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青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就业、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重大民生工程。为了督促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全面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常委会今年工作要点和主任会议安排,组成以刘春耀副主任为组长、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潘振成为副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和教科文卫专业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于4月份先后赴浙江、江西、湖南三省和省直有关部门及单位、西宁市,就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部分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实训基地建设,观摩了有关实训教学活动,先后听取了西宁市及所属三县政府、省政府6个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还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详细了解全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做法及经验,对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及办法作了一些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做法与成效
“十一五”以来,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发展、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坚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使全省职业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随着中央财政对青海支持和省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先后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中等职业学校3所、国家级职教实训基地28个,组建了化工、机械、水电三大省级职业教育集团。从2006年起,省政府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2000万元,2011年增加到7100万元,重点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基础能力建设。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全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总投资达到549亿元,改扩建了一批职业院校,新建了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城南校区,整体搬迁建设了西宁市第一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基础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各州、县也投入专项经费, 对辖区内职业学校进行了改造和新建,使全省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省政府和各州地市加大职教资源整合力度,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40所,在校生7.91万人,教职工3061人,其中专任教师2444人;学校规模3000人以上的学校15所,共开设农林、资源与环境、能源、交通运输、医药卫生等18大类85个专业。2010年完成招生3.27万人,招生数比2005年增加1.73万人,增长112%。目前,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及在校生的比例分别为45.9%和42.3%,初步改变了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不均衡的局面。省内外校际、校企联合办学的规模为2.31万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5所,在校生1.36万人。各州地市和部分县均建立了1所以上的职业学校。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沟通、与普通教育相渗透,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职业教育就业率不断提升。近年来,省政府职能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面向市场、促进就业,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的办学理念更为明确。紧贴市场需求,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城市学校与农牧区学校、省内学校与省外发达地区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新途径。目前,全省各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与天津、北京、江苏、山东、陕西等省市43所职业学校开展了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据不完全统计,有34所职业学校与358家省内外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开展两个“三段式”办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2010年中等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其中,省内就业206万人,占就业总数的71%。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培训就业再就业、军地两用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达20万人次,未就业人员培训后当期就业率达到75%以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借鉴与启示
“十一五”以来,浙江、江西、湖南三省适时推出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新举措,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抓资金投入,着力解决制约职业教育保障方面的困难及问题。浙江省从2008至2010年,每年投入专项经费22亿元(不含国家助学金投入),用于解决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及问题,自2006年到2010年,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职业教育资金达120亿元以上。江西省坚持每年列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先后投入实训基地、示范学校设施、精品专业等资金达77亿元;从2008年起,省财政给普通中专、技工学校每生每年200元的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2010年按每生每年600元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共计2.4亿元。湖南省在生均经费标准方面,2010年颁布的规定明确分区域、分专业大类中、高等职业院校生均年初预算拨款标准,并保持逐年递增;在落实国家政策口子方面,规定国家建设项目,省财政落实配套资金,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地方政府和主办者配套资金不低于50%。
(二)抓统筹管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保障机制。湖南省积极推进“三个统筹”,即统筹院校布局,形成与湖南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格局;统筹专业布点,形成与全省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统筹资源配置,推动中、高职优质资源共享。健全“三项制度”,即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校企合作机制,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浙江省于2006至2010年,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即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计划”、“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这六项行动计划的统一实施,大大调动了全省各级政府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有效地提升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江西省建立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对接机制,实施“九个对接”:即与产业对接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企业对接育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对接课程,全面优化课程结构;与师傅对接师资,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用人单位对接评估,完善评估制度;与生产对接科研,建立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心;与工种对接培训,加强企业职工培训;与厂长对接班子,加强组织建设。
(三)抓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浙江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拓宽职校教师来源渠道,允许中职学校在核定编制内面向非师范类毕业生和社会技术人员公开招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逐步使专任教师比重达到60%,并允许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在强化教师培训方面,把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必备条件。江西省为在职教师培训搭建平台,既派教师下企业挂职,又请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进课堂,形成人才互通机制,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湖南省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更是有所创新,2009年颁发试行的高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做到了“三个明确”,即明确按学生数核定教师编制,按编制数拨付教师工资的管理办法;明确了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引进和兼职教师聘用办法;明确了“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管理办法。对在职的中职教师的培训实行每五年强化轮训考核制度,对不合格教师调离教学岗位。
