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中央党校

日期:2015-07-06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央党校是轮训和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最高学府,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和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我和这座学校有缘。1988年我曾作为中央党校88级一年制培训班的学员在此度过了一段宝贵而又难忘的学习时光。20059月,我又一次踏进中共中央党校,作为进修一班第38B班学员进行了为期四个半月的系统理论学习与党性锻炼。两次学习时间不算很长,但使我受益终身,终生难忘。

19889月我第一次走进中央党校,从遥远的青海藏区来到首都,我兴奋不已。中央党校位于北京西郊颐和园北边,与颐和园只一路之隔。校园环境优美,人称马列公园。走进校园,门口刻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碑石,庄严凝重。校园内风光秀丽,小桥流水、湖光山色。中央党校四周,东有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旧址,西有玉泉山、香山,南有颐和园、昆明湖,北有百望山,都是风景胜地,闻名遐迩。能在这样一个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马列公园学习深造,我当时的高兴之情,真是可想而知。中央党校对学员的要求很高,记得刚入校,学校就组织了一次测试,通知我们只带一支笔,进入考场才知道是闭卷。那次考试有54道题,最后一题让学员写一篇文章。我们班平均分为64分。那次考试后,成绩不好的同学害怕被淘汰,压力非常大。党校课程安排很紧,主要设置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党建、党史和民族宗教等课程,基本上每天上午上课,下午自习或讨论,晚上安排历史文化、文艺等方面的选修课,每个周五还邀请国家部委的领导和专家作报告,除了学习,基本上没有闲暇时间。那时候没有电脑,写东西是手写,同一份材料要写好几份,几个月下来,手上起了厚茧。学校领导和老师非常敬业,当时校长是乔石同志、常务副校长是高狄同志,都非常关心学员的学习和生活。我们班的组织员叫李敬业,人如其名,是个非常敬业负责的同志。沈冲、张绪文、刘炳英等教授学识渊博,对我印象很深。那时候学校的刊物有《理论动态》、《报告选》等,我们每期必看,受益匪浅。学习期间,我撰写的《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浅谈青海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对策》2篇论文,还获了奖,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凡是到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都是学员,没有等级,直呼其名,住一样的房,吃一样的饭,都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气氛非常民主,关系非常融洽。学校还组织一些文体和植树造林等活动,活跃学习氛围。通过这次学习,我和中央党校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20059月,我再次踏进中央党校。时隔17年,党校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首先,党校校园变的更美了,一片片绿地昭示着党校的青春活力,拔地而起的综合楼、体育馆洋溢着党校的现代气息,而修葺一新的人工湖则使党校快节奏的学习氛围平添了几许的幽雅。更为重要的是,一如我国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一样,党校的教学科研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党校资深老教授的潜心培养与带动下,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中青年才俊,不负重托,活跃在中央党校的讲坛上。他们对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一整套“三基本”、“五当代”系列教材的正式出版,为搞好“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党校“三个阵地、一个熔炉”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教材基础。研究式教学的开展,使我们学员得以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加研讨,把党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优势与我们学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优势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基本理论以及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式教学中,党校通过组织我们学员到井冈山革命老区、沿海等地进行学习与社会调查,使我们学员在革命传统教育、党性锻炼和开阔世界眼光、训练创新思维等方面收益良多。

在党校诸多变化的背后,许多优良的传统与作风仍然薪火相传,一以贯之地坚持着。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党校实事求是的学风没有变。实事求是的校训是1943年毛泽东同志兼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时亲笔为党校题写的。活跃在党校讲坛上的青年才俊,一如二十多年前的党校教师一样,潜心钻研学问,探求和改善授课的方式方法,注重研究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问题。党校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经过长期研究,在认真搜集资料,并且写出完整讲稿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这是党校的立足之道,是党校力量和生命的源泉。

注重基本理论学习,尤其是注重哲学学习,党校教学的这一基本内容也没有变。八十年代,我在党校学习的哲学知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后来我的工作发挥了很大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党校的哲学教学,侧重于学习与应用哲学的基本原理,侧重于学习与应用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事物,而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某些结论。人类社会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发展过程,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先贤导师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讲到,尤其是不能把他们根本没见过的事情也讲到。因此,党校的哲学教学特别强调学习哲学最一般的规律,强调学习它的原理、应用它的原理。这样,通过在党校学习哲学原理,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学员了解情况、分析矛盾和研究对策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情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也是坚持唯物论、辩证法的根本;学哲学就是学会分析矛盾,因为事物就是矛盾,问题就是矛盾,矛盾的法则是唯物辩证论的根本法则;而研究对策就是研究解决矛盾的方法。在新世纪新阶段,党校更加注重基本理论、尤其是注重哲学学习。这一鲜明的教学特色进一步推动了学员今后的实际工作。

我在中央党校的两次学习,虽然每期时间较短,但收获很大。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坚持做到每课必听、每课必记,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积极研讨。在第二次学习期间,学校安排到中国井冈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进行党性教育,到浙江、河南、河北、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地进行社会考察。结合学习、考察,我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思考,并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撰写了二十余篇、八万余字的文章,其中大多均已公开发表。如《井冈山精神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深刻启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要求》、《努力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我国宗教立法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我省生态立法进程》、《学习:永葆先进性的必由之路》、《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民族复兴》、《对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对新时期国防动员和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几点思考》、《青藏线之魂》等文章在省内外有关学术期刊、报刊杂志发表。总结学习,我在理论基础、党性修养、开阔眼界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时光一晃而过,每当回忆起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光,我心底依然升腾起当年的快乐,还有入学时的欣喜,我从内心里感谢老师们的倾心传授,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渊博学识使我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充电”。也庆幸我有机会步入这样的高等学府,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而且使我们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许多朋友。多年来我和许多同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人事更迭,可唯一不变的是醇厚如酒般的同学情谊。流逝的是岁月,沉淀的是鲜活的记忆。中央党校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理论素养、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更是注定终生难于割舍的中央党校情结,使我感恩于心。□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