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全县总面积2740 平方公里,海拔在1884—44847米之间。全县总人口25 万,其中农村人口22 万,农村劳动力11.2 万人,剩余劳动力5.6 万人。化隆县大部分地区十年九旱,浅脑山地亩均产量只有100多公斤,农牧民生活十分困难,全县贫困人口达9.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4%。在自然环境差、剩余劳力多、贫困程度深、群众增收难的情况下,化隆县高度重视发展劳务经济,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近期,我到化隆县开展了一次调研活动。调研期间,听取了县政府及部门领导的情况介绍,并在该县扎巴镇与乡村干部、拉面经营户进行了座谈。
近年来,化隆县立足县情,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创出的“化隆牛肉拉面”这个劳务品牌,积极组织引导,加强服务管理,加大技能培训,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县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从2000 年到2010 年10年间,全县外出务工和创业人员由3.6 万人(次)增加到11.13万人(次),总收入由3600 万元提高到6.01 亿元。其中,常年在外从事拉面经济的人员从2400 户1.6 万人增至10519 户6.9 万人,覆盖全国26 个省区市205个大中城市。劳务经济不仅使群众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增加了收入,而且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动,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的深入发展。
化隆县在发展劳务经济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制定了外出务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2007—2009年,县财政共贴息453万元,为1552户群众和下岗职工发放小额贷款5042万元,据回访调查统计,这些小额贷款扶持拉动群众投资7100 余万元,使1.2 万余名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创业就业。二是狠抓劳动力转移输出。充分利用“化隆牛肉拉面”的品牌优势,大力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身清真餐饮业,实现创业就业。积极引导在家务农群众季节性就近就地到县内青沙山、马阴山等地采挖虫草,在本县建筑工地务工等,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逐步向全国推广以“统一装饰风格、统一店员服饰、统一拉面简介、统一店名牌匾”为内容的拉面店“四统一”工作,引导拉面经济提档升级、转型增效。四是及时提供信息服务。积极组织县内富余劳动力参加各类供需洽谈会,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信息,让广大务工人员及时了解掌握信息,拓宽务工渠道。五是狠抓技能培训。每年举办拉面、烹饪、驾驶员、汽车修理等各类培训班,年均培训5000 人次以上。通过印发农民工维权手册、务工指南,组织能人和驻外办工作人员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宣传“拉面”经济品牌优势、维权常识、务工技能等知识。六是加强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化隆牛肉拉面”,制作宣传光盘及宣传画册、明信片(贺卡)以及手提袋、展板、宣传单,提高“化隆牛肉拉面”的知名度。七是强化协调服务。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劳动服务网络及驻外办事处功能,全方位、多层次组织转移输出、创业就业,为务工群众服务。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城市成立了22 个临时党支部、24 个农民工工会,在县上成立了拉面协会,帮助引导务工人员守法经营、文明经营,为务工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提高广大务工群众的经营发展能力。
化隆县劳务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组织化程度、管理和服务水平、劳动力素质、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群众贷款难、资金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如何抓住机遇、巩固成果、创新思路、拓展空间、加大力度,把化隆县众多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变为人才优势并转化为人才资本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产生最大经济效益,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十二五”时期,化隆县在发展劳务经济中,要继续坚持“抓宣传、提服务、扩渠道、重培训、创特色、强品牌、促就业”的工作思路,“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发展,增收促致富,稳定促和谐”的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转变劳务经济发展理念。要树立劳务产业培育和经营的观念,把劳务经济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来,作为化隆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加以部署,统一规划、指导、协调和扶持。要处理好本地产业劳动力需求和跨区域劳动力需求的关系,在本县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跨地区劳动力输出和转移。坚持县内县外并重、同步发展,在拓展外地输出渠道的同时,做好县内就地消化转移文章。要处理好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既要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形成产业化规模效应,又要不断提升劳务输出水平,提高输出质量,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由流动就业不稳定型向稳定型转变。要坚持劳务输出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并重的原则,扭转重输出,轻开发的现状,在做好劳务输出的同时,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培训投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发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建立全县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作为发展劳务产业的基本点和突破口,提高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狠抓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主要原因是农民缺乏一技之长,缺乏上岗能力和水平。要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进城务工培训、创业培训等项目,继续加大对广大群众、下岗失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整合培训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和现有的各种教育设施,坚持培训和就业市场紧密结合,鼓励和推广“订单式”培训,发挥各类职业学校、职业高中的作用,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使农民可以就近就便接受培训。要制定岗位培训标准,使各类岗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培训内容上既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创业能力,也要重视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务工人员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环境下务工人员的经营和发展能力。
三、全力打造 “化隆牛肉拉面”知名品牌。品牌决定市场,拥有品牌就意味着拥有市场。在认真分析总结“四统一”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化隆牛肉拉面“四统一”经营模式推广,特别是要总结“化隆牛肉拉面”入驻世博会的成功经验,努力向大城市、大企业、机场航站楼拓展、域外甚至境外推广,继续深入开展“五好经营户”争创活动,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行业自律。要转变经营理念,使化隆牛肉拉面从农村、城乡结合部走向闹市区发展,从零散经营走向集中规模连锁经营,从低层次、小规模逐步向上档次、创品牌方向发展,从以发展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经济逐步向多渠道、多行业、宽领域的创业经济转变,从季节性短期分散输出逐步向稳定创业就业转变,通过树立大品牌,促进化隆牛肉拉面经济大发展。
四、大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作为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发展劳务经济中应重点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健全现有劳动力资源网络,建立全县统一的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将全县劳动力资源、结构、流向及参加培训情况全面普查登记、分类建档立卡,做到“社有表、村有账、乡有库”。要充分利用节假日举办劳务交流大会,为农民工、企业提供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的机会和便捷的职介服务。二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的经验,继续通过提供小额贴息贷款、创业贷款、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等多种方式,特别是认真组织实施好创业贷款审核发放和跟踪服务,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创业资金,帮助群众更好地实现创业就业。三要建立和扩大与输入地的协调联系,逐步建立完善协调服务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驻外办事处、行业协会和流动党支部的协调服务作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及时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四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广泛开辟就业门路,加大就业援助,优先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实现自主创业和充分就业,全面合理代缴养老金、大额医保金,让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充分享受社会保障优惠政策,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关于化隆县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桑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日期:2011-05-13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