三省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及经验,对我们进一步推进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有以下启示:
一是创新工作理念,加强政府统筹,加大资金投入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三省注重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摆在突出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加强政策研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及办法。坚持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相关部门责任,明确目标任务,统筹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财政在保证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的同时,注重资金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为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及经费保障。与三省的省情相比,青海经济发展滞后,差距较大,贫困面广,加之职业教育尚是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环节之一。据此,我们更应下气力抓紧发展职业教育,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就业、抓扶贫、抓稳定、抓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入贯彻职业教育法,督促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全省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立足省情实际,对接青海优势产业,建立完善发展机制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教育是手段,就业是关键,发展是目标;要想抓就业,就得抓对接。三省的做法及经验告诉我们,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省情实际,离不开与本省优势产业的对接;确保对接的实现须得有健全长效的发展机制作保障。因此,我们必须紧密结合省情实际,深入研究青海产业结构及发展优势,督促政府依法规范、因地制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诸如政府统筹机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建立职业院校贫困生救助机制、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就业导向机制,等等。同时,认真实施法律监督,不断促进全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有名师,则出高徒;校企合作,则人尽其用。三省在加强职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政策宽松灵活,措施激励性强,大大调动了教师立志校园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办法多样,互利互惠,形成了职业教育“进口畅、技能强、出口旺、用得上”的局面。鉴此,我们应珍惜近年来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付出的大量投入,抱着对广大人民群众和下一代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全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跳出束缚的圈子,研究制定职校机构编制标准及教师准入有关政策及管理办法;切实加强 “双师型”教师培训,严格实行中等职校“特聘教师”计划和见习岗位计划,大力开展中职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队伍培训工作,大力推进职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等制度;建立校企合作、定向培训和有偿培训机制,不断增强为省内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努力提高职校毕业生就业率。
三、困难与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全省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然是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还不能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认识,一些地方仍然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观念比较普遍,多数家长及学生追求上大学、不愿上职校,加之一线劳动者的地位、待遇普遍较低,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巩固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难度较大。
(二)基础能力建设薄弱,职业教育投入仍显不足。近年来省政府虽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但因扩大招生、历史欠账等原因,普遍存在校舍不足、实训设备短缺问题。目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为64.78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仅为8.2平方米,远远低于国家生均校舍面积20平方米的标准;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仅为1516元,仅占国家最低标准生均2500元的60%。据国家公布的统计年报,2009年青海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为4217.79元,比西部12省市区平均水平低178.11元,排西部第6位。
(三)专任教师紧缺,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质量。目前,全省共有中职教职工3061人,其中专任教师2444人,专任教师师生比为1∶32,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为1∶20,专任教师缺口1511人;5所高职师生比目前是1∶26,国家规定最低标准为1∶18,专任教师缺口271人。中高职校师生比远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这种严重缺编的现状直接影响着全省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缺少“双师型”和“双语型”专任教师,直接影响着职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特别是果洛、玉树、黄南三个藏族自治州,因紧缺“双师型”和“双语型”专任教师,职业教育教学难以正常开展。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法和相关政策的学习宣传,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推进“四个发展”,实现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和目标任务,努力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职教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教育专项督导制度,督促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定责任得到更好落实。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尽快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依法完善职业院校投入保障机制。长期以来,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办学经费不足,直接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省级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据此,建议省政府按照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决定的要求,尽快制定包括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在内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并按照标准落实公办职业院校经费,确保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投入。同时,对于尚未落实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的州市县,省财政要依法督促落实到位。
(三)尽快制定全省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标准,改革职校教师编制管理办法。职校教师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要重视和加强职校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目前教师队伍数量及结构性缺编的问题,抓紧制定全省职校教师编制标准及管理办法。制定标准要按照满足学校基本教学与实习实训的需要,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审核确定职校的机构编制,编制总额按照学校类别、办学规模以及师生比例,经综合测算后核定。同时,在制定教师管理办法时,对职校教师实行动态管理。
(四)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维护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权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为依法维护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权利,从制度上有效地消除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省政府应尽快制定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有关政策,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本科之间形成链接,采取更加灵活政策,如免试入学、单独招生、对口保送等,为进入不同阶段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提供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