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粗放畜牧业不断向现代集约畜牧业方向发展的今天,加大优良畜种培育和推广力度,对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而推进现代畜牧业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通种牛场建于1952年,主要从事牦牛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作为一家建场60年的老牌单位,牛场为青海乃至全国牧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牛场的发展近况和前景如何,倍受全省牧民群众的关注。近期,我利用下乡调研之机,赴大通种牛场,了解了一下他们繁育和推广良种工作的一些情况。
大通种牛场隶属省农牧厅,下设专门从事牦牛科研和良种培育工作的技术部门“大通牦牛繁育中心”、3个育种大队和草业服务站等单位。全场在岗职工482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2名,其中高级职称8名。全场总面积84万亩,可利用草场77万亩,饲草料基地1800亩。现存栏牦牛2.4万余头,其中大通牦牛种公牛0.57万头,适繁母牛1万余头,纯种野牦牛29头。经过多年的发展,牛场已形成由大通牦牛繁育中心、冷配群、核心群、育成群和推广示范区构成的大通牦牛繁育推广体系,年产犊牛0.6万余头,每年可向省内外提供2000余头大通牦牛种公牛,牦牛细管冻精5万支。自1983年起,牛场和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省畜牧总站全面开展导入野牦牛优良基因培育牦牛新品种工作,相继列为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项目,“十五”国家又将利用野牦牛改良家牦牛的“牦牛品种改良技术”列入了国家重点推广的5 0项新技术之一,进行研究开发。
历经30年,通过几代畜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牛场培育出了利用野牦牛作为育种父本,经过驯化野牦牛、制作冷冻精液、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生产的具有强杂交优势含1/2野牦牛基因的杂种牛,该牛种已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大通牦牛”。该牛种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品种,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牦牛育种史上的空白。自成功培育出大通牦牛以来,牛场在牦牛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中继续开拓创新,不断增强牦牛科研和开发能力,2008年以来先后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大通综合试验站”、“国家重点实验室牦牛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观测实验站”。
在加快优良畜种培育的同时,牛场高度重视优良畜种推广应用工作。作为我省“百万牦牛复壮工程”的项目区,牛场选择条件适合的村,建立了大通牦牛整村推广示范村和示范群,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带动和扩大了大通牦牛的应用范围和良种辐射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以来,累计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13.6万头、细管冻精11万支,据不完全统计,其后裔在推广区已达80万头以上,估算累计新增效益4.6亿元。
大通种牛场每年派出技术人员对推广区牧民群众进行牦牛养殖、犊牛哺乳、科学补饲、人工授精、疾病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技术知识培训,并在4县建立了5个大通牦牛整村推广示范村,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对大通牦牛后裔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其在产肉性能、体能,体型等方面都具有大通牦牛的特征。牧民普遍反映,大通牦牛后裔出生后在短时间内就能站立起来,不易生病,二岁牛与同龄家牦牛相比屠宰产肉率高,收购价比同龄家牦牛高出400至 500元,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目前,大通牦牛已覆盖全青各地,并辐射新疆、西藏、内蒙、四川、甘肃等全国各大牦牛产区,连续多次荣获省、部和国家科技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在调研时,也了解到,由于草场限制和生态畜牧发展的需要,牛场牦牛饲养规模控制在2万头左右,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半舍饲集约化饲养,牦牛饲养量也只能提高2 0%,每年提供的种公牛也只有2000头左右,这与实现全省牦牛复壮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国家对牛场的投入有限,这也直接影响了职工队伍稳定和专业人才引进,进而影响到大通牦牛良种培育和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打造高原生态有机品牌,着力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指出,要加快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广良种、良畜和先进实用技术”。在新的形势下,种牛场广大职工对今后发展有以下期盼:一是继续保持种牛场现有的财政供养关系。二是政府加大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支持牛场建立健全牧草良种繁育体系,积极发展人工种草、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促进牧草使用的季节性平衡。三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暖棚、石圈、围栏、饲草料种植加工机械化等发展现代集约型草地畜牧业。四是转变养殖方式,积极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调整畜群结构,逐步提高基础母牛存栏量,提高供种能力。五是加强与科研机构和科技部门的协作,引进、吸收和掌握最具实用推广价值的技术,增加技术储备,推进种牛场良种培育和推广工作再上新水平。
(作者: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