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百姓 忠诚履职

日期:2016-08-10
字体:【 打印本页

625日,记者一大早赶到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采访,沿途的风景让人着迷,翠绿的青稞随风摆动,发出阵阵“唰唰”声响,山林里有布谷鸟忽近忽远地鸣唱,以蓝天白云为画布的希里沟镇,显得格外安静祥和。

站在田间,放眼望不到边,定睛一看,田地里的树苗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淡紫色小花,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花朵,再过两个月它们摇身一变,就长成了颗颗红色“宝石”,这就是让西庄村村民发家致富的法宝——枸杞。

若是早几年来这里,恐怕眼前的景色会让人失望。由于地下水位上涨,加之没有排水渠道,2011年前的西庄村,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严重,近1100亩土地不能耕种,当地百姓失去了生活保障。县、镇两级人大代表,西庄村党支部书记马顺财是村民信赖了20多年的老书记,面对眼前的困境,他想方设法为村民解决难题。20112012年间,他积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多次在人代会上提建议,反映村中困难,希望通过修渠引水淡化土地盐碱率。2012年,县政府为西庄村争取到7万元的项目资金,但根据村中的实际情况,7万元距离项目完工显然不够,见此情形,马顺财带头出资,号召全村党员干部集资近30万元,并积极投身到挖渠引水的项目中。经过半年的努力,一条长达4500米的渠道全部打通,清清的河水缓缓从田间流过,通过定期清理,土地盐碱化的问题相应得到解决。

土地治理好了,马顺财将眼光投到带领全村人致富的路子上。“单靠种植传统的洋芋、油菜、青稞,百姓的生活还是提不上去。”他走村串户,想听听百姓们的意见,打破原有的格局。一次去外地考察学习的机会使他发现,根据村中实际情况,种植枸杞是一条可行的新路子,在同两委班子商议后,在村民大会上他将这个想法讲出来,得到了村民的认可。2012年,全村试种700亩枸杞,当年鲜果产量高,收获颇丰。喜迎丰收之际,(下转第38页)(上接第36页)马顺财先后带领全村流转土地4369亩,大面积种植枸杞。2014年,随着全村枸杞产业的发展壮大,他与村中几家种植大户商议入股集资,注册资金150万元,在村中成立了“民惠枸杞专业合作社”。他要求合作社在枸杞生产的各个环节重重把关,严格按照绿色种植技术进行生产并注册“乌希牌”商标,打造自己村上的品牌。2014年,合作社投资67万元购置了2套烘干设备,每天生产5000斤干果,全年共烘干干果50万斤。机械烘干能耗低、效率高,减少了果农损失,确保了果农增收。枸杞产业不仅开阔了百姓的视野,还增强了发展特色产业的决心。马顺财告诉记者,每亩耕地根据质量高低给村民带来500元到650元不等的收入。种植大户李光元去年8月在“天猫商城”开了网店,每个月的销售额就达到20万元。

近年来,传统的养殖经济使西庄村长期裹足不前。2012年,马顺财组织当地养殖户及管理人员到海北、海南州等地考察学习,通过总结多地养殖经验,他鼓励群众承包村中养殖场,将发展毛驴养殖作为本村的特色产业。当年,在山东德州引进的130头毛驴,现已发展壮大到400头的规模,全村已建成120平方米养殖大棚20座。虽然一头毛驴需要养殖3年才可到市面上销售,但村民相信马顺财的眼光,当地25个村民集资120万,组织成立专业养殖毛驴的利群合作社,合作社已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标准,并被海西州评为“野血驴养殖指导站”。

选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选民。马顺财一直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在他的引导下,西庄村的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