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关于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构建扶贫攻坚大格局的调研与思考

刘晓东

日期:2012-09-06
字体:【 打印本页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着力加强和推进扶贫开发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方式创新,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带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持久力,以构建大扶贫格局为重要保障,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点的扶贫开发道路。5月份,结合省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分赴部分州、西宁市及海东地区专题调研全省扶贫开发情况,形成了以下思考。

矛盾:走科学扶贫必由之路

青海省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十一五”初期,全省30多个县140多个乡镇及400多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重点扶贫开发,反映出五个方面的深层次矛盾。一是千家万户分散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二是农牧业经营成本高与经济效益底的矛盾;三是分散小规模经营与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矛盾;四是优势产业闪光点多与品牌亮点少的矛盾;五是产业基地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相脱节的矛盾。调研组成员在听取政府工作汇报的基础上,深入基层,实地察看部分村社易地搬迁和獭兔养殖基地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项目,认真倾听基层扶贫开发工作介绍,与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座谈,详细了解和掌握当前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全省扶贫开发已着力从解决温饱迈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全省已有40位省级领导率先与43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3.65万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结对帮扶活动,115个省直机关与105个贫困村签订了三年定点扶贫脱贫责任书,667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央驻青单位、援青省市和驻军单位与306个村建立结对关系,276家企业与361个村建立了共建关系,组织成立了青海省扶贫开发协会,投入资金8750.7万元,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96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86万人,帮扶贫困户近3万户。未来十年,随着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不断深入,综合经济实力将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将逐步健全,扶贫开发攻坚的基础更加坚实。针对“十二五”全省扶贫开发力争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1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通过调研,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结合省情民意,坚持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认真总结扶贫开发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化解扶贫开发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模式,转变思路,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主攻产业。二是各级政府要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大扶贫战略’。三是既要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又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四是要坚持把扶贫发展定位到科学扶贫的必由之路上来。

创新:“六个转变、六个结合”

近两年来,根据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政策、新目标、新要求,青海省从省情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扶贫开发“六个转变、六个结合”思路,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与大力支持。“六个转变”,一是在扶贫开发对象上由过去的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向全省低收入人口全部实行扶贫开发政策转变。二是在扶贫开发目标上由以解决温饱为主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转变。三是在扶贫开发力量上由单纯依靠扶贫开发部门向各部门和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四是在扶贫开发投入上由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向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转变。五是在扶贫开发方法途径上由单村独户、分散单一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向统筹规划、连片开发、集中规模、综合治理、区域推进转变。六是在扶贫开发制度上由开发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与低保式扶贫并举转变。“六个结合”,一是扶贫开发工作与各地制定和实施的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二是与各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三是与各地优势资源开发紧密结合;四是与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紧密结合。五是与贫困地区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及农牧民定居工程紧密结合。六是与土地草场流转、发展集约化经济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紧密结合。

去年国家新的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出台实施,随着新的扶贫标准和要求的确定,全省扶贫开发攻坚任务很重,面临的形势严峻,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调研使我们认识到,要进一步加强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对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思路,应继续全方位加大投入力度,更加注重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开发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在扶贫开发长期实践中不断摸索,看看到底有没有实际效果,能不能切实加快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切实树立起服务思想,不断完善工作措施,更加注重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在国家指导下,重视做好顶层设计,高标准、高起点做好分省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编制工作,争取国家更多的投入和更大的支持,力争在新阶段使全省连片特困地区面貌有较大改变。

助力:增强扶贫攻坚信心

通过调研,针对省情实际,着力推进扶贫开发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方式创新,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带动力量,不断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以构建大扶贫格局为重要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帮扶与农牧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是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点扶贫开发道路的有效途径。

青海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将专题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扶贫工作情况的汇报。今后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又把青海省藏区633个县和东部干旱山区7个县列入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央也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一轮国家扶贫标准。这意味着青海既面临着紧迫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繁重的缩小与全国差距的历史任务。针对这样一个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而且是西部最为贫困的省份之一,受自然环境、发展基础等因素制约,贫困人口的脆弱性、致贫因素的复杂性、扶贫开发的高成本表现得更加突出。省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和审议省政府扶贫开发情况的汇报,对于着力助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将发挥积极作用,也必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扶贫攻坚的坚强信心。

     

     (作者:省人大农牧委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