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森林是“地球之肺”,海洋是“地球之心”,那么湿地就是“地球之肾”。青海湖整个周边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占青海省的动植物资源的60%,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我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青海湖湿地以其巨大的水体与流域内的天然草场和林地,共同构成了阻挡西部荒漠风沙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8月5日,踩在油油青草铺成的绿绒“地毯”上,记者来到位于青海湖西南岸的泉湾湿地,天光水色的大幕下,各种说不上名字的野花绽放着不同的色彩,绿草茵茵,湖水荡漾,望着湖岸边随风摆动的五彩经幡,这仙境般的美景让人思绪万千,不知不觉便融入到这天人合一的境界。
微风混合着青草的气息轻轻吹过面颊,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福源凝望着远方的湿地,为大家详细解说,青海湖湿地面积为4532.26平方公里,属于“湖泊湿地”,它的水质净化功能十分显著,据相关部门调查,青海湖湿地每公顷可去除1000公斤氮和130公斤磷,为降解污染发挥了巨大的生态功能。
泉湾湿地仅仅是青海湖众多湿地的一员,事实上,布哈河口湿地、甘子河湿地、蛋岛湿地、沙柳河湿地、小泊湖湿地、沙岛芦苇湖湿地、倒淌河湿地等诸多湿地构成了青海湖湿地群落,青海湖这个广大水体及其周边水系统流域的存在,造就和孕育了广袤、类型独特的高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繁衍生息的场所。泉湾湿地被誉为保护青海湖的“最后一道屏障”,是高原“贵族”大天鹅、黑颈鹤、斑头雁、玉带海雕等众多鸟类的天然的栖息地,优厚的生态物种和天然的优美环境为青海湖增添了又一份光彩。
与其它湿地不同的是,居住在泉湾湿地附近的牧民早已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每年6月至9月是黑颈鹤、大天鹅等珍稀鸟类成群迁徙到泉湾湿地生息繁衍的季节,据工作人员介绍,在鸟类迁徙的过程中,如果有黑颈鹤能够停留“驻足”的地方,就说明了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相当完善。为了不打扰到这些远道而来的生灵,从每年6月10日起,当地牧民会自发地迁移到距离湿地较远的山区放牧,9月,待到鸟儿相继南飞,牧民们才会重返家园。“鸟进人退”,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人们怀着敬畏和虔诚的心保护养育他们的自然万物。近年来,青海湖保护区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在不影响牧民放牧的基础上,保护区将泉湾湿地的草场交给当地牧民治理。
湿地面积大,保护区管理站的17位工作人员有时忙不过来,居住在湿地附近寺院里的僧人便自发的保护起周围的环境,每年迁徙到湿地繁衍的黑颈鹤多达上百只,但由于湖水风浪大,黑颈鹤产下的卵没等孵化就被湖水打散,能幸运成活的雏鸟数量很少。为给鸟儿们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今年4月,泉湾湿地附近寺庙里的僧人,联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青海湖边利用岩石和稻草为鸟儿搭建高于水平面的鸟巢,水鸟的孵化环境得到了改善和保护,雏鸟的成活率也逐渐提高了。
“今年我们修的8个鸟巢全部‘坐窝’,明年我们计划再多设立几处,通过人工干预增加水鸟数量。”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星智说。
星智介绍,枯水期泉湾湿地发挥了“天然吸水海绵”的作用,蓄足水分,涵养土地。春季水量较大时,它又发挥了“天然排污场”的作用。他还告诉记者,2014年7月,中国科学院遥感地球所专家根据《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测量技术手册》的评价:青海湖国际重要湿地综合健康指数为5.87,健康等级为中,综合功能指数为7.8。
2014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我省湿地面积814.36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5.19%,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
回溯自2008年至今的7年,以保护青海湖湿地以及鸟类资源及其栖息地为宗旨,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宣教、生态旅游、社区共管于一体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如火如荼。
2008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一、二期项目正式实施,总投资1600万元。一期进行了沙化土地及退化草地治理,救护中心笼舍、救护中心铁丝围栏、布哈河口湿地定位监测站、救护和监测设备的设施建设。二期完成了江西沟监测站、泉湾监测站、防风固沙育灌草、黑马河水环境监测站、棕头鸥监测栈道、蛋岛旧围栏更新改造、宣传牌、湿地监测设备的投运。
2010年至2013年,累计投资1350万元实施的青海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保护补助资金项目,在刚察、海晏、共和、天峻四县封育湿地46万亩,并投入监测设备,聘用湿地管护人员,切实增加了项目实施区农村牧区群众的收入,当地群众得到了实惠。
2013年9月1日,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为依法开展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种类型的保护区11处,总面积约20177万公顷,省境内有3处重要湿地被列为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与此同时,保护区青海湖自然管理局还发展出了一条独特的科学引导、群众参与的“社区共管”之路,把主动权和利益还给群众,使周边群众体验到真正的青海湖主人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既能解决保护区地大人少、难以管理的问题,又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与当地居民利益之间的矛盾。
望着蔚蓝的湖泊,没有言语,只有湖水轻拍岸堤,泛起层层涟漪,我们同样希望,“地球之肾”永葆生机,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