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一场细雨让德令哈市蓄集乡碧空如洗、阳光普照。早上9点,记者随2016年青海人大工作记者采访团,一同去寻找牧民群众心中的“忘忧草”——省人大代表娜仁斯。
娜仁在蒙古语中意为太阳,引申义是漂亮、智慧。恰如这美丽的名字一般,当记者在蓄集乡办事处看到娜仁斯的一刹那,仿佛感到清晨第一束和煦的阳光映入眼帘,及腰的长发,深邃的眼眸,说起话来面露羞涩但不失端庄。
80年代初,从西北民族学院毕业的娜仁斯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凭借着刚毕业的冲劲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她回到了熟悉的故乡蓄集乡贡艾里沟村。曾经有几次机会,娜仁斯可以选择离开到城市生活,但她最终还是留在了家乡。谈起家乡,娜仁斯总是掩藏不住心底的热爱。她说,自己是牧民的女儿,“我应该和牧民群众在一起,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我就替他们反映什么。”
步入中年的娜仁斯在成家立业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经营自家牧场和与群众联系上,自从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后,她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每次人代会召开前,她都深入牧户广泛征求意见,了解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对牧区今后发展的想法。每到一处,娜仁斯都详细记录牧民意见,汇总形成书面材料,把草原最基层的声音和广大牧民的嘱托及时带到大会上。几年来,娜仁斯向人代会提交的关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畜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议达10余条,充分履行了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
生活在牧区的娜仁斯更能理解和体会牧民的艰辛与不易。作为一个纯牧业村,贡艾里沟村80多户牧民世世代代都随着季节的变化去不同的草场放牧。冬春季节,天气寒冷、草木凋零,牛羊的饲草渐渐无法得到充分的保证。每年,娜仁斯在随同牧民转场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路途的遥远和艰辛。贡艾里沟村的春季牧场和秋季牧场离镇政府较近,道路平缓,容易通行。然而每年冬天和夏天,搬迁转移的牧民需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目的地,为尽快到达牧场,大家经常拖家携口连夜赶路,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道路泥泞崎岖难行,带着家人赶着牧群翻山越岭十分危险。“若是前方有大河阻隔连牛马都望而却步,生活必需品都是群众自己淌着雪水搬运过去的。”娜仁斯回忆搬迁的场景还是心有余悸。正是因为深刻了解了道路对于牧区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自担任省人大代表以来,娜仁斯多次提出为贡艾里沟村整修道路的建议,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要不了多久,通向牧户家门口的道路即将收尾竣工。
地处大山深处的贡艾里沟村,常年不通电是困扰牧民群众的一大难题。“记得我们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点上蜡烛,那时我和兄弟姐妹就围在烛光前写作业,做家务。对于我们来说,点一根蜡烛在当时是非常珍贵和难得的。”同是经历过没电年代的娜仁斯很能理解牧区群众对电的需求。近年来,村中牧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些有条件的牧户购买安装了太阳能供电器,在晴朗的天气,太阳能可以保证一家人一天的正常用电,但若是天公不作美,阴雨不断,整个村上的牧民就要摸黑生活了。有许多群众向娜仁斯反应用电问题,希望通过她来解决。听到百姓的诉求,她积极向州有关部门反映,并得到了高度关注。2014年,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贡艾里沟村全村住户家家通上了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大部分牧民购买了电视机、电脑、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晚饭后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看电视成为了村上新的娱乐休闲方式。
作为一名女性人大代表,娜仁斯的心思显得更加细腻,近年来,她多次联系县妇联、县工会等有关部门,组织村上的牧民群众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并出资出力定期看望村上的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为他们献上爱心。她凭借着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赢得了牧民群众的信赖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