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门源县脱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8-01-17
字体:【 打印本页

5月上旬,我和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人大内司委有关同志深入门源县青石嘴镇、北山乡、东川镇、阴田乡的有关村、社、户,通过听取专题汇报,与部分基层干部、人大代表、困难群众代表、驻村第一书记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实地走访村社及贫困户等多种方式调研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形成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门源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政治责任、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问题导向,狠抓关键环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取得一定成效。

(一)组织领导有力有序。县、乡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双组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形成有力的组织机构,排定“时间表”,绘制“路线图”,积极争取项目,努力筹措资金,全县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向脱贫攻坚倾斜聚集。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不定时抽查,随时随机深入乡镇开展调研,了解和掌握最直接、最基本、最真实的扶贫工作情况。

(二)目标责任明确具体。门源县辖48乡,109个行政村,总人口16.14万,2015年识别出贫困村4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31211600人,贫困发生率为8.5%。2016年底、2017年初,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识别工作“回头看”的重要部署,截至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为322811281人,其中2016年脱贫12个贫困村22个非贫困村10463850人,2017年计划脱贫16个贫困村30个非贫困村12864356人,2018年计划脱贫16个贫困村13个非贫困村8963075人。

(三)思路举措切实可行。着力聚焦“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努力做到精准识别、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围绕“扶持谁”,青石嘴镇采取“化整为零、倒排评定、交叉取点”工作法,北山乡采取“日记本记账法”,阴田乡实行“三榜一信”公示制度,值得借鉴复制。围绕“谁来扶”,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个坚持、四个注重”的工作思路,重点突出,符合实际。围绕“怎么扶”,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行业、单位认真实施“八个一批”“十个专项行动”计划,形成了“1810”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四)综合施策稳步推进。通过实施转移就业、资产收益、教育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等综合措施加快脱贫步伐,其中生态、旅游、电商扶贫方面的措施比较突出,效果明显。生态扶贫方面,结合森林资源管护工作,聘用144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管护员,每人每月发放工资性补助1250元,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旅游扶贫方面,大力推进高原生态旅游业发展,2016年以来,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788.4万元,撬动社会及其他资金2亿多元,打造出了青石嘴镇圆山观花台、东川镇鱼儿山、浩门镇照壁山和头塘村、仙米乡聚阳沟和大庄村旅游扶贫优势景区,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833071人,2016年户均增收3139元,人均增收916元。电商扶贫方面,落实电商专项资金1500万元,县财政从2016年起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电商发展专项基金,开工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成乡村电商42家,共有14家电商企业采取收购、雇佣等方式投身脱贫攻坚;带动贫困户154545人,年户均增收34824元、年人均增收9840元。

(五)对标整改及时跟进。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标整改方案要求,门源县及时成立专项检查组,对全县12个乡镇、6个行业部门的整村推进、易地搬迁、旅游扶贫、互助资金、金融扶贫等项目进行全面检查,查找梳理共性问题4条、个性问题36条,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时限。实行县级领导联乡镇包抓、重点问题县纪委督导查办机制,将突出问题整改责任压实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目前,门源县对标整改工作基本到位。

二、突出问题和短板

门源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

(一)脱贫攻坚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一是贫困边缘户基数比较大,截至目前核定全县贫困边缘户共有19848047人。贫困边缘户抗灾减灾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稳定增收基础都很薄弱,脱贫与返贫呈拉锯状态,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二是因病致贫致贫返贫现象较为严重,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7%。相比于因灾和因学致贫的暂时性和可救助性而言,因病致贫的原因更为复杂,尤其是患有慢性病、重病患者,医疗费用支出高、治愈难度大的贫困人口在短期内脱贫难度大。三是贫困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特别是重点贫困村贫困群众因交通闭塞、观念滞后、市场意识不强等因素影响,自身脱贫能力低,贫困代际传递现象较普遍。部分贫困户脱贫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意识不强。

(二)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企业扶贫积极性不高。门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稳步脱贫致富的产业及就业门路难以选择;企业整体实力较弱,竞争力不足,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有限。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5.97%,青海省为3.45%,我省农牧业企业的利润率相对更低。《青海省资产收益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规定贫困户资产收益项目分红比例不低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总额的10%,门源县企业大部分以经营农牧产品为主,盈利水平较低,难以承受10%的分红比例,致使一部分企业扶贫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扶贫资金难以及时投入项目。

(三)资金筹措困难,易地搬迁进展缓慢。门源县阴田乡措龙滩村、泉口镇沈家湾村、后沟村、珠固乡德宗村为省定贫困村,共有600余户2400人,因地处脑山地区,自然条件很差,冰雹、霜冻等灾害频发,就地安置脱贫难度大,4个村将实施整体搬迁。据测算,搬迁时政府需配套公共征地、土地出让、基础设施配套等费用预计达3000万元,而门源县财政拮据,资金筹措难度较大,易地搬迁工作如期完成有难度。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门源县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任务依然艰巨,需要认真研究、聚力抓实,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一)加强培训引导,增强内生动力。牢固树立扶贫先扶志的思想,一方面根据贫困户的自身特点和需要进一步加大和改进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具有脱贫意愿的贫困户就业创业;另一方面持续开展思想脱贫工作,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贫困户强化脱贫志气,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激发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二)完善政策措施,发挥社会和市场作用。一是进一步研究健全医疗、教育方面的有关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门诊费用开支较大、上学补助标准达不到实际支出等问题,减轻贫困户家庭经济负担。二是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延长对贫困户的扶贫时限周期,加强扶贫力度,防止脱贫户和贫困边缘户返贫。三是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市场主体利润率水平,审慎研究并适度降低贫困户资产受益项目分红比例,以提高企业扶贫积极性,稳步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四是进一步完善易地搬迁相关政策措施,在易地搬迁基础设施配套资金方面,根据各县实际情况,省级层面适当给予差别化补助。引导各地统筹解决好“今天怎么搬,明天怎么办”的问题,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同步推进,加大后续产业跟进力度,精准实施产业项目,确保实现稳步脱贫致富。

(三)强化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加强财务人员管理,依法坚决杜绝贪污、截留、挪用、套用、改变扶贫资金用途等行为发生,确保资金运行安全。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做精、做细、做实产业项目工作,促进扶贫项目又好又快实施。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项目评估,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教育引导贫困村互助协会建立完善互助资金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入社资金管理,确保互助资金切实发挥杠杆作用。

(四)强化责任担当,完善扶贫脱贫机制。根据精准扶贫业务需要,加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准确把握政策业务,切实提高干部精准施策能力,提升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进一步完善贫困户确定和退出制度,建立落实动态调整机制,探索优化科学进出渠道,进一步改进考核考评工作,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群众满意度,推进脱贫攻坚任务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