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结合撰写省委党校学习调研报告,我们围绕建设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这个问题,在海北州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通过调研,感到打“生态海北”旅游品牌,把海北州建成青海省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海北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景区,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这既符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全面推动产业融合集聚、提升产业带动力,促进海北旅游业发展、增加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收入,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青海省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可行性
(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海北州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青海省农牧结合部,祁连山南麓,青海湖北岸。海北境内青海湖流域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是维系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由于祁连山的阻挡,北上暖流尾闾在西北地区形成了秦岭之后一个高降水区,使海北气候相对湿润,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年日照2440—3140小时,森林面积3972万亩,天然草场3981万亩,草场覆盖率77.9%,绿色覆盖率达94.4%,造就了海北成为一个地理景观和生态系统独特、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的地区,是公认的“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重要地区”,对于河西走廊、青海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命脉作用”。青海湖流域,是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青藏高原生态多样性的宝库、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也是阻挡西部沙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高原高寒干旱地区重要的水汽源、青海湖周边更广大地区的气候调节器。因此,祁连山山地和青海湖流域是青海东部地区、河西走廊以及北方沙尘暴重要沙源区的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社会经济及其生态系统的生命线,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全省412个精品旅游景点中,海北境内有85个,占全省精品旅游景点的22%。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处,占全省4A级景区的38%。全州有全国最美丽的湖泊之一的青海湖;国家森林公园—仙米;青藏高原冷凉农业基地—门源盆地;中国最美草原、祁连山下好牧场—祁连山大草原;亚洲第三大峡谷—黑河大峡谷;亚洲最大半野生鹿驯养基地—祁连鹿场;东方小瑞士—祁连;青藏高原最大的湖泊湿地—青海湖仙女湾;青海湖湟鱼放生放流基地—沙柳河;高原沙雕基地—沙岛;“两弹”研制基地—金银滩。境内有189种鸟类栖息,有世界级濒危动物普氏原羚、湟鱼、雪豹、马麝、野牦牛、藏野驴等30余种珍稀动物和385种野生药用经济植物,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建设青海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奠定了基础。
(三)旅游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海北州紧紧围绕生态、民族、红色三大主题,大力发展和培育生态旅游品牌,积极实施“旅游活州”发展战略,编制出《海北州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等11个单体规划和16个旅游景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将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统筹布局;坚持项目带动,加快景区建设,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百里油菜花海、祁连山草原、东方小瑞士、沙柳河湿地、金银滩(原子城)五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进一步改善;以节庆活动为突破口,以挖掘文化内涵为基点,以多种媒体为载体,以精品旅游产品为平台,以特色节庆活动为营销,进一步提高了海北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全州共接待中外游客2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均在12%以上,旅游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为建设青海省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四)区位优势突出。海北处于环夏都西宁旅游圈,是青海湖国家风景区重要生态旅游区和红色旅游区,祁连山风光旅游线、三江源生态探秘旅游线、昆仑文化溯源旅游线是全省旅游发展格局中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河湟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之地。海北州东接省会西宁,西连柴达木盆地,北临河西走廊,青藏铁路、国道315和227线横贯全境,兰新铁路复线将从门源经过。州府西海镇距省会西宁98公里,是距省会西宁市最近的自治州,发展生态旅游业区位优势突出。
二、建设青海省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必要性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建设生态文明的全局性和现实性出发,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建立青海省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是推进海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需要。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青海省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需要。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席卷全球的大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海北州作为一个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对完成本地区经济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的三大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发展生态旅游业是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重要突破口,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向低碳化、绿色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做,既有利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构建具有海北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也有利于省委、省政府“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实施。
