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 打造青海精神高地

日期:2016-03-14
字体:【 打印本页

  延安精神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特殊历史阶段,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培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是民族精神的升华,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的积淀,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地区,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省委提出 “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总体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在新的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打造青海精神高地,对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实现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延安精神是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奋发图强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延安时期,这种民族精神继承与创新,勤劳勇敢的精神转换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创业精神,团结统一的精神转换为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好和平的精神转换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转换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成为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强意志的现代革命精神。
  青海各族人民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奋力构筑精神高地。回顾青海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大的发展、进步,无不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强大精神。五十多年前,在美丽的金银滩草原,诞生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而今,这一精神仍在熠熠生辉。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仁人志士云集聚宝盆柴达木,同这里世居的各族人民一起,在柴达木盆地开发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科学务实”的柴达木精神,撑起了戈壁的脊梁,打造了柴达木的辉煌。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建设者们,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形成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在这些精神的基础上,集数十年心血,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 “十二五”以来,青海精神得以丰富和完善,“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这些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强烈愿望的生动写照,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海人立足严酷自然环境,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各种风险,推动青海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弘扬延安精神,打造青海精神高地,就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90多年来,我们党历经千辛万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青海也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跨越。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青海得到了长足发展。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国家更是采取特殊政策,帮助灾区恢复重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当代中国引向光明未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青海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当前,青海既面临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好拓展好,就要充分认清世情国情党情,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正确方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为任何艰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植根于青海大地。
  弘扬延安精神,打造青海精神高地,就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在青海这样一个集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贫困地区全部特征的省份,只有进一步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生产力,才能解决各种矛盾,才能凝聚实现青海跨越发展的正能量。青海地广人稀,发展起点低、底子薄,制约因素多,但同时资源富集,发展特色鲜明,后发优势显著。弘扬延安精神,打造青海精神高地,就要结合省情实际,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青海发展基础。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凝聚人心,只有打造好青海精神,凝聚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才能创造青海更加美好的未来。
  弘扬延安精神,打造青海精神高地,就要不断推进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打造青海精神高地,必须让先进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大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充分发挥文化在教育人民、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中的作用。要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精心组织文化对口扶贫,组织具有青海特点的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全省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弘扬延安精神,打造青海精神高地,就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祥地。延安时期,毛泽东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民族区域自治。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省份,几十年来,青海人不断深化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古往今来,历经风雨的青海各族人民深谙没有民族的团结就没有幸福生活的道理,深谙民族团结事业巩固与否的利害,“各族人民大团结”已成为青海各族人民的共同认知,也成为青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惟有团结,才能和谐稳定,才能激发凝聚力,形成创造力;惟有团结,才能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弘扬延安精神,打造青海精神高地,需要我们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和拓展青海精神的内涵,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提供动力。□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