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风雨历程 一片赤心为人民

日期:2017-08-29
字体:【 打印本页

  高大的身影,黢黑的脸庞,洪亮的声音,坚毅的眼神,这是67岁的撒拉族老者、化隆县初麻乡人大代表马沙力。就是这样一位老者,三十年如一日,心系群众,敢于担当,无私奉献,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努力为人民代言,他是群众的知心人,更是群众的主心骨。
  三十年无私奉献
  出生于1950年的马沙力,现任化隆县初麻乡初一村党支部书记,是化隆县第十五、十六、十七届和初麻乡第七至十五届人大代表。
  1978年,马沙力被选为初一村一社社长。由于工作出色,1980年至2001年被连选连任为村委会主任,并被选为初麻乡历届人大代表,2001年至今当选为初一村党支部书记。马沙力从未想到,这个村干部他一当就是三十年。
  当年,他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时,妻子并不知情,听说他当选的消息时,气得差点晕过去。在妻子心里,丈夫已经当了20年的村主任了,该歇歇了,该为自己的小家做点打算了。开个饭馆,每年收入就有10万元,自家的小日子那是过得红红火火。可现在当上村支部书记,每年就只能领几千元的工资,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虽然妻子反对,但马沙力想,“自己是共产党员,必须有奉献精神,只能舍小家顾大家。组织和群众信任我,我就一定要把这个担子挑起来,必须对组织和群众有个交代。”
  又是十年过去了。走进现在的初一村,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气息迎面而来,农民富了,村庄亮了,路面宽了,村集体壮大了,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说到初一村的变化,村里的群众无不对村党支部书记马沙力交口称赞。
  这三十年,初一村从一个交通不便、发展闭塞、吃窖水、不通电的山沟沟,变成一个户户通硬化路、家家有自来水的新农村,这和马沙力的无私奉献、积极作为密不可分。
  三十年风雨历程,他的一片赤心换来了初一村的美丽今天。
  整合班子凝聚民心
  原来的初一村人心涣散,党员意识淡化,村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不高,村班子战斗力十分薄弱,群众对此十分不满意。马沙力认识到一个班子战斗力强不强、威信高不高,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正、要事公开,赢得了党员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了搞好支部团结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求党员干部注意发挥好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难以推动时,党员要带个头;在涉及切实利益时,党员要让一让;在急难险重前,党员要走在前头。
  马沙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给大家起到了表率作用。
  为民办事赢得民心
  马沙力时刻牢记人大代表的使命和职责,充分发挥初一村党支部书记的作用,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初一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从1978年任社长,之后又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及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千方百计协调项目,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初一村原有供电能力较弱,马沙力抓住农村电网改造的契机,连续3年架设通电线路20多公里,协调上级部门并群众筹资等方式解决村民用电难的问题,尤其是架杆架线期间,他带领“村两委”干部成员和村民一起,亲自扛电杆、爬杆架线,按照100米一杆的标准,一直将电线拉到了乡政府。那些日子,他们从早到晚的干活,轰轰烈烈、有滋有味。现在,初一村已经拉了三次分户线,家家户户都有动力线和照明线。
  初一村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原来的砂石路极不安全,雨雪天无法出门,也曾发生过几起伤亡比较惨重的事故,马沙力揪心不已。为了让群众安安全全出门,他亲自带领群众投工投劳每户拉沙子65方,修村间道路18公里,维修乡村道路2公里,投资达300多万元,是当时东部四乡里最早铺设硬化道路的村。期间,他又到上级部门争取到修建大小桥梁10个、涵洞15个,总投资达800多万元。
  初一村属于旱地,十年九旱,村民吃水是个大问题。原来村民们靠吃窖水或者往返27公里拉水,极不方便。马沙力下决心要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到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水利项目,铺设全村饮水管道30多公里惠及6个社,使村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同时,争取到1000多万元的维修加固“多日昂”水库和农田灌溉水渠项目。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马沙力争取资金新建教学楼1幢1000平方米,教师宿舍楼一幢900平方米。他始终注重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对该村的教育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一村人多地薄,村民致富门路不多。考虑到撒拉族“茶饭好”的特点,他积极鼓励群众参与“拉面”创业。为了让村民增加收入壮大拉面经营,马沙力争取到创业贷款675万元,还有部分村民跨省创业,截至目前,该村在全国各地的拉面馆就有50余家,使大部分村民踏上了致富路。
  2016年,马沙力和村委向联点帮扶单位衔接协调,争取到500多万元项目资金建设用于美丽乡村。为了让初一村2016年如期脱贫,他与村干部结合村民实际情况精准识别贫困户38户167人,将8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到县农贸市场购买铺面,使贫困户能够长期分红收益。
  2016年,初一村成为化隆县第一个脱贫摘帽村。
  以党性践行人大代表诺言
  马沙力经常说:“与群众交谈、接触,才能真切了解群众的真正需要;为民鼓与呼,是人大代表的本职所在。”
  为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更好地听取民意,他经常走访群众,征求他们对党委、政府制定政策措施的意见,对村组建设的建议;不定期召开群众座谈会,倾听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将群众意见一条条、一款款地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面材料。对于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难点问题,村委会即时处理,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给群众一个明确答复或报乡政府来解决。
  马沙力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以来,时时处处想着人民群众,始终坚持“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信念,在这块土地上展现了一位基层人大代表可敬可佩的风采。历年来,他多次就人畜饮水、道路交通、田地灌溉、征地赔偿、教育等问题提出代表建议,这些建议均已得到解决,惠及周边3个乡16个村。
  初一村周边的几个乡是藏族乡,相邻的村是藏族村,经常会有草山纠纷。不管发生多么大的矛盾,只要是马沙力出面,事情就能顺利解决。就连周边的藏族群众产生矛盾了,也喜欢找马沙力来调解,这缘于他公开、公平、公正的处事方法,更缘于他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30多年来,初一村内部或与周边村庄从未发生过民族矛盾,大家和睦相处,团结互助。马沙力不仅是本村的主心骨,更是十里八乡的贴心人。
  岁月匆匆30年,马沙力平凡的人生履历折射出他清晰而厚实的人生底蕴。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他始终为本村和全乡老百姓发展呕心沥血,无怨无悔,用他的人生岁月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