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进一步增强代表活动实效,前不久,我们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代表联系群众的要求,在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走访慰问了三户困难群众,同时围绕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关于在化隆回族自治县菜篮子工程建设方面给予支持”的建议,先后深入到巴燕镇、甘都镇、牙什尕镇,以及沿黄流域蔬菜种植、水产和畜牧业养殖基地实地察看,并听取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菜篮子”生产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一、“菜篮子”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菜篮子”建设工程,是一项关系到人民生活、市场物价和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化隆回族自治县政府高度重视 “菜篮子”工程建设,依托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围绕无公害蔬菜、水产养殖等“菜篮子”产品品牌培育,统筹规划布局,多方增加投入,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生产,使全县“菜篮子”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不仅繁荣了城乡市场,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种养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蔬菜生产快速发展。近年来,化隆回族自治县蔬菜生产充分发挥气候和地域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菜园子”,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菜篮子”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84万亩,特色种植面积扩大到0.32万亩,温室专业村发展到15个,总产量3878.3万公斤,其中辣椒、西红柿、黄瓜等新品种精细蔬菜达512.5万公斤,油白菜、西葫芦等大路品种蔬菜2048.2万公斤,西瓜1317.6万公斤,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二)产品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全县高产优质蔬菜产品发展势头较好。在“菜篮子”生产发展中,根据市场需求,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推广航天辣椒、微型西甜瓜、食用菌等名、优、新品种,种植品种由过去的两大类12个品种增加到现在的6大类48个品种,产品品质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还培育和树立了甘都镇水车的地膜辣椒、群科镇团二的大棚韭菜、日兰的西瓜、牙什尕镇下一村的设施蔬菜、谢家滩西门泉的大棚蔬菜等一批地方知名“菜篮子”产品品牌。
(三)肉禽蛋奶鱼产量稳步增长。化隆回族自治县积极扶持养殖业快速发展,兴起一大批养殖专业户,形成了卡力岗山区的土鸡和东西部地区的牛羊养殖等知名品牌,为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奠定了基础。2013年,全县畜产品总产量达1764.8万公斤,其中清真牛羊肉943.7万公斤,猪肉27.4万公斤,各类家禽42.7万公斤,液态鲜奶715万公斤,禽蛋36万公斤。同时,积极发展网箱养殖,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像团二、向东等村的水产养殖已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全县建成网箱养殖面积达35100平方米,投放鱼苗72万尾,实现捕捞量52.6万公斤,实现产值2104万元。
(四)“菜篮子”生产是部分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谢家滩乡西门泉村相继建成的248栋日光温室,经去年一年的生产经营,生产各类蔬菜达32.5万公斤,销售收入37.9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755元,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14.8%。群科镇新一,牙什尕镇下一等村面向省内外市场,积极发展温室精细蔬菜,平均每栋温室年纯收入达到7500元,各具特色的“菜篮子”生产开始成为部分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五)“菜篮子”生产布局呈现可喜变化。随着蔬菜生产结构的不断优化,全县点状发展的“菜篮子”生产基地相互联结起来,产业区和产业带开始形成。如以苏只、公伯峡、康杨、李家峡水电站库区已成为优质鲑鳟鱼、三文鱼养殖带;甘都、群科和牙什尕等乡镇形成了重要的露天蔬菜和设施蔬菜产业带;初麻、石大仓、谢家滩、雄先等沟岔水地的蔬菜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
二、“菜篮子”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化隆回族自治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菜篮子”建设,“菜篮子”生产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受市场信息、观念转变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菜篮子”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市场信息滞后。由于受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加之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有效地为农牧民提供产前、前中、产后服务,尤其是在技术、信息和销售方面服务比较差,导致生产经营者信息不灵,市场信息滞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二是市场供应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全县蔬菜、禽蛋等“菜篮子”主要产品的自给率仍然偏低,季节性、结构性、局部性的供求矛盾和价格波动问题突出,特别是冬春季节蔬菜、牛羊肉等农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蔬菜供给能力低下,人均蔬菜日占有量低,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的问题并存。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仍然缓慢。“菜篮子”建设是一个具有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的工程,而化隆回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受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对 “菜篮子”生产投入资金有限,影响了“菜篮子”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如建设一栋种植一亩的深冬式温室需投资7.5万至8万元,而政府投资仅为1.6万元,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四是技术人员紧缺,配套建设脱节。从事“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尤其是园艺、水产等专业技术人员缺少,目前全县农业蔬菜生产研究人员只有2人,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来自甘肃省。与此同时,由于温室规模建设区缺乏水、电、路及保温设施等配套建设,容易造成空棚现象,整体生产效益发挥不充分。
尽管化隆回族自治县“菜篮子”工程建设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从客观上看,“菜篮子”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
一是自然、生态和交通条件优越。化隆回族自治县地处黄河北岸,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水源充沛,生态优越,交通便利,形成了发展设施蔬菜、黄河冷水鱼、清真牛羊肉、“卡日岗”土鸡等“菜篮子”产业发展的错位竞争优势。特别是通过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实施浅山干旱地区水利综合工程,为加快“菜篮子”基地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是适于开发的蔬菜生产面积广阔。全县川水和沟岔水地面积8.6万亩,现种植杂果、西瓜和无公害蔬菜的面积只有2万亩,仅占23.3%。如果分步骤、有计划地合理调整品种结构,扩大“菜篮子”种植规模,可实现“菜篮子”生产的超常规发展。