(三)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由于海北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和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低,生态退化严重,自身修复功能弱,脆弱的生态与区域的贫困相互交织,自身投入和建设能力低,要推进海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施好“生态立州”战略,就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走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适合州情实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体系,走发展生态旅游业之路。
(四)是打造高原旅游名省的需要。打造高原旅游名省需要名州、名景区的支撑,海北州集青藏高原独特的风光于一体,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旅游发展水平。紧紧围绕“绿色、生态、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核心,按照“布局优化、资源聚集、优势互补、服务配套、区域联动”的要求,根据旅游资源禀赋和景区不同功能,以项目为支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丰富生态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综合水平,将海北旅游业推向一个更快更高的发展新阶段,是提升海北旅游业发展水平上档次、上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三、政策措施
(一)编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生态旅游要素和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原则,立足海北生态旅游资源禀赋,邀请国内知名专家,高品位、高标准、有特色地编制完成《海北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制定《海北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并要求各县根据实际,编制完成《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将景区草原、森林、水源、湿地、沙漠、湖泊、河流、冰川等生态脆弱区的保护纳入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和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保护工程,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二是对全州旅游景区道路料坑填平绿化,清除公路沿线断垣残壁、旧式围栏。三是以水电资源整合、土地治理、河道整理为契机,做好大通河、黑河、湟水河、沙柳河等重要景观河道的治理。四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植被恢复建设力度。
(三)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强通讯设施建设,实现旅游景区通讯无盲区。完善环卫设施,重点景区星级旅游环保厕所实现全覆盖。以全州十大景区为依托,建设旅游交通服务中心,加快十四个房车营地和十五个露营地项目建设。建设上档次的多家星级饭店、旅游餐饮名店和特色商品购物商店;以金银滩草原和门源冷凉农业为依托,做好400户农牧业生态旅游示范观光户的规范和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四)培育旅游文化品牌。这包括:一是以王洛宾音乐文化为依托,加快王洛宾情歌文化开发建设;二是以藏族文化、回族文化为依托,加快民族服饰展示、回族宴席曲、“咪咪”、口弦、达玉婚俗表演、宗教文化等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工作。三是以河湟民间剪纸、刺绣为依托,加快民间手工艺品的开发建设。四是大力开发祁连玉、门源蜂产品、中藏药品等文化旅游商品。五是建设旅游商品加工集聚区(旅游商品一条街),促进旅游商品集中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这些都需要加大对旅游文化企业的支持和重点产品的开发工作,培养真正的文化品牌。
(五)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规范旅游示范单位为切入点,做好定点旅游宾馆、现代生态农牧业观光户、定点旅游商店等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完善景区标识、导游等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旅游服务明星评选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打破地域局限,加强与省内外旅游市场的对接和合作,建立同省内外旅行社定期联系制度,按照“区域联合、部门联动”的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互利互惠”发展机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软环境比硬环境更主要。
(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这是努力提高海北知名度的必要之举,包括:一是突出海北特色,挖掘海北特色文化,充分发挥中央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海北、推介海北、展示海北,不断提高海北知名度。二是加快海北旅游网络升级改造建设,通过充实网络内容、丰富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建立网络营销体系,逐步进行网上营销,为游客网上订购、消费提供人性化平台。三是办好“王洛宾情歌文化节”、“祁连山之夏门源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祁连山草原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营造海北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以优势资源和重点旅游企业为平台,加大招商引智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二是利用有合作关系的省内外院校定点定向培训、州内机构自主培训、在岗培训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培训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三是加强与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联系和合作,为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海北州建设高原旅游生态示范区的意义重大。这种示范绝不是海北州自己的事情,也不仅仅是青海省的事情,这种示范具有典型的地区意义和全国意义。对于青藏高原来讲,对于人类生存的这块特殊的地域来讲,对于地球生物的多样性来讲,也具有示范意义。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说:“在绿色产业中,低碳是核心,建设生态文明是目标。”因此,海北州建设高原旅游生态示范区,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是实现绿色经济、绿色生活的基本走向,对于青海省的生态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对海北州建设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探讨
丁生云(海北州旅游局局长)
张建中(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行政处处长)
日期:2011-05-13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