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市场化选任之我见

日期:2014-06-17
字体:【 打印本页

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党在新时期做好干部选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制度性安排,是选任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遵循,更是从源头上防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条例把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作为选任党政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这种市场化的竞争择优机制,使选人用人视野进一步拓宽,领导人才资源配置更加科学规范,为干部选任工作拓展了新路径,为优秀年轻干部的脱颖而出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方面,着眼需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条干部选任工作的新路子,总结并推广了一些好做法、好经验。但客观上讲,这种择才方式必须通过量化指标来取舍,致使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存在一些与干部选任工作的新形势、与“创造一个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的新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问题,比如在职位设置的适用性、命题内容的科学性、资格认定的合理性、考察结果的有效性等方面,都需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这些不符合、不适应性,首先容易导致以分取人、以票取人、唯考是举的不良现象发生,一些人专注于复习,或者碰巧而进入领导岗位,实则高分低能、高票低能,难以胜任领导工作或者说不适应领导岗位的要求,甚至于个别人成为考试专业户,“东西南北飞”,不安心本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在部门、单位甚至于社会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其次在公开选拔条件中,一些职位的报考条件过于苛刻,比如要求“全日制学历”、文秘专业而非中文专业等等,导致一些优秀人才因此被拒之门外,不但影响了干部选任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无谓浪费。

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必然选项。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的党政领导干部,其选拔任用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党在不同时期关于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也应遵循市场规律,讲求行政效益,努力使这一优秀的人才群体流向最急需、最迫切、最适合、最能产生领导效益的岗位。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党政领导干部在一些地方、单位和领域,或多或少还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尚未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领导潜能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从而导致领导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条例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明确为选任干部的方式之一,为我们运用市场机制选任领导干部拓展了思路、提供了空间、营造了环境。

通过潜心学习和深入思考,笔者认为,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选人用人环境更加公平公正。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变过去的“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把“马”“拉到赛场溜一溜”,“马”的能力自然见分晓,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更好地发现和使用干部,拓宽识人选人用人视野,进而促进干部的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干部队伍建设得到有力推进。实践证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是一个符合干部队伍建设发展规律的好办法,一批有思想、有闯劲、有潜力、年富力强的干部,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本事,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走上了领导岗位,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言、其行、其绩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二是选人用人工作更加阳光透明。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变过去封闭式、神秘化的操作方式为“在多数人中选人”和“由多数人选人”的阳光作业方式,把整个干部选任过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强了干部选任工作的透明度,更重要的是粉碎了“熬官者”的梦、封堵了“跑官者”的路、关闭了“买官者”的门,有效扩大了选人用人民主,十分有利于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三是选人用人导向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变过去临时考察任用干部为建立完善后备干部库,使一批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中暂时未能进入公选和竞争岗位的比较优秀的干部进入了组织人事部门的视线,建立后备人才档案,储备后备人才资源,有利于尽早培养后备干部,进而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干部任用条例》鲜明地提出了选人用人的新导向,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提供了用武平台和发展空间,必将进一步增强干部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激励广大干部勤奋学习、主动参与,敢于竞争,在选任干部导向引领下,形成符合时代精神和干部成长规律的选任干部新格局。四是选人用人路子更加丰富完善。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变过去组织考察任用的单一模式为多途径、多渠道、多角度的用人方式,既有利于发现各类适用人才,更有利于干部队伍的良性互动。作为一种选任干部的新尝试,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还需紧密结合形势任务的新特点新要求,在继续坚持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并不断发展,以满足新时期新阶段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建构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机制,形成一个既有利于发现培养优秀人才,又有利于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科学机制,既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工作。运用市场机制选贤任能,必须不断改进完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选人用人机制,彻底破拆干部选任“门槛”,坚持唯德识人、以才授职、是能担责,真正把优秀干部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职位,实现领导潜能的最大化,可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必须在细化流程、规避漏洞、提高操作性上下功夫、见成效。具体来讲,一要加强探索研究。干部选任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程序性、敏感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事关党和国家建设全局以及中华民族的未来,按照目前时髦的说法,即就是必须在顶层设计上或者说是制度层面上精心谋划,合理设置公选职位,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增强考试的适应性,合理确定报名条件,完善考察方案,严格选任程序,加强监督检查,强化纪律问责,并在诸如这些方面加强研究,以确保选准合格、合适、合规的人才。二要创造宽松环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尽量放宽非原则性条件,对工龄、年龄、学历等要求,可采用量化积分的办法加以处理,做到既不放宽《干部任用条例》对相应职位任职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又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一个宽松环境,使一些群众普遍认可的好干部能够被发现、能够被重视、能够被任用,尤其重要的是使我们党的干部工作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可以说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要提高选任技术。现代科技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党的干部工作必须紧紧着眼现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要保持干部工作的前瞻性、时代性、紧迫性和危机感,就要求我们必须大胆引进科学的人才测评理论和技术,努力创新公选的方式和手段,尤其是要着力解决当下在笔试环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倾向,进一步规范流程、减少弊端,不断强化选任干部工作的科学性、增强适用性、提高操作性、实现目的性。笔者以为,在笔试环节中,可采取适当降低书本知识比重,提高专业技能、工作资历、工作实绩、应变能力等分值的办法来达致上述目标。在这个环节上要突出岗位特点、实绩竞争、能力素质和一贯表现,尽可能防止因试题片面、单一而导致应试者碰巧过关的现象,克服简单地把文凭和考试成绩等同于领导能力,避免以分取人、以票取人、高分低能、高票低能问题发生,努力做到以事择人、人岗相适,选任出敬德守节、忠于事业、竭诚奉献的好干部。说到底就一句话,组织人事部门在选任干部工作上,无论测试、测评还是考察,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把握应试者有没有对公权力的敬畏感,是否真心做一个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党的好干部,这才是我们选任干部能不能抓住根本、走在时代前列的要义。四要吸收群众参与。在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的基础上,着眼扩大选人用人民主,积极引入群众评价机制,把公选对象置于群众中进行民主测评,在重点克服重考试、  (下转第38页)(上接第36页)重成绩、轻能力、轻实绩现象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克服走关系、拉选票的不良倾向,真正把对群众感情真挚、与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工作拿手、深得群众拥护而且能够为民用权、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的好干部选拔任用起来,切实把“凭实绩、重德才、看民意”的要求落在实处,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得到更加直接更加充分的体现。五要拓展用人视野。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始终是我们党选任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针对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实际,要采取不同层面领导职位统一考试和同一地方不同部门同一职级联考的办法,在公共理论科目相同的情况下,择优选择应试者进入专业科目考试、面试,以扩大参照面,拓展选任视野,体现公正公平性。要打破人才的身份、地域等界限,坚持以开放的大人才观广揽人才、择优录用,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努力形成人才涌进、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为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雄厚而强大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