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我省第一个被列入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规划的地区。为了解循化县落实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期,我到循化开展了一次调研。期间,听取了县乡领导的情况介绍,并深入白庄镇下拉边村、街子镇等地,视察民居、感受民风、了解民意,与群众深入交流,共谋循化发展良策。
一
循化县位于我省东部黄河谷地,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境内海拔在1760米到4635米之间,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气温86摄氏度。全县辖3镇6乡154个行政村,其中撒拉族行政村90个。总人口126927人,其中,撒拉族人口78911,占全县总数的622%,占全国撒拉族总人口的705%。国家启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来,循化县以全面实现“四通五有三达到”(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安全饮水、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有安居房;人均纯收入达到800元,达到基本安全饮水要求、达到基本温饱要求)为目标,共实施扶持撒拉族发展规划项目193项, 总投资67462万元。全县90个撒拉族行政村中有77个村基本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通路通电通电话率达100%;安全人畜饮水村达82个,占规划村数的91%。通过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的实施,撒拉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0 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05年增长493%,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403%,县属固定资产投资比2005年增长4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5年增长53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005年增长7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长91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攀升,为今后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国家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发展规划的5年是撒拉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最大、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撒拉族群众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
二
循化县在实施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做大做强线辣椒、花椒、核桃等重点优势产业,农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显现。2010年,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25000亩、花椒种植面积1000亩;薄皮核桃种植面积10000亩以上,境内黄河谷地基本形成了“两椒一核”为主的特色种植基地。二是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步伐。以打造全省农区畜牧业示范县为目标,大力实施“西繁东育”和“自繁自育”工程,全县畜牧业尤其是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2010年,牲畜总量达10208万头(只),其中贩运育肥牛羊6002万头(只),畜牧业收入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加大。三是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重点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青海雪舟三绒、伊佳、仙红、天香等非公有制企业实力不断壮大,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农田渠系配套和节水灌溉、土地开发整理、安全人饮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 解决群众和牲畜的饮水难问题;实施了村道硬化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的目标;完成了县城“三纵五横”道路网、县城给排水以及县城和白庄、街子、文都等集镇附属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五是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基本实现“普九”目标,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有序推进,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学前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全县农牧民参合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循化县在认真实施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易忽视的问题,主要有:已投资建设项目起点低,标准不高,特别是项目的后期使用和管护方面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大,2006年—2010年规划对90个行政村以外的38个撒拉族群众聚居村和县内藏族聚居村没有列入扶持发展计划,这些自然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较差;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社会保障能力不足;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三
“十二五”时期,循化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一定要立足县情,突出特点,把贯彻落实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政策结合起来,着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发展理念,在创新发展思路上求突破。要把循化经济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四区两带一线”的整体格局中,认真审视,深入思考,准确定位。要立足循化实际,充分发挥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民营企业发展基础好等优势条件,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扶持少小民族发展等机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循化打造成全省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区。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重点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完善创新政策,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产业。要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依托龙头企业联农户、建基地、活流通、拓市场,做大做强特色作物种植、农区畜牧业、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民生改善,下大力气做好扶贫、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找路径。要紧紧围绕河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做大做强“一核两椒”为主的特色产业,打造沿黄特色作物经济带。加大对农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实现规模效益上求突破。要依靠科技,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着力提高企业深、精加工能力,增加农牧产品附加值,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依托毗邻青南、甘南两大牧区和群众擅长畜牧经营的优势,继续实施“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工程,以扶持规模养殖户为主,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提高农牧民技能水平和创业本领,打造“拉面经济”等清真餐饮品牌,使拉面经济步入品牌化、专业化发展之路。要充分利用穆斯林群众与中东国家宗教信仰相同,易于融合的优势,积极拓展国外劳务市场。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挖掘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增强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联度,提高循化旅游的知名度。
三、优化发展环境,在做强非公经济上下功夫。循化县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早、发展基础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工业强县的关键。循化县做强非公经济,就得在“特”字上下功夫,走特色发展之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为市场提供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赢得非公经济的大发展。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为招商引资和吸引社会资本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创新机制,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平台体系建设,在优化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从循化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切实可行的社会融资形式。一方面要针对在外循化籍民众通过走南闯北积累一定原始资本,目前回乡创业愿望及热情极高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这些民众回乡投资,创办经济实体;另一方面要利用好群众在沿黄电站建设中得到补偿款,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采取合资、入股等形式参与民营企业发展,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注重固本强基,在提升教育水平上做文章。要按照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强化发展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分步推进学前教育的总体目标,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贫困学生助学、各种实验设施设备配置、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普九”成果巩固、重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前教育普及、重点中学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创办重点初中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新路子,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继续加大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对基金类的收入和国家规定的政策性财政投入,确保到位并不断提高,促进循化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循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五、体现地区差别,在解决实际困难上给政策。循化县在落实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依靠循化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国家在政策、奖金等方面差别对待,特殊照顾。一是建议减少或取消项目配套资金,切实解决建设项目起点低,标准不高等问题。二是建议将循化县未列入规划的撒拉族和藏族聚居村列入规划项目区,解决循化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整体均衡发展。三是建议在培养和选拔管理型、技术型、专家型民族干部和拓宽少数民族就业渠道等方面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压力大和干部断层等问题,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四是建议进一步提高生产发展性项目在规划项目中的比重,解决项目拉动经济不明显等问题,切实改善规划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