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自我约束 自我加压

——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的体会

日期:2013-11-27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身作则,带头下决心改进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具体体现,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国人民作出的一个掷地有声的政治承诺,充分显示了我们党从严治党、执政为民的决心和力度,显示了对人民期待的尊重和回应。八项规定,既扎实,又具体,不笼统,不模糊,让广大群众清晰、实在地看到了我们党真心实意改进作风、贴近百姓的诚意和决心,显示出我们党言出必行、说到做到的决心和自信。

重视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初创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写下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指导红四军加强思想和作风建设。以后他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的本质、内涵、作用和重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等文,他指出,“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当时的情况,他又深刻地指出,“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他强调,“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刚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严重的障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作风不好,就会严重地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就会严重影响人心向背,丧失群众的信任,这对执政党来说是极其危险的。200212, 胡锦涛总书记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发表了题为“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的同志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各种会议上经常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特别是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更加突出地强调和抓紧作风建设,为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今天,面对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把握时代潮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作风建设?面临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怎样走过“改革深水区”、把握“战略机遇期”……这些新挑战、新矛盾、新实践,对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对于全党同志来说,都提出新考验。也因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作风建设“八项规定”,自我约束、自我加压。“从中央政治局做起”,意味着全党在作风建设上谁不能有例外,搞特殊,都需要从自身抓起,人人重视作风建设。八项规定必将有力地促进党风政风的进一步改进,有力地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党心民心,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一要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己不正,焉能正人”。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出台后,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坚决执行,为全党带了好头,开了新风,也为我们贯彻规定树立了榜样。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把八项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时处处以规定约束自己,从现在做起,从具体问题改起,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二要真抓实干。实干兴邦,实干强省,实干富民。应当肯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面是好的,但面临形势和任务也非常艰巨。当前,我们正处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新青海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应当积极践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敢啃硬骨头,敢迎困难上,切实以实际行动体现作风转变,以过硬的作风推动新青海建设。三要努力改善民生。要以更加务实扎实的作风,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好民生工作,解决群众的困难,满足群众的期盼。要以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体现和检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当前,要大力推进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卫生事业,统筹推进城乡安居工程,打好扶贫攻坚战,同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四要建章立制,狠抓落实。要紧密结合实际,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按照从紧从严从实、可依可行可查的要求,抓紧制定出台符合我省实际、行之有效且能够长期坚持的具体办法,确保转变作风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作者:青海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青海省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