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忆“充电”的日子

---缘在中央党校和国防大学

日期:2011-03-07
字体:【 打印本页

        坐落在颐和园北宫门旁的中共中央党校,她的水脉乃至山川走势都与这座世界名园息息相关。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很远,譬如革命圣地延安的窑洞,还有昔日延河畔一群活泼泼的青年学子,以及他们迎着朝阳唱出的青春的歌。
        我和这座学校有缘。2005年9月1日,我又一次踏进中共中央党校,作为进修一班第38期B班学员进行了为期四个半月的系统理论学习与党性锻炼。1988年我曾作为中央党校88级一年制培训班的学员在此度过了一段宝贵而又难忘的学习时光。同那时相比,党校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首先,党校校园变的更美了,一片片绿地昭示着党校的青春活力,拔地而起的综合楼、体育馆洋溢着党校的现代气息,而修葺一新的人工湖则使党校快节奏的学习氛围平添了几许的幽雅。更为重要的是,一如我国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一样,党校的教学科研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党校资深老教授的潜心培养与带动下,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中青年才俊,不负重托,活跃在中央党校的讲坛上。他们对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一整套“三基本”、“五当代”系列教材的正式出版,为搞好“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党校“三个阵地、一个熔炉”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教材基础。研究式教学的开展,使我们学员得以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加研讨,把党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优势与我们学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优势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基本理论以及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式教学中,党校通过组织我们学员到井冈山革命老区、沿海等地进行学习与社会调查,使我们学员在革命传统教育、党性锻炼和开阔世界眼光、训练创新思维等方面收益良多。
        在党校诸多变化的背后,许多优良的传统与作风仍然薪火相传,一以贯之地坚持着。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党校实事求是的学风没有变。实事求是的校训是1943年毛泽东同志兼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时亲笔为党校题写的。如今活跃在党校讲坛上的青年才俊,一如二十多年前的党校教师一样,潜心钻研学问,探求和改善授课的方式方法,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注重研究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问题。今天,这种实事求是的学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党校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经过长期研究,在认真搜集资料,并且写出完整讲稿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这是党校的立足之道,是党校力量和生命的源泉。
        注重基本理论学习,尤其是注重哲学学习,党校教学的这一基本内容也没有变。八十年代,我在党校学习的哲学知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后来我的工作发挥了很大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党校的哲学教学,侧重于学习与应用哲学的基本原理,侧重于学习与应用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事物,而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某些结论。人类社会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发展过程,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先贤导师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讲到,尤其是不能把他们根本没见过的事情也讲到。因此,党校的哲学教学特别强调学习哲学最一般的规律,强调学习它的原理、应用它的原理。这样,通过在党校学习哲学原理,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学员了解情况、分析矛盾和研究对策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情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也是坚持唯物论、辩证法的根本;学哲学就是学会分析矛盾,因为事物就是矛盾,问题就是矛盾,矛盾的法则是唯物辩证论的根本法则;而研究对策就是研究解决矛盾的方法。在新世纪新阶段,党校更加注重基本理论、尤其是注重哲学学习。这一鲜明的教学特色必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学员今后的实际工作。
        在中央党校的西面,也就是颐和园西北处的红山口,座落着锤炼人民解放军将领的国防大学。同样,这一东一西,文韬武略,担当着培养共和国治党、治国、治军栋梁之才的历史重任。同样有缘,2007年和2009年,我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先后两次步入深藏于这红山脚下绿荫叠翠、花木清芬的大学,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第30期和第35期国防研究班。
        国防大学作为“育才以万计,军中遍桃李”的我国最高军事学府,从1986年开办国防研究班起至今20多年来,千余多名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先后在这里完成培训。谈起培训地方领导干部,国防大学校长王喜斌上将说,这是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王喜斌曾多次在国防大学学习深造,对国防大学的历史了如指掌:井冈山时期立校龙江,有工农干部就读;抗战时期宝塔山下抗大,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造就10多万军政兼优的干部,地方干部学员占相当比例;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紫金山边的军事学院逐步转入正规,改革开放以来北京西郊红山口旁的国防大学再创辉煌,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一项军地干部交叉培训的专门制度一直坚持下来…… 。
        开办20多年的国防研究班充满活力,当我第一次走进她时,扑面而来的还有一种全新感觉:在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同时,更多了几分成熟与沉稳,显然,这是20多年日积月累的结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国防研究班现地教学颇具特色。课堂上,戎装便服聚一堂,共同学习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思想,探究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国防研究班坚持从改善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知识结构入手,精心设置课程。在培训中,主要课程涉及哲学、天文学、军事运筹学、领导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等10多门传统和现代学科,并设置太空领域的国家安全、信息领域的国家安全、世界战略形势与国家安全、危机中的领导者、地缘战略、非战争军事行动等20多个专题。一位资深教育专家评价说,这种“路径选择”有以少胜多、点石成金之效。在对抗演练中,军地领导干部共同坐镇指挥“千军万马”,得失之中看谋略,地方领导干部更对军人产生一种发自心底的敬意。我们深悟到一个朴实的道理:想打赢战争的人,想避免战争的人,都必须努力学会今天的新一代战争。从课堂向部队延伸,在海洋深处的战舰上,在大漠边关的训练场,在联合演习的“中军帐”,国防研究班的学员不断涌起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课堂向社会延伸,国防大学充分运筹社会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先后建立10多个京外现地教学基地和30多个环北京地区的实践性教学点。
