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麦秀林场始建于1956年,它被隆务河的两大直流麦秀河和扎毛河分为麦秀及古德尕让两个林区,林场总面积为100万亩,是我省四大国有林场之一,这片郁郁葱葱的天然林地是镶嵌在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绿色宝石,也是隆务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林。
汽车沿着滔滔的隆务河行驶在山间的公路上,林区内山峦起伏,沟渠纵横。在这片呈南高北底的高山峡谷,生长有近800种高寒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林区树木主要以云杉为主,还有圆柏、青杨等,冬虫夏草、雪莲、党参等名贵药材,也在林区“安营扎寨”。这些草木按照自然垂直分布带、地势错杂生长,形成了特殊的高寒森林景观。林场自1951年开始组织森林采伐以来,40多年间,先后为国家提供了33万立方米的木材。自1998年天然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林场停止了一切形式的采伐,昔日的“功臣”被严格保护起来,原本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现象消失了。2003年10月,这里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三江源”自然保护核心区,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大山深处,喧嚣的城市之外,龙藏沟护林站队长李玉鹏与护林队员6年如一日,默默地守护着这片林地,这里是他们心中的“可可西里”。
每天清晨八点半,六名护林员身着迷彩服,脚踏解放鞋,带上护林“五件宝”——GPS、相机、卷尺、行军壶和干粮,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林。出发前,按惯例,身为队长的李玉鹏都会提醒队员注意安全,“下雨路滑不要靠边走”,“小心飞石”。正值雨季,进林场的路上时有积水,六名队员排着整齐的列队进入林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沿途查看有无火灾隐患,有没有人盗砍树木,是否有树木发生病虫害。同时,要耳听八方眼观四路,防止一切可能发生的状况。
在路上,李玉鹏和队员们碰到几位来林区露宿的游客,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并提醒不要生火。森林防火是护林的头等大事,巡山路上每看到有上山的游客或是附近的牧民,护林站的队员都会耐心细致地给大家讲解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底,是林区的防火警戒区,林区森林防火指挥部,会安排防火成员在双休日值班。不定期、不定时,以夜间为主在全林场进行巡逻排查。
龙藏沟管护站有6条护林路线,一条路线往返一次要花费一天的时间,队员们每天至少要走10公里的山路,每月至少巡山23次。如果到路途最陡、最长的赛果沟,还要在山上搭帐篷住上两天。林子密、雾气大,长期在林区里面,巡护队员基本都有风湿、腰痛等职业病。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最难熬的日子。”李玉鹏说,平时山路还比较好走,遇到大雪天气在山里一呆就是一天。“到处都是积雪,行走很艰难。”每年冬天山林干燥,最容易发生火灾,在大雪封山时期,路面积雪打滑,无法前行,护林员就在脚下撒土,而夏天巡护往往又热又累,若是遇到雷雨天气,在林区很难找到躲避的地方,林区内荆棘密布,护林员摔跤都是常事。
最近是病虫灾害的高发期,李玉鹏已有一个多月没回过家了,说到护林,最难忍受的是孤独。“每个月有20几天都在山上,有时工作需要,或是在幼林抚育期,一个月回不了家也是常事。”当问起他干这样一份工作是否后悔时,他说,麦秀林场早已成为他和队员的第二个家,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对于林场的一草一木都已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感。像李玉鹏和他的队友这样的森林管护人员,在麦秀林场一共有30多位,目前林区的11个管护站和两个森林资源管理站全权负责起这片绿色家园的守卫工作。
十几年来,麦秀林场共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人工造林500亩,封山育林1万亩,完成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3.5万亩,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封山育林19.4万亩,人工补植补种6.36万亩,拉设网围栏29.42万米。到目前,麦秀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46.83%,林木绿化率达到47.11%。
据林场工作人员介绍,近两年来,许久不见的马麝、金雕等珍稀鸟兽又能在林场内看到了。雨渐渐停了,眺望远处的群山,山风拂过,涌起阵阵林涛,让人不由得心往神驰。麦秀林场护林人员辛勤守护一棵棵苍天大树,是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这用孤寂和坚守换来的绿色生机,终成一片万古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