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午,记者在共和县玉苗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看到,火红的枸杞挂满了枝头,采摘工人手一只篮筐,顶着烈日井然有序地采摘枸杞,红彤彤的枸杞散发出阵阵的清香。
地处青海湖南端共和盆地的共和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这里的年降水量在20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干旱少雨,多风沙天气。这可难不倒适宜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枸杞,越是日照时间长且干燥少雨的地方,越是有助于枸杞的生长。
青海省林科所2011年对全省17个枸杞种植点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共和县枸杞品质较低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诺木洪乡,高于省内其他地区,尤其是黄酮含量为全省最高。鉴于此,在省林业厅专家的建议指导下,共和一些瞅准时机的农户决意发挥地方特色,开辟枸杞种植产业。2009年和2010年分别在下塔迈村、切吉林场北山试种从宁夏引进的宁杞1号800多亩。试种结果表明,在切吉林场试种的枸杞从2011年开始产果,每亩产量达150公斤,按每公斤150元的价格销售,可以获得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
丰收的喜悦促使当地百姓打开了市场,共和县林业局副局长王中飚说,共和自然条件适合枸杞生长,这里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含碱量高的沙壤土不易积水,枸杞的根部不会轻易被水泡坏,因此种植出的枸杞果实形状漂亮,味道甘甜,产量高。为了枸杞达到有机标准,在共和县种植的枸杞均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将绿色种植模式直接上升到了更高标准的绿色有机种植模式,“枸杞不打农药,摘下来不用洗就可以吃”……当地农民种枸杞、卖枸杞、打造枸杞品牌、研发各类枸杞产品已经形成了一个红色的产业链。
目前,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全县3000多名群众都参与到了“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下的林产合作社中,从单户生产走向合作经营,把农村劳动力、林地、技术、资源等林业生产要素流动重组,优势整合,提高了林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玉苗产业合作社中的一员杨彦军为大家介绍,“我们基地种植的枸杞不仅销往全省各地,甚至远售海外,近几年单单是运往日本、澳大利亚的枸杞就有上百吨。”
站在林地当中,放眼望去,有许多采摘工人忙碌的身影,他们男女老少三五成堆,聚集在枸杞树下动作娴熟地采摘着枸杞。不一会儿工夫,鲜红诱人的枸杞就盛满了身旁的篮筐。基地负责人说,采摘工每天平均采摘枸杞30公斤,一天可以赚到150元的工钱。
截至目前,共和县枸杞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已达到了5.4万亩,仅2014年采集的枸杞干果就有32吨,年产值达1600万元。共和县委、县政府近年充分利用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公益林建设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资金,加快枸杞基地建设。县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种植农户的技能培训和采摘工劳务输入费用,充分利用和引导民间资金发展枸杞产业。近两年,共和县在沙珠玉、恰卜恰、切吉等地扩大种植规模,相继进行了枸杞种植试验,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