        吃饭、上课、排队、听哨音集合,过上了军人生活,培养了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令人终生难忘,这是一种难以割舍的国防大学情结。这只是一个缩影,收获远不止这些。国防研究班的系统培训给学员们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变化之一,做到了“三个明了”。明了国际战略格局,明了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大局,明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随着新安全观新发展观的牢固树立,有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决策、行动,说外行话、办外行事的少了。变化之二,明确了“向四个方向看”。向外看——放眼世界,向深看——把握本质,向后看——借鉴历史,向前看——面向未来。变化之三,提升了“战略思维”层次。如果说战略眼光体现胸襟,战略能力展示根本,战略谋划抓住灵魂,那么战略思维则更为关键,是一种前提。走出国防大学的学员,对科学发展有了更清醒的判断:历史并不站在任何人一边,变革前景取决于每个人的行动;富国不强军就要付出沉重代价,强军不富国更不是科学的理性选择。
        国防研究班以其教学的高起点、理论的系统性和学术的前沿性,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树起了一个新标杆。这个标杆,体现在“三个普通”成为共识上。领导干部们从入校那天起,就自觉摆正位置,把自己当作普通学员、普通党员、普通干部来要求。一位军委领导评价说,“三个普通”既是士兵生活的回归,也是品德修养的检验,更是人民公仆本色的再次锻造和升华。这个标杆,体现在军政、军民团结的特殊形式上。军地双方由不相识到相知,由相知到相信,由相信到相助,由相助到相敬,感情逐步加深。大家在共同探讨国防和军事问题中,相互学到对方长处,弥补自身短板,这对于增进军政、军民团结和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所难以代替的。这个标杆,还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一致的学风上。国防研究班充分利用国防大学的有利条件,围绕维护国家安全这个主旋律,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树立新观念、打开新思路。中组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评价说,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经过培训后,初步达到了一个新境界——跳出局部看全局,放开眼界看全球,着眼发展看未来。 
        我认为,领导干部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爱学习善学习,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需要心静。浮燥的心态,再好的书也看不进。创造学习环境,留出学习时间,必须学会放弃,学会“知止”(即节制欲望)。对领导干部来说,历史和哲学,是增强战略思维的两类重要书目。唯有历史能够替代经验。历史是材料,哲学是方法。学习有功利性,更有非功利性。一方面学习也是讲功利的,“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通过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另一方面更高境界的学习呈现极大的非功利因素。前者是反映了为什么而学,后者则在反映为真理而思。前者出策,后者出略。前者讲“知”,后者讲“悟”。唯后者能产生大情感。大情感出大思想,大思想出大智慧。有这样的境界,就能以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作为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报答祖国、报答人民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淡泊名利、坚忍不拔、不畏挫折失败;才能在物欲横流、各种诱惑花样翻新情况下,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专注;才能使自己的能量像激光束那样高度聚焦,才能使自己什么时候也不骄傲,什么时候也不萎顿,什么时候也保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与工作风貌。
        我在中央党校和国防大学的这四期学习,虽然每期时间较短,但收获很大。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坚持做到每课必听、每课必记,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积极研讨。学习期间,学校安排到中国井冈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进行党性教育,到浙江、河南、河北、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地进行社会考察。结合学习、考察,我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思考,并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撰写了二十余篇、八万余字的文章,其中大多均已公开发表。如《井冈山精神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深刻启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要求》、《努力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我国宗教立法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我省生态立法进程》、《学习:永葆先进性的必由之路》、《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民族复兴》、《对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对新时期国防动员和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几点思考》、《青藏线之魂》等文章在省内外有关学术期刊、报刊杂志发表。总结学习,我在理论基础、党性修养、开阔眼界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时光一晃而过,每当回忆起昔日在中央党校和国防大学的学习时光,我心底依然升腾起当年的快乐,还有入学时的欣喜,我从内心里感谢老师们的倾心传授,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渊博学识使我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充电”。也庆幸我有机会步入这样的高等学府,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而且使我们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许多朋友。多年来我和许多同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人事更迭,多年间虽然大家都有不少的变动,可是唯一不变的是醇厚如酒般的同学情谊。流逝的是岁月,沉淀的是鲜活的记忆。虽然每期的学习时间是短暂的,但每进一次学堂,给我带来的却是理论素养、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是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同时,留给我的更是美好而难忘的回忆。我想,正是这些使我产生了浓厚的中央党校和国防大学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