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天河之南蓄势待发

——河南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调研思考

日期:2011-06-02
字体:【 打印本页

        河南县是我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俗称“河南蒙旗”,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曲部的南端,风情独特,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十五”末, 河南县针对人畜、草畜矛盾日渐突出,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两难的实际,提出了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来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为全面了解河南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基本情况,总结发展经验,近期,我赴黄南州就此问题与州县和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河南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机遇,立足资源优势,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主导产业,全县畜牧业步入了生态、有机畜牧业双轮驱动,基地、加工企业齐头并进,牧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草畜规模化流转有序推进,游牧民定居、退牧还草等项目不断惠及牧民的良性发展轨道。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生态畜牧业基地初步建成。自2007年以来,连续第四年获得北京中绿华夏有机认证中心的有机畜牧业基地、生产、贸易三个认证。2010年3月,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同年5月,优良畜种苏呼欧拉羊、河曲马正式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1年,被列入全省四大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二是有机畜牧业产业园区已现雏形。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的《河南县有机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河南县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规划》,已通过省级审查论证。规划用地1800亩,继绿草源、启龙奶业之后,青海青藏高原绿色肉食品有限公司、山东高宁公司和天津滨海聚成投资有限公司入驻河南县,分别成立了主打有机肉食品的青海佰盈丰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打有机牦牛乳产品的青海雅可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矿泉水和高附加值畜产品的青海聚能活力源饮料有限公司,年内三家企业有望完成近1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三是企业连合作社连基地牧户的发展模式初露端倪。经过几年努力,生态畜牧业步入了“分户放牧,联户经营,一体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开始形成“加工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基地连牧户”的畜牧业产业化格局。如,雅可牧业计划投入600多万元,租用40家大户共约2万亩优良草场,给牧户提供优质奶牛并建立制冷收奶站,重点建设企业原料基地,牧户可以投劳形式获得每人每月1000元的工资。全县成立13个牧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牧户达1888户9211人。总的看,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南县群众思想观念,畜牧业生产、组织、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畜牧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河南县生态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困扰畜牧业发展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一是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应对草原畜牧业本身的易灾性和脆弱性。二是生产方式总体还比较落后,依以一家一户为主,随着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实施,畜牧业饲养成本不断加大。三是加工企业生产效益低,带动能力弱,产品品牌效益不明显,优质生产要素廉价外流的现象较为普遍。四是良种繁育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生态畜牧业发展需要,畜牧业良种推广体系相对于种植业推广体系和防疫体系处于薄弱状态。五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隐患严重,鼠虫害重新抬头,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些问题必须深入研究,认真解决。
        天然草原是河南县的生态主体。全县拥有932万亩亚洲一流,生态保护最好的高寒无污染草甸性草场,地势缓平,河流纵横,碧野千里,古有“香汤沐浴地”之美称,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境内景色迷人,李恰如山天池气象万千、天然一绝,圣湖、仙女洞幽深奇特、神秘莫测,黄河大峡谷峭壁陡立、水流湍急,令人向往。河南县是青藏高原优质安全高效草地有机畜牧业示范基地,全国三大名马之一的河曲马体格健壮、挽乘兼备,青海名优畜种欧拉羊体型硕大、肉质鲜美,均产于此。在新的形势下,河南县如何应对禁牧,促进草畜平衡带来的畜产品供应减少、牧民收入下降的挑战,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同时,保持牧区牧民收入稳定增长,牧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是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思路。生态保护建设中的各种治理工程措施只能治标,而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减少草场承载人口,减少草场承载牲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要把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破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两难困局的最佳对策,高度重视,精心规划,大力扶持,常抓不懈。要把生态畜牧业与游牧民定居、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以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为抓手,把牧民组织到牧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以促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要积极推行联户牧场建设模式和股份责任制的生产模式,坚持自愿组合,适度集中的原则,积极促进承包草场规范有序流转,草地资源适度集中,生产要素逐步向养殖大户、经营能手、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积极扶持成立牧民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以创办服务实体为主,完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建立“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协会”的专业化畜牧业经营体制,在组织机构和经营机制上为提高牧民组织化提供载体。根据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特点,选择科学的放牧方式和适宜的放牧强度,转变目前牧民定居就地放牧的生产方式,实行生活区与生产区适度分离,充分利用边缘草场放牧,减轻冬春草场压力,达到以草定畜、生态平衡,有效解决超载过牧问题。要立足本地优势良种,加大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加强畜种改良,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加大政府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在税收、信贷、科技开发、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专业经济组织给予更大倾斜,在招商引资、信贷担保、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扶持,为提高牧民组织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改善基础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是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保障。要把加强各类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突破口,集中推进畜牧设施建设,兴建水利设施,推行基本草原灌溉,扩大人工降雨覆盖面积,有效解决高原畜牧业缺温、缺水、抗灾能力弱的问题,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畜牧业集约化发展,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畜牧业夯实基础。要着力加强冬春草场人工饲料基地建设、草原围栏、牲畜暖棚圈、免疫注射栏等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基础建设,实现标准暖棚舍饲养畜、人工饲草料种植储藏、围栏草场划区轮牧、水电路条件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天然草地补播、鼠虫害防治、黑土滩治理、围栏封育等草场保护建设措施提高天然草原生产能力。在利用好天然草场的同时,通过鼓励牧户种草、积极扶持草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饲草业,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实现草畜平衡,促进河南生态畜牧业深入发展。
        (三)强化政府职能,健全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把握好技术服务的对象、方式和内容,按照科技指导到人、良种良法到户、技术要领到手的要求,建立奖励、工资挂钩等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直接有效的技术推广服务,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提供技术支撑。要深入养殖户,开展广泛的技术服务,通过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的试点示范,做给牧民看,带着牧民干,切实让牧民从小区养殖中得到实惠,提高全县畜牧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二是加快牧区信息化进程,把工作重点放在具体实践应用上,进一步整合涉牧信息资源,加强协调统筹,不断完善功能,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便利服务。三是充分利用河南县地处青甘川三省交接处的区位和拟建西宁至果洛高速公路途经河南县以及蒙藏互融的草原文化等优势,以建立区域性经济贸易中心为目标,完善门类不同、行业各异的市场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建立和健全与发展生态畜牧业相关联的科技支撑体系、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畜牧业产业链,通过有机畜产品的深精加工,增加畜产品附加值。要着力打造生态畜牧业品牌,建立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商品流通,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畜产品标准、检测、认证质量安全体系。要严把免疫质量关,强化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注射,做到应免尽免,同时要及时果断处置动物疫情的突发事件。要尽快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研发符合有机基地要求的灭鼠治虫药物,保护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安全。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发展能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可以使大批牧民群众从草场上解放出来,加强对他们的技能培训已刻不容缓。要加强牧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完成义务教育的青年牧民进行分业教育,开展生产技能、经营销售技能等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民,突出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同时鼓励牧民外出务工并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建立形成一套促进牧区劳动力外出打工就业的办法和制度,提高牧区劳动力非牧创业能力。畜牧专家和技术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牧户,对群众进行了人工种草、防疫和兽医知识现场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制作音像光盘提供给牧户集中观看和学习,提高牧户的养殖能力。要把牧民技能培训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有效解决牧区人力资本长期投入不足等问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牧民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