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常委会报告、“两高”报告以及媒体开放日回答记者提问时作了重点发言。
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骆惠宁说,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充满改革创新、凸显为民情怀、体现求真务实的好报告。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了经济稳中向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发展理论。一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政府第一件大事,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激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增强了动力和活力。二是正确处理调控与目标的关系,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提出政策框架,让市场吃了“定心丸”,保障了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三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运用市场手段和差别化政策,注重创新驱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长远发展创造了条件。四是正确处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机制、补短板、守底线,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将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生态、惠民生,推动青海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在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骆惠宁说,张德江委员长作的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是一篇彰显了政治性、法律性、改革性的好报告,完全赞同。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认真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实现了工作良好开局。报告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突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治国取得新成效。三是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把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更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立法在引领、推动和保障改革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全面贯彻报告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立法监督工作,更好发挥代表作用,进一步提升议案建议质量,不断提高青海人大工作的水平。
在审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骆惠宁说,“两高”工作年年有进步,报告年年有新意。今年的报告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深化司法改革,更好地服务了大局。二是通过司法公开,更好地接受了监督。三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加强了队伍建设。
3月5日下午,我省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青海厅向境内外记者开放。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提问时,骆惠宁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拉开了新一轮改革的大幕。近年来,青海始终秉承以改革促发展的理念,努力以改革红利弥补区位劣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科学发展、公平正义和法制建设进程,进一步增进了人民福祉、凝聚了社会共识。比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4年来,建立了一张覆盖全省人口的医疗保障网,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先住院后结算”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探索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医保服务试点,有力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再比如,2010年底,户籍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制定全覆盖、分梯次、有区别的落户政策,降低进城户籍门槛,明确了转户农牧民原有权益处置机制和进城后权益保障机制,推出居住证制度和蓝印户口制度,使占全省农牧民总数20.4%的农牧民转移人口实现了市民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青海坚持改革总目标,把握正确方向,注重整体谋划,大胆探索实践,对已有的改革不断深化拓展,对正在部署的改革加快推进,对将要实施的改革抓紧提出思路和方案,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提出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等10个方面改革任务,兴起了新的改革热潮。我们深知,改革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否则,不仅会输掉当前,也可能输掉长远。我们正在研究制定2014年全省改革工作要点,并将逐步推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财税体制等一批专项改革方案。青海生态地位极端重要。我们将采取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国家公园制度、改革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等改革举措,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保障。
青海缺氧气、但不缺精神。我们将以担当精神、创新勇气和务实作风,力争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列,并以此推动青海各项事业更好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希望媒体继续关注青海的改革工作。□
(多杰群增 赵宏强 赵桂存 陈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