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是人生乐章中最动听的音符,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风景。在我生活的链条中,大通县向化乡生活的16年是重要的一环。我曾经作为它的一个细胞,与它共呼吸、共伤痛,走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那时的农村贫穷落后,正处在吃不饱饭、穿不暖的“人民公社”时期,学习上除了课本,没有其他书可看。在上学的同时,我们积极参加修梯田、磨面、背灰、割田、打场、拾牛粪等农活,每年秋天到地里翻土豆,或到山里挖中药材,挣上几块钱作为上学的书钱。到小学四年级,因为我们村没有教五年级的老师,只好到
1980年9月,我考入了青海民族学院政治系。我们这些同学大多数来自农村,有些人已经结婚,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同学把出生作为人生的起点,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对我而言,生命和人生的开始,具有截然不同的含意。我生命始于大通县达坂山下的小山村,而我的人生之路则始于 “青海民族学院”。母校的怀抱,给我以成长的温暖,那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让我一生有了受用不尽的财富。四年寒窗,我们学习资本论、哲学、革命史、地方史等课程,记住了张守成、魏少成、李见松、朱永新等一些老师。更多的时候我们则在教室、图书馆或者朝阳的墙根下自学。大家谈理想,谈信仰,谈未来,当然也谈人生,谈人权,谈恋爱,精神上的富有使我们忘却了物质上的贫乏。我常想,如果考不到青海民族学院,也许我和我的兄弟们一样,下岗队伍中多了一个打工者。当我走进民族学院,在茫茫人海中少了一个“
我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都是考入民族学院开始的,我第一次走进省会西宁,第一次和五湖四海的同学共同学习生活,还有很多第一次由于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被淡忘,但对对人生充满了很多好奇,同时也放飞了我的希望和理想。入校那一天,是父亲背着行李送我到民族学院,报到
民族学院大门是我们上大三时修建的,进门靠左的树是我们种的,现在已成为参天大树。但最使我们难忘的还是尖扎县黄河谷地农场劳动的一个月。为了践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每届学生都要参加劳动一个月。我们班是1981年8月去的,坐摆渡的木船渡过黄河,其主要任务是收割油菜和小麦,尽管很累,但很开心。在农场劳动十多天后,由于上游连续下雨,我们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用了几天时间抗洪抢险,向山坡转移全部粮食,同学们付出了搬运粮食的心血,所幸洪水没有形成灾害,后来我们是乘坐吊斗过的黄河才返回西宁。这次劳动算不上一次历炼,但是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劳动与收获、汗水与艰辛、奋斗与快乐都在一个月中得以体验,很多同学成熟了、长大了,可以说在古雷滩渡过了一段难忘的日日夜夜。四年的民族学院大学生活的确丰富多彩,成为我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回忆,大学最大的收获是树立了人生观,学习了方法论、历史和民族知识,在政治上、思想上逐步走向成熟。于人生观、方法论而言,我懂得了“责任、辩证”四个字,于历史知识而言,我看到了国家、人类、社会三大主角,看到现在、过去、将来三个大舞台;于民族知识而言,我更多更好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伟大,“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这些都是母校给予的,归根结底是党和人民给予的。
1984年7月,我们走出校园,满怀理想和抱负走上社会,奔赴党政军校企各个岗位,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肩负起改革发展的使命。我们亲身参与了打破计划经济到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到开放搞活再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模式转变。特别是近五年来,青海所展现的精神面貌昂扬奋进,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俯仰无愧,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这五年不平凡的奋斗历程,每一个青海人都为之自豪!
毕业后的三十年中,同学们一方面忙于谈婚论嫁,培养子女,经营小家;一方面埋头工作,奋力打拼,创造精彩人生。有的留校任教,成为管理者;有的著书立说,成为法学专家;有的在党政机关锻炼成长,成为县委书记。当然,更多的同学在人大、政协、国土、国税、教育等部门认真履职。现如今,同学们都带着些许白发、皱纹,同时也带着一份成熟、自信和丰硕的果实,感恩于历史的机遇,感恩于母校的培养,感恩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三十年经历了几代人的事,每位同学的发展都超出了当初的预想,圆了一个个美好的梦想!
斗转星移,岁月弹指一挥间。在近30年的工作历程中,我先后在西宁市商校、省政府信息处、省信访局工作了十五年,但在研究室工作时间最长,前后加起来有十三年的时间,为宋瑞祥、金基鹏、田成平、赵乐际、宋秀岩、骆惠宁六位省长参与起草过各类讲话材料,较好地完成了文稿的起草工作任务。期间,还深入到黄南州和海西州调处草山纠纷,组织上还派我两次赴大通县搞社教,在大通二中支教两年,由于工作成绩比较突出,1993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1年1月,省十一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上当选为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
回首往事,我从达坂山下的小山村一步步走来,我有幸在教育、信访和政府部门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这完全是各级党组织培养了我,从基层到机关,从普通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是各级领导谆谆教导和鞭策鼓励的结果。如今,面对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新要求,我决心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倍加珍惜,感恩奋进,扎实工作,在党旗的指引下继续奋然前行。展望未来,还有三件事等着我们去做:一是继续依法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春蚕到死丝方尽”,站好环境资源保护这班岗;二是加强体育锻炼和文娱保健,永远保持年轻愉快的心态;三是培养好第二代,协助好第三代,争取看到第四代,让德先生、赛先生在这片土地上深入扎根。
(作者: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