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变绿地 荒滩“救治”人

日期:2015-12-29
字体:【 打印本页

      初夏时节的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景色宜人,蓝天白云的画布下映衬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对于村中的35户牧民来说,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然而这眼前的美景和即将带来的可观收益,都离不开党支部书记,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多布旦的无私奉献。
      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距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是一个纯藏族聚居的牧业村。受自然环境、超载放牧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上个世纪末,黑土滩,这一草场严重退化的标志就出现在了这里。全村土地面积25万亩,其中黑土滩面积就达11万亩,格多村成为了玛沁县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一个村。牲畜养殖是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草场退化使黑土滩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
      “居住在这里的牧民大都靠畜牧养殖为生,没有草场大家就没有生活保障,一定要想办法改变牧民生活的现状。”玛沁县人大代表多布旦看到这种情形后很是担忧,为破解生态破坏带来的发展难题,他想到了一个开发与治理的妙招——在黑土滩种植饲草。
      10万余亩的黑土滩,治理起来谈何容易,起初有许多村民对多布旦提出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认为治理面积如此之大的荒滩就是天方夜谭。群众的不理解并没有使多布旦退缩,他下决心要将黑土滩变个样。由于项目资金紧张,开发土地需要得到上级审批,多布旦多次向县委、县政府反映实际情况,并在2013年的县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种植饲草开发治理格多村黑土滩的建议》。鉴于格多村贫困户多,草场退化严重影响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这项建议很快便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在170万项目资金的扶持下,多布旦购买了农机、草种,带上奶茶和干粮,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治理黑土滩的工作当中。机械“突突突”的轰鸣声,打破了黑土滩的宁静,为确保种下的草种能够顺利成活,多布旦每天早出晚归,犁地、施肥,满心盼望着黑土滩能早日变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时期的治理,黑土滩上渐渐不断有小草伸出“脑袋”,昔日“光秃秃”的土地悄然发生着变化。看到这喜人的景象,多布旦决定扩大种植规模,号召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种草工作中来。之后,他又带领自愿加入的4户牧户,在村中兴办了“格多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多布旦介绍,在合作社入股的牧民可以选择在黑土滩上种植每年收割的销售型饲草,或种植供给自家牲畜食用的多年草,其中每年收割的饲草由县上收购公司收购后所带来的资金收入,他会按照每户当年种植的草场面积大小给大家分红。
      在多布旦的带领下,加入合作社的牧民积极种植饲草,齐心协力治理黑土滩。短短两年的时间,合作社已发展成由“饲草公司”和“养殖基地”两个部分组成的专业饲草种植基地,现已建成4间管理用房,300平方米贮草棚,6间农机具库房的规模。饲草种植基地每年可收获饲草10万余斤,为入股牧户户均增收857元。看到种草带来的实惠后,格多村牧民的种草积极性不断高涨,许多人开始自发地治理黑土滩,合作社也由起初的4户入股牧户逐渐发展成为如今35户的规模。
      在黑土滩上种植饲草不仅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解决了冬季饲草供给短缺的实际问题,而且增加了牧民群众的收入,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实现了草畜平衡,为牧民增收致富开辟出一条新渠道。同时,还为全县发展生态畜牧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多布旦介绍,今年还有不少牧户打算加入到饲草种植合作社中。目前,格多村的黑土滩已有近9万亩得到了有效治理。“还有近2万亩,今明两年我们有信心全部治理完。”多布旦说。
       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多布旦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心系群众、爱护家园,切实解决了农牧民的实际问题,他带领牧民治理黑土滩,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推动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格多村的荒地绿起来了,格多村的牧民富起来了。这一切的的改变,多布旦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