多人就业”的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要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改善农牧区生活条件,提高职业农牧民的从业环境,为稳定职业农民队伍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加强扶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力度,促进土地、草场等资源的适度集中,促进家庭经营逐步向产业化、家庭农牧场经营方向发展。加强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农牧民的保障水平,促进传统农牧民向职业农牧民转化。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牧民进行自主创业。通过全面落实小担保贷款式等扶持创业政策,为职业农牧民提供支持。要对符合条件的农牧区青年务农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支持。抓紧研究制定对职业农牧民的专项扶持政策和专项培育规划,在农牧业补贴、土地草场流转、技术服务、金融支持、加工营销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扶持。

(四)积极培育,建设农牧区“五支队伍”。要注重培养新农村新牧区带头人队伍、农牧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牧民队伍、农牧区信息化人才队伍、农牧业专业化队伍,让他们在农牧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让周边农牧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为农牧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提供人才支撑。

(五)深入宣传,树立正确的职业农牧民观念。利用媒体、网络、专题活动宣教等宣传平台多作有针对性的、长期的宣传和引导,让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工作家喻户晓,引导传统农牧民向职业农牧民转换。建立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奖励体制,对培育成效显著的农牧民及培育单位、部门和乡镇、村予以表彰,选树一批典型,在全州范围内进行宣传,提高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农科所、牧科所等农牧科研单位的作用,把“科技种田”、“科技养畜”的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解决农牧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广大农牧民科技种养水平,实现职业农牧民数量稳定增加、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

(六)加强管理,推动农牧业职业人才的发展壮大。要把农牧民的知识化、职业化作为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作为当前农牧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来落实。当前,应该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列入全州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把培养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综合考核。要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在培育职业农牧民工作方面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要积极探索在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性化生产的农牧民中先行试点绿色证书制度,抓紧完善绿色证书管理办法,充分激发和调动农牧民参加农牧业职业培训和鉴定考证的积极性。

(作者:海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做大做强农牧区特色规模养殖项目调研报告

保广祺

 

 根据州委北办发【211312号通知精神,我就做大做强农牧区特色规模养殖项目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特色规模养殖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州把发展特色规模养殖业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努力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与生态安全并重的方向转变。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州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市场、项目引导,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套完善畜牧业设施设备,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有力促进了全州农牧区特色规模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全州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 102处(通过省级认定的规模养殖场达31处),其中牛养殖规模的32处,养殖量达3600头,羊规模养殖的 60 处,养殖量达47.3万只, 水产养殖的2处,养殖鱼9 5万尾,禽类规模养殖11处,养殖量达6.6万只。特色规模养殖在畜牧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显著提升。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畜牧业功能区划分,畜牧业区域优势不断突显。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加快全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要求以及海北州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各县结合当地农牧业发展实际及突出发展区域特色,初步形成了以祁连、刚察两县牧业乡镇为主要区域的天然草原畜牧业区,牲畜饲养品种以藏系羊及牦牛为主;以门源仙米、珠固、祁连八宝、扎麻什等乡镇为主要区域的天然草原放牧与半舍饲养殖相结合的半舍饲养殖区;以门源青石嘴、浩门、北山、阴田、麻莲、西滩、泉口、东川等农区为主要区域的牛羊短期育肥、奶牛养殖、生猪、禽类和水产养殖为主的农区畜牧业舍饲养殖区;通过天然草原畜牧业区、天然草原放牧加舍饲育肥相结合的半舍饲养殖区、农区畜牧业舍饲养的建设,全州畜牧业生产基本形成了藏系羊、牦牛、细毛、半细毛羊养殖、羔羊生产、牛羊育肥、生猪生产、土种鸡养殖等特色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产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区域优势不断突显。

 2、突出培育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在坚持扶持农牧户发展畜禽规模养殖的基础上,以养殖大户、合作经济组织、有实力的经营能人为重点,建设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场),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目前,在农牧部门登记备案的专业合作社达440家,其中从事养殖业的合作社332 家,占75 %。各县对养殖小区(养殖场)在畜种改良、饲草加工、防疫消毒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电、路、棚等方面的建设给予资金和项目扶持,全力提升规模养殖装备水平。全州规模养殖户达到114户,辐射带动农牧户1120户,进一步提升了全州特色规模养殖水平。2012年底,全州育肥贩运牛羊108.9 万头只,育肥户户均增收3700元。羔羊出栏达62万只,实现销售收入3.78 亿元。

 3、突出利用资源优势,冷水鱼、禽类、藏香猪等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各地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泉水优势和林地资源、草原优势,建成1处冷水鱼和 11 处禽类养殖场、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以门源鸿源鲑鳟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门源墨鲑鳟鱼繁殖中心为主的冷水鱼养殖发展迅速,2 O l 2年繁殖鱼苗6 5万尾,产出成鱼3 O万公斤。以阴田乡下阴田村富民养殖场、阴田乡下阴田村养鸡场、青石嘴红山嘴村回族乐养鸡场、浩门镇泉湾养鸡场,祁连县峨堡雪牧合作社草原生态鸡养殖基地,海晏县绿野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为主的生态鸡养殖规模业稳步推进,2012年底共出栏鸡5.8万只,实现利润400余万元。祁连县飞羽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雪鸡养殖基地现存栏雪鸡110只,出售雪鸡200只,实现销售收入50万元。以刚察黄玉农场、泉吉乡新泉村,门源苏吉滩乡扎麻图村金草原养殖场为主的藏香猪养殖再添新特色,2 0 1 2年养殖规模达到620头,出栏规模达320头,实现销售收入508万元。

