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引申】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有了百姓,才会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有君,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有国家的太平、强盛。民为邦本思想在夏朝就已出现。《夏书》的佚文就有“后非众无与守邦”的说法。随着夏、商和西周的灭亡,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批诸侯国的灭亡和部分诸侯国的兴起,人们越来越看到君主和国家虽处于统治人民的地位,人民为其所属,但人民对他们的存亡也有制约作用。孔子指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荀子还曾形象地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说。荀子认为“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唐太宗李世民则从隋亡的教训中,总结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的道理。
【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