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东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日期:2015-08-10
字体:【 打印本页

我省东部地区是我省重要农业区,具有发展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互助土族自治县、尖扎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湟水流域和黄河谷地,其农业发展在我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近期,我到三县考察了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些情况。期间,和县乡干部、涉农企业管理人员、农业科技人员等进行了交流,回宁后,翻阅了相关资料,对东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做了一些思考。

客观地讲,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惠农惠民政策,重视和引导群众发展农业,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深入实践,我省东部地区生产方式得到深刻变革,农业和农村经济成绩非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我省东部地区各县立足资源优势,以生态农业为抓手,优化区域布局,推进结构调整,做大基地、做强企业、做优特色效益农业,狠抓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向循环、有机、生态和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迈进。但总体看,东部地区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尤其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标准衡量,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农牧民观念滞后。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还没有树立起来,农民接受先进技术、市场开拓、应变创新能力较差,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难度较大。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耕地分布呈片化,缺乏单体较大规模生产基地建设条件,耕作方式相对落后,土地投入产出不高;科技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农业生产效能低下。三是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脆弱。四是经营体系不尽完善。社会分工不明显,专业化生产职能结构尚未形成;基地和市场之间“链条”作用发挥不明显,产供销机制不健全等,制约着东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生产与管理以及运营方式,吸收中国传统农业之精华,适度并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实现“高效、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农业。生态农业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使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我认为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树立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发展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政府、企业、生产者、消费者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起政策、科研、推广、生产、认证、宣传、监管一体化的综合产业体系。发展生态农业,要树立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当前,耕地和水源等重要农业资源总量减少,限制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降低了农业发展的质量。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只从农业内部寻找出路,而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步伐,夯实生态农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要树立创新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精髓与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相统一的理念。充分认清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与创新方向,既要注重挖掘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精髓,又要创新现代农业技术,并进一步集成创新。传统生态农业的技术特点是精耕细作,重视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保护,缺点是生产规模小、农业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因此,要在挖掘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精髓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弥补其缺陷,使生态农业转变成现代高效农业。

二、完善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生态农业产品的真正价值还无法通过现有的市场体系得以实现,需要政府实施扶持政策。要按照国际上发展有机食品、生态食品的经验,拿出专门资金对生态农业建设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重点选择一批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对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生产企业、基地和龙头大户给予信贷专项资金支持和在贷款规模、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先或优惠;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开发者适当减免税赋和给予风险保障等。建立生态农业产业政策,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应用绿色补贴、环境税费、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等环境经济手段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如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完善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将农业生产过程的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实现农业资源使用的有偿化等。同时,可以采取推动生态认证等方式方法,使生态产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市场得以充分实现,从而激励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要按照“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思路,结合东部城市群建设和临空综合经济园开发的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和流转土地农民意愿,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三、用规模化运营模式承载生态农业发展。?规模化是生态农业的前提,可以保障农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间的高效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有效抵御大的自然灾害。随着东部城市群建设步伐加快,我省东部地区土地闲置和利用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基本条件。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和订单农牧业,采取种植大户集中型流转、合作社带动型流转、农业示范园区合理性流转等模式进行流转,积极引导经营种植能手发展规模种植,提高土地集中使用率,促进土地有序、规范向种植大户流转。要认真实施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土地综合整理,变小块地为成片地,进一步加强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实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奠定基础。要实施绿色农产品名牌战略,抓好优质农产品商标注册、形象包装和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等,鼓励龙头企业和经营业主立足市场,实施品牌创新,树立品牌形象,塑造品牌文化,努力提高农产品品牌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

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步伐。要结合东部实际,重点研究开发农作物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技术;优质农产品和与之配套的先进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加工技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无污染、无残留的生物农药,无公害饲料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以及对人畜安全的兽药生产技术;生态农业、旱地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技术,以及后备资源和可替代资源技术等;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进一步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切实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实现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化、效益化。□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