三是利用农业项目建设实现滚动发展。通过“菜篮子”工程建设、设施农业、“种子工程”和“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农业项目的实施,使项目物资、资金和技术力量向发展“菜篮子”生产扶持倾斜,以项目建设带动全县“菜篮子”生产的发展,进而为更大规模的发展提供支持。
四是产品市场前景看好。通过近几年“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县菜、肉、奶、蛋产品地域性基地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鲜明,许多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如甘都地区的地膜辣椒、群科地区的鲑鳟鱼、大棚蔬菜,牙什尕地区的大棚微型西甜瓜、食用菌等蔬菜产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今后发展的思路、重点及措施
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战略,抢抓海东撤地建市后湟水流域农牧业经济带弱化的有利时机,依托黄河百万亩土地开发、北干渠水利工程建设,立足得天独厚的水热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发展壮大种养两大产业,扶持培育设施农牧业无公害蔬菜、特色养殖和冷水养殖等四大优质农畜产品品牌,通过“建基地、抓科技、活流通、强龙头”,全面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打造“一体、两翼、四带”(以群科休闲农牧业示范园为主体,甘都生态农牧业产业园和牙什尕特色果疏种植园为两翼,黄河百里库区水产养殖产业带、沿黄高效农牧业经济带、浅山避灾农牧业产业带和脑山农牧结合特色产业带为四带)的高原现代农牧业发展格局。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化隆回族自治县蔬菜生产占到全省总产量的20%左右。
结合实际,建议今后要重点抓好“四大基地”建设:
——黄河鲑鳟鱼基地。利用11万亩库区水域资源,把水产养殖作为全县“菜篮子”工程的重点产业进行扶持,新增大型抗风浪网箱20口、9360平方米,健康养殖场2个,初加工厂1座,为发展万亩水面、百亩养殖、亿元产值的支柱型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全力打造黄河百里库区“黄金水道”
——黄河谷地蔬菜生产基地。突出抓好“三点一线”“菜篮子”工程建设,即以牙什尕镇下一村为核心,辐射下二、上多巴、牙什尕村的千栋温室精细蔬菜生产基地;以群科镇新一村为中心,带动邮电、新二等村的千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甘都镇百万亩土地整理区建立5000亩的高标准“菜篮子”示范基地,其中水肥一体化温室600座、露天蔬菜2000亩、果菜间作1300亩、牛羊繁育区500亩的种养殖基地。
——卡力岗山区土鸡养殖基地。充分利用卡力岗山区丰富的草坡资源,通过土鸡规模化孵化、集中放养,建成以石乃亥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卡什代、亚曲等五个村的百万只土种鸡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卡日岗”土鸡品牌。
——东西及北部山区牛羊养殖基地。依托东西部及北部山区广阔的天然草场和退耕还林还草资源优势,通过项目资金扶持,新建家庭牧场50个,牛羊存栏数达到5万头只。北部山区围绕老县城市场需求,在谢家滩乡的阴坡、下河滩、窑隆、金家庄,巴燕镇的石介列等5个村以“市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城郊型荷斯坦奶牛养殖基地,年生产液态鲜奶5万公斤。
为进一步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步伐,丰富市场,平抑物价,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我们认为化隆回族自治县需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多方增加投入,抓好基地建设。“菜篮子”工程是一项高投入项目,尤其是基地建设需要较多的投入。按照化隆回族自治县县委“一体两翼四带”的产业布局,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现有蔬菜基地巩固改造和新基地拓展建设,省、市发改、财政、水利、农牧、金融等部门要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等方式,重点在甘都镇水车村和公伯峡管委隆康一、二等村建立省、市级“菜篮子”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应用高产品种和高效技术,扩大基地设施化种养殖面积和规模,增加商品产能,发挥基地商品平抑物价、保市场、稳供给的作用。同时,引导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转化水平,增强应对商品市场波动的能力。
二是进一步加强销售网络建设。我省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捕捉、提供、发布各种信息,使群众及时掌握市场行情,了解各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成效,熟悉产供销变化情况,尝试建立“菜篮子”直供直销办法,办好 “菜篮子”商品展销会等购销平台,提升产销服务水平。同时,要积极组织“菜篮子”生产基地与加工流通企业、大型连锁超市之间开展“农超”对接等活动,引导产销双方建立战略联盟,建设“菜篮子”商品直接采购基地,形成稳定的产销链,确保货畅其流。
三是进一步加强全程追溯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大监测力度,强化源头治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做好疏菜追溯制度的建设,制定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建设和质量把关,全面提升“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项目建设管理制度,组织开展目标考核,形成激励机制。深入实施质量安全抽检制度,推进蔬菜农残、水产品药残检测等项目的服务外包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口,确保上市“菜篮子”商品合格率达到 95%以上。
四是进一步加强应急储备建设。强化应急储备商品管理。加大应急储备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通过蔬菜恒温保鲜库和牛羊肉冷冻设施建设,做好商品入储、市场投放、信息报送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提前组织落实市级清真牛羊肉、水产品和蔬菜的经营动态储备,做到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确保灾期、节期和敏感期的市场应急供应问题。
四、几点意见和建议
第一,切实加强领导,搞好总体规划。“菜篮子”工程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宽,联动配套要求高的系统工程。省、市有关部门必须从县情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领导,搞好统筹规划,将化隆回族自治县“菜篮子”工程建设纳入全省总体规划,做到长远谋划,合理布局,切实加快发展。
第二,整合涉农资金,抓好配套建设。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捆邦式”建设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项目,使之与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同步进行,避免相互脱节,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培训科技人员,强化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省、市、县有关部门要依托科研、农技、院校大力为农牧区培养养殖、园艺、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人才。同时,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重点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与推广,切实提高蔬菜生产基地科技含量。此外,还要选派一批农牧科技人员到外地学习,着力培养本地区种植、养殖能手和生产大户。
第四,加大督察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省、市有关部门对各类涉农园区蔬菜大棚进行督察,杜绝温棚搁荒和闲置现象的发生,使我省现代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系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