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记者冒雨来到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刚步入镇人大代表联络室,就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镇人大、镇政府的负责同志正在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十几位农牧民代表端坐在长桌周围,认真地反映着本村的问题和困难。
趁此机会,记者也和代表聊了起来。“记者咋问,我们就咋说,没接受过采访,这种场面还是第一次见。”一位面带笑意的农民代表打趣的一句,让联络室的气氛更热闹了。
柯鲁柯镇有13个行政村,总人口19224人,有汉、蒙古、藏、回、满等19个民族,现有人大代表41人。
近年来,柯鲁柯镇人大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拓创新,为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人大代表在每个选区发挥了什么作用,为百姓做了什么?记者带着这个问题与现场的代表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他们自当选代表以来是如何履职的。
坐在记者面前的是来自金原村的村主任,市、镇两级人大代表王玉云。他们村是2004年成立的,作为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全村共195户,793人,以农业和畜牧养殖业为主。但搬进新村几年后,村民被周边盐碱化较重的土地给难住了。“我们村共有耕地2000多亩,当时近一半的土地都不适合耕种,百姓们急我比他们还急。”作为人大代表王玉云时刻把百姓的诉求放在心里,市十五届人代会期间,他提交了关于为金原村解决盐碱化土地问题的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市国土局、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及时与王玉云取得联系,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全村土地得到了较大改善。土地问题解决了,当地百姓发挥自然优势,在村中盖起大棚种上了火龙果、木瓜等热带水果。据介绍,每逢周末,许多市民会开车到村里的大棚采摘水果,特别是在产果期,大棚的蔬菜瓜果总是供不应求,为村民解决土地问题,又看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使得王玉云倍感欣慰。
来自茶汗沙村的加木措当人大代表已有近20年,他们全村都是蒙古族,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季节变化,每年秋冬季草木凋零,气温下降,居住在牧区的老人、小孩难以忍受高山的低温天气,容易患上关节炎等疾病,加之山路崎岖难行,孩子上学难,牧民出行难,就医问诊难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作为人大代表的加木措并没有坐视不管,90年代初,国家游牧民定居房项目在青海逐步实施,为尽早让牧民群众住上定居房,加木措常常连夜骑马赶去镇上为百姓争取搬迁项目。现已年近80岁的他身体依然硬朗,他说只要自己多当一天代表,就要为牧民群众多贡献一份力量。目前全村29户牧民都已住上了定居房,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木措下一步打算是为在草场放牧的牧民争取人畜用水储蓄项目。
在场的一位牧区群众告诉记者:“没有定居房之前,我们村不通电,出行难,加木措为我们解决了最大的困难。”
采访过程中,还有一位代表让人印象深刻,他是全场唯一一位80后,来自柯鲁诺尔村的州人大代表田克斯达拉,刚过30岁的他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别看是80后,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田克斯达拉为群众解决了不少难题。柯鲁诺尔村以畜牧养殖为主,牧区基础设施较差,改变条件落后的现状一直是他要致力解决的问题。在去年的州人代会上,他提出了关于加大力度帮助牧民群众解决水电路不通问题的建议,以及加大对生态畜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目前,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开工,修路、通水、通电的问题在今年年底就会得到落实。今年,田克斯达拉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全村的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上,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是这个80后人大代表的下一个目标。
柯鲁柯镇像他们这样的人大代表还有很多,在这座高原小镇上,代表为当地百姓过上好日子一点一滴地努力着,一心一意地服务着。在这里不怕道路艰辛,不怕吃苦卖力,将百姓心中的疑问化为一个个感叹号,正是基层人大代表发挥光和热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