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全面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青海高校育人工作

陈锦花(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办公室)

日期:2011-11-30
字体:【 打印本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这一重要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新判断。它对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高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阵地,是文化建设的主体。高校在努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前,高校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青海高校在数量上本就不足,在基础薄弱、条件差、困难多的情况下,如何打造名牌学校、特色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是摆在省属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当下,省属高校应借全面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东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底蕴,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与精神内涵,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教育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全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做出积极的努力。
       高校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坚持不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把智育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弘扬正确的道德观念,转变重知识技能、轻做人根本,重功利轻情感理想的倾向,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帮助大学生认清是非,坚定正确立场,保持清醒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成为能够经得起各种风雨考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高校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就必须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能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坚持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传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加强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切实推动高校成为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坚持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物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大学校风和学风建设,通过正确认识校风、学风对学校和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加强校园优美环境的营造,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原则,兼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学校建设中的充分运用,兼顾校园环境中软、硬件工程的共同发展,使校园建筑在使用和审美方面两者能够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人从中获得方便,受到感染和熏陶,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让大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中学会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并在感悟中提升自我,丰富自我,成就自我。通过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成为自觉融入学校文化,自觉吸收优秀文化的先进文化建设者。
       高校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就必须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增强文化科研服务能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才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新闻出版、影视剧制作、文化事业还是动漫游戏、互联网络,无论体育、旅游还是其它相关产业,都离不开文化产业人才和其创造的文化精品,因此,文化只有形成产业,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当下,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当务之急。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坚持将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促使人才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当中。高校应进一步增强投身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育方向,立足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使其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紧贴文化艺术发展的趋势,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文化课题研究,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文化科研和服务能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新的贡献。
       高校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就必须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互联网、手机等文化新载体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政要闻,缩短与外部世界的距离,开阔视野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面临这种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有效防止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袭;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立起一批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并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特点开设网上论坛,引导大学生就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自由辩论,在各种思想碰撞中,使学生明辨是非,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综合利用现代技术、心理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等手段,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搭建起新颖生动、形象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以此应对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