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份,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先后赴甘肃省平凉、天水、定西、甘南等地,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贫困户等方式,详细了解了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就产业扶贫、稳定脱贫等重点内容开展了探讨学习,同时就进一步做好我省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做法
甘肃省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75个贫困县(市、区),共识别认定建档立卡贫困村6220个、贫困人口552万人(总人口2557.55万人),贫困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实施以整合扶贫力量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聚焦扶贫为主要内容的“1236”扶贫攻坚行动、以配套扶贫措施为主要内容的“1+17”精准脱贫行动。建立了贫困户识别机制、动态管理机制、挂图作业机制。健全了退出标准体系、评估检查体系和验收责任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甘肃特色的脱贫攻坚的经验和做法。
二、对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考
调研组所到的甘肃省平凉、定西、天水三地和我省的东部地区,甘南州和我省的青南地区,在自然环境、人文状况、地理条件和自然禀赋等方面都比较接近,致贫原因、表现形式和贫困程度也有相似之处。甘肃省这些年在脱贫攻坚方面的有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
(一)因地制宜,明确发展产业,创建地域品牌。甘肃省立足全省生态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性大的省情实际,从战略主导性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这三个层次上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着力推进草食畜、优质林果、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在选准适合的发展产业后攻坚克难、坚持不懈、一张蓝图绘到底。如平凉市静宁县的苹果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并种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苹果产业,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30年“谋一果”紧抓不懈,目前已经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产业格局。二是产业选择务实,防止产业华而不实。甘肃省在选择产业和实施产业上,注意因地制宜,紧贴地气,做实产业。如定西市渭源县将光伏扶贫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光伏支架建成光伏食用菌生产大棚,形成了“光+农”互补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
(二)引导发展,推动主导产业产品精深加工。甘肃省各地牢牢抓住主导产业不放,潜下心来延长主导产业链条,注重培育和扶持加工龙头企业,解决农产品加工层次低的问题,通过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进而获得了农产品的增值效益。定西市渭源县抓住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先行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深入推进富硒马铃薯精深加工,生产富硒马铃薯方便粉丝和面皮,既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又提高了产业扶贫效益。平凉市静宁县在依靠苹果产量增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向苹果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延伸。从苹果栽植技术研发到纸箱包装生产,目前已建成贮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108家,已形成地域品牌优势,形成了完整生产加工销售链条。此外,各地注意强化产业扶贫的科技人才支撑,通过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培养土专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三)大胆创新,努力破解扶贫资金短缺难题。甘肃省努力破解扶贫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难题,探索形成“各级政府+金融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贫困户”的帮扶模式,有效解决富民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等突出问题。一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建立县级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平台,对中央、省、市打包下拨的各类扶贫项目资金、涉农资金、双联资金、金融信贷资金等,加大整合力度,统筹安排使用。二是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将财政专项资金以担保、贴息、风险补偿、设立各类基金为支点,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倍数放大财政扶贫资金,助推脱贫攻坚。三是把资金扶持支持重点放在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能力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在产业扶持中把生产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四是实行增列专项扶贫预算政策,省级和片区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市州10%以上、插花县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依据需求清单切块下达到县,对不能及时列支的可统筹使用资金进行清理回收使用。
(四)立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甘肃省在脱贫攻坚中高度重视发挥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贫困地区的干部提出“睡觉翻身还得靠自己”,引导贫困群众一定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让农牧民参与扶贫项目,如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让搬迁群众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在产业扶贫方面,先让能人大户和党员先行示范,做出榜样,吸引群众参与进来后,再采取统一规划,分户经营管理的模式让贫困户自主负责经营和管理。二是积极创新扶贫政策兑现和项目扶持方式,采取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办法,对“躺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群体及不尽赡养义务、钻空子让老人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不孝子女”重点加强教育引导,适时采取减免国家扶持等惩戒措施。到户扶持项目和资金主要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投入。三是建立脱贫致富荣誉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脱贫致富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活动,重点加强对“文明村”“文明家庭”和“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等群众典型的评选表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志气。
(五)积极作为,将脱贫攻坚与环境革命相结合,推动区域跨越发展。甘肃的很多地区把脱贫攻坚作为改善环境卫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力抓手,贫困群众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如甘南藏族自治州提出并实施了推动绿色崛起,开展环境革命,打造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战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现在甘南州全域可视范围内无任何垃圾,城乡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甘南州的特色做法一是精准扶贫与农牧村环境卫生整治相结合,每年由县市统筹为每个贫困村安排3—5万元的环境卫生整治补助资金。同时,将贫困村、贫困户环境卫生整治纳入脱贫退出验收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考核。二是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小康村相结合,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推进精准脱贫、整治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创建平安村庄六个方面入手,加快转变农牧村发展方式、促进农牧村经济转型、改变农牧村落后面貌。三是精准扶贫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将精准扶贫、精神文明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融入“十户联防”和网格化管理中,提倡移风易俗,文明理事,反对大肆索要结婚彩礼,引导农牧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封建迷信,杜绝黄赌毒,破除陋习。
三、几点建议
一是在创新金融扶贫上,参考甘肃模式,特别是将财政专项资金以担保、贴息、风险补偿金、设立各类基金为支点,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倍数放大财政扶贫资金,助推脱贫攻坚的做法可否在我省进行试点推广。
二是在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参考静宁苹果模式和定西马铃薯模式,借鉴甘肃紧盯富民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延伸产业链的成功做法,在我省矢志不移推动十大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和区域规划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以更大的力度培育扶持和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优势产业。
三是建议学习借鉴甘南州将脱贫攻坚与环境革命统一部署,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卫生整治,创建全域无垃圾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经验,进一步推动我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
(邓本太 邢小方 张飞 谢平 龙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