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南全民打响“防沙治沙”战役

日期:2015-10-29
字体:【 打印本页

金秋八月,秋高气爽。记者随省人大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黄沙头。工作人员介绍,黄沙头是木格滩沙漠向东南延伸的前沿,是全省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大,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贵南县沙漠化土地面积342万亩,占县域面积的34.2%。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面积达7万多亩的沙漠每年以515米的速度向东南不断蔓延,每年平均有1000亩以上的草地、耕地被沙漠吞噬,严重威胁着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有部分村民为了生存举家搬迁至附近的山坡。

看到眼前的景象,记者很难想象昔日寸草不生的百亩荒漠是怎样一种情景。说起这些年的治沙经历,生活在贵南县的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保卫家园,人人有责”,1996年以来,贵南历届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生态兴县”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以环木格滩生态圈治理为主线,三潭两沟一流域为重点”的防沙治沙总体思路,发扬“保护生态的担当精神、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的“贵南治沙精神”,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讲求实效”的总体要求,依托国家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及政策,加强科普教育、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治理荒漠化的工作中去。

贵南县森多镇定康村牧民豆杰加介绍,他至今仍对10几年前的一次抗沙治沙活动历历在目。2003年,近1700余名官兵、预备役民兵与贵南县上万名干部群众日夜奋战,采取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的治理措施,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5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000余万株,点播柠条、沙蒿种子7万多斤,治沙面积达6.7万亩。

20多年来,贵南县根据沙地气候、土质特点,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大面积、大规模植树造林。在风沙危害较大的木格滩及边缘的茫拉、多什则沟、龙羊峡库区,采取“固阻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的治沙措施设置沙障,运用多树种配置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1996年,在黄沙头首创的杨树深栽造林技术,目前已在全县得到推广,累计造林12万亩,成活率达85%以上。在加大抗旱造林技术应用推广方面,运用生根粉、保湿剂、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逐步解决干旱区造林技术问题。在陆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示范区、退耕还林、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龙羊峡护坡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一大批生态环保工程中,累计投入资金9.32亿元,完成治沙132.5万亩,其中人工治沙造林95.47万亩,封沙育林草34.63万亩,工程治沙2.4万亩,曾经受到沙漠化侵袭最严重的黄沙头如今已被绿树青草牢牢锁住,近133万亩的沙漠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也由1996年前的2.6%提高到2013年底的14.8%,有效控制了移动沙丘的蔓延,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了进一步巩固防沙治沙成果,推进防治荒漠化进程,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县林业部门计划开展贵南黄沙头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继续实施贵南县木格滩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项目等16项林业生态及生态环保重大项目。

家园变绿了,环境变好了,贵南治沙人铸就了家乡绿色屏障的同时,也为全国高寒地区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作出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