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鸟儿一片自由的碧水蓝天

日期:2015-10-29
字体:【 打印本页

这里的人敬仰自然,爱护自然的态度让我着实钦佩和感动

八月的青海湖碧云连天,湖畔莺飞草长,黄灿灿的油菜花散发出阵阵清香,微风吹拂着思绪,仿佛置身梦境中的世界。

85日一大早,记者跟随省人大江河源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中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一,享有“鸟的王国”美誉的青海湖鸟岛。

徜徉在狭长的木制栈道,放眼望去,青海湖水天一色的壮美景观美不胜收,身边的游客络绎不绝,口中不时发出阵阵赞叹。虽已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却深深地沉浸在这美景之中,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气息。

接近栈道的尽头,空中时而闪现鸬鹚的身影,它们忽而起飞,忽而降落在湖岸边的鸬鹚岛上。近年来,青海湖生态区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生态得到修复,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检测数据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已连续九年持续增长,由2004年的4190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4440平方公里,湖水咸度变淡,为鸟类栖息和中转停留提供了有力条件,每年约20余万只候鸟在这里繁衍栖息。青海湖及环湖地区鸟类也由1996年前后的164种增加到2014年的222种,占到全国鸟类种数的17%。

来到鸟岛另一观鸟景区蛋岛。工作人员介绍说,每年春天,约有4000万只斑头雁从印度、尼泊尔、雅鲁藏布江河谷迁徙到这里筑窝垒巢,到了产卵的季节,岛上的鸟蛋一窝连一窝。6月份小鸟出壳后,跟随禽鸟迁徙至布哈河河口等湿地觅食成长,岛上会留下一些没有孵化的“弃蛋”,密密麻麻布满沙滩,蛋岛因此而得名。

走进蛋岛地下生态通道,眼前200多幅有关青海湖珍稀鸟类和湿地资源的大型图片,悬挂两侧,令人眼花缭乱。通道的尽头通往观鸟室,旅游旺季,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鸟,在这里只要透过长长的弧形玻璃,向湖岸边望去,各种鸟类的“举手投足”一览无余。距离观鸟室十几米远的地方,有几只斑头雁怡然自得地在草丛周围踱步、梳理羽毛,完全没有被游客的热情“打扰”。蛋岛隐蔽式的生态通道,代替了地上步行道,800平方米的多功能地下观鸟室,取代了狭小的户外观鸟台,这种鸟在天上飞,人在地下看的观鸟设计,完全没有影响到鸟类的栖息繁衍,鸟岛人鸟亲疏适度的旅游环境凸显,也给观鸟的游客增添了几分乐趣。

据介绍,每年5月至6月是青海湖观鸟的最佳季节,期间,青海湖碧波荡漾,鸟岛景区万鸟翔集。

20095月,“中科院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正式“驻扎”鸟岛景区。至此,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和力量,鸟岛的管理和保护步入数字化轨道,生态保护在量变当中实现着质的飞跃,生态旅游透过科技之窗展现出新的魅力。

海心山、三块石、布哈河口三角洲、蛋岛、鸬鹚岛是青海湖候鸟的主要栖息繁衍地,为了减少人为干扰,全天监控鸟类的生活习性,青海湖鸟岛景区联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动物所、病毒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14个院所,投入资金363万元,建成了覆盖350公顷,集监控视频系统、无线网络视频系统、监控视频管理应用系统为一体23个数字化监控节点,这一网络利用GPS跟踪技术,集野生鸟类禽流感防控实时监测平台、科普观测在线体验、鸟类行为研究为一体,实现了青海湖夏候鸟集中繁殖地的实时远程视频监控,有效提高了保护区监测能力。此外,通过记录、分析这些鸟类的视频数据,了解青海湖主要夏侯鸟的习性、迁徙规律,将有助于促进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保护。

在鸟岛景区监测中心,记者通过数字化监控系统,看到了从二十多个电子眼实时传来的鸟类活动的不同信息,其中两个监控探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在网上24小时同步直播。

据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随着湟鱼洄游节目在央视的直播,单单是来鸟岛景区的游客就比往年多了几倍。当记者问起游客数量增多是否会给景区管理和景区生物带来影响时,从他们的眼中,我们读到的是一种信任和放心。“青海湖是藏族人的左眼,周围的牧民像爱护他们的眼睛那样帮助我们管护这片区域,我在很多自然管理区工作过,但这里的人敬仰自然,爱护自然的态度让我着实钦佩和感动”。在青海湖工作近 8 个年头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高级工程师杨涛说。

自然离不开人类,人类离不开自然,在青海湖鸟岛景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案得到了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