 4、突出落实养殖户的扶持政策,农牧民养殖积极性不断高涨。近年来,省、州、县不断加大对养殖户、养殖小区()的政策扶持,去年,落实奶牛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和奶牛保险政策资金350.9万元,协调金融机构发放养殖贷款25亿元,为全州38个村1050户养殖户贷款贴息2600万元,户均贴息 24762 元。建立了以奖代补机制,门源县政府每年拿出资金1 O 0万元,对集约经营户、规模养殖户、养殖场进行奖补。今年州县财政支农资金安排资金400万元,每县1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特色规模养殖业。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养殖业风险保障体系,参保、母猪补贴等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增强了养殖户的信心,许多从事二、三产业的经济能人转产建设养殖小区,发展特色规模养殖业。

 5、突出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饲草料利用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各县把草产业发展作为特色规模养殖的重中之重。一是天然草场通过草场鼠害灭治、毒杂草防治、退化草场人工补播、围栏封育、划区轮牧、休牧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草场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走农牧结合、以农促牧的路子,确立了“增草-增畜-增收”的发展思路,教育引导群众扩大耕地种草面积,在农区试种和推广紫花苜蓿、饲用玉米、啤酒大麦、甜菜、加拿大燕麦等优质饲草料。三是积极引进推广饲草青贮、微贮、加工等技术,提高饲草料利用率。全州共修建青贮窖232处。2012年,安排州县财政支农资金800万元,各县建成了年产万吨以上颗粒饲料加工厂4处,填补了全州无大型现代化饲草料生产加工企业的空白。

6、突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特色规模养殖科技支撑。州县农牧等部门通过开展专业技术讲座、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牧民宣传推广科学饲喂、饲料加工储存、疫病防治、牲畜短期育肥等养殖技术,为农牧民和养殖大户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养殖科技含量和水平。全州以畜牧兽医站为主的牲畜改良、疫病防治、技术指导等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为农牧民发展特色规模养殖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先后进行了妊娠后期母羊补饲、哺乳期母羊补饲、羔羊代乳料和羔羊育肥、成年羊配方饲料育肥等饲喂试验,为提高牲畜体质和缩短生产周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县、乡畜牧兽医站不断创新服务内容,逐步推行养殖大户、养殖场挂牌兽医责任制,及时进行畜禽疫病防治和技术指导,为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有效降低了畜牧业生产经营风险。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群众对特色养殖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异,认为特色养殖就是养殖海北没有的畜种或经济动物,放弃了对原有特色养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2、农牧民发展特色规模养殖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养殖规模小,总量不足,出栏率不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科技支撑乏力,特色规模养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绝大部分养殖户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摸索,缺乏技术支持,饲养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盲目性很大。仍然沿用传统粗放的饲喂方式,饲草料加工技术不足,营养搭配也不尽合理。

4、特色规模养殖投入不足,主要以群众自发规模养殖为主,养殖户由于资金短缺以及在征地、建场、用电等方面困难,造成场地规划布局不合理,栏舍建设不规范,防疫、粪污处理不到位等问题。

5、缺乏能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带动特色规模养殖发展的龙头企业,产品以鲜活交易为主,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力弱,促农增收有待提高。

 三、今后发展思路及措施

 今后,我州农牧区特色规模养殖要按照发展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的要求,立足全州资源优势,按照“扩大产量、提升质量、延伸链条、提高效益”的工作思路,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品牌产业和产品,以市场运作为主导,政府通过政策支持、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措施,努力做大做强农牧区特色规模养殖业。

    1、统一思想、打造品牌。按照我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把羔羊继续作为我州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全力打造“海北羔羊品牌”作为我州突破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加快传统畜牧业向效益畜牧业转变,我州的特色产地,做大做强,全力打造“海北羔羊”品牌,作为我州推动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缓解畜草矛盾、保护草原生态、提高母畜比例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充分利用暖棚等设施条件,大力发展羔羊产业。以州科技示范园和四县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实施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藏系母羊设施科学养殖试验项目为引领,有效探索种公羊集中管理、适龄母羊单独组群、统一配种时间、怀孕母羊、哺乳期母羊补饲、羔羊早期断奶、舍饲养殖出栏、草产业及饲料加工为支撑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2、创建基地,规模养殖。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有效整合农牧业生产要素,统筹利用资源,逐步扩大土地、草场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面积,采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模式,引导分散养殖户建立养殖小区,降低养殖成本,改善防疫条件,提高特色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水平。

 3、强化培训,健全体系。围绕特色规模养殖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多种形式搞好实用人才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讲座,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提高养殖户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养殖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4、推广技术,强化支撑。进一步扩大优质草料种植面积,推广秸杆微贮、饲草青贮等技术,提高饲草利用率。建立健全畜疫防治、饲料配方、养殖技术等的指导机制,充分利用乡村畜牧兽医人员,加强对养殖小区()的规范指导,为全州特色规模养殖提供科技支撑。

5、加快建设特色规模养殖生产基地,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以特色养殖业为基础,以扩大规模、打造绿色品牌为重点,结合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加快建立一批比较稳定的标准化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养殖业,促进特色养殖业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做大做强羔羊、牦牛、犊牛、藏香猪、草原生态鸡、冷水养殖等特色产业,推动全州农牧区特色养殖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作者:海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