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创新,是一项灵魂工程,是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在新形势下,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推动全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凝聚起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也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用“三个倡导”加以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内涵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特性决定了它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决定了它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能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意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领域出现多元化倾向,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形成全社会同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局面,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只有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能使之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鼓舞着各族人民勇于拼搏、奋发图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标准。它既具备先进性的导向,又具备广泛性的要求,涵盖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三、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期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全体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为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今后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第一,深入开展指导思想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教育引导人民。??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必须跟进一步。开展指导思想教育,关键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侵袭的需要,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人民群众深刻学习和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全面掌握其精神实质,不断增强理想信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创造性地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新事物,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二,深入开展共同理想教育,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决心。共同理想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体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开展共同理想教育,就是要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近现代史、基本国情、省情、形势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对党和人民政府的信任,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从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三,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扎实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下转第26页)
(上接第24页)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弘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优良传统;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在青海,就是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和以自信、开放、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青海精神,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把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奋力打造“三区”、全面建成小康的强大力量。
第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作者系省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