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对新型城镇化作出了新部署,指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李克强总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型城镇化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是一个既惠长远、又利当前的战略支点,把这步棋走稳走好,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大综合作用。我们必须全面准确领会新型城镇化的新内涵,紧密结合海晏县实际,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坚持规划引领,建立和完善高起点、高水平、前瞻性的城乡规划体系,引导城镇在空间上合理布局。一是深入推进海晏县“三规合一”试点工作,按照“城乡一体、全域控制、部门协作”的要求,科学编制《海晏县城乡总体规划》,实现全县一张图,县域全覆盖。统筹衔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全面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的各项目标,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加快推进《海晏县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以建设“宜居宜游美丽草原小镇”的总体定位,坚持“富规划、联建设”,按照“景城合一”的发展理念,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海晏县新型城镇化规划》,特别是县城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充分考虑规划的前瞻性、配套性和系统性,为今后的开发建设留足空间。三是充分发掘全县地域、历史、民族文化底蕴和区域自然特色,积极开展县城风貌控制、特色塑造、地标建筑、街景景观等方面的专题研究,严把各类单体建筑风格、形态、色调等方面的设计审查,着力塑造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县城城镇新景观。严格执行“一书两证”管理制度,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
二、加强路网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
路网建设是城镇建设的框架和骨骼,也是做好暖网、水网、污网的前提。在当前“两纵三横”路网框架的基础上,全面完成环城路、学苑路、同海路等8条新建道路收尾工程,并争取项目支持,规划建设幸福路东侧延伸段、平路向北延伸段和三角城大街向西至老房东的道路拓宽扩建工程,配套建设雨污分离管道、人行道铺设及道路亮化工程,?进一步形成“四横六纵”的综合路网。并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快乡村旅游道路建设,重点实施好南北山旅游公路建设。
三、优化功能布局,进一步做好六大功能区建设
按照功能定位,以“规划引领、布局优化”为原则,对全县城镇和产业进行规划布局,着力推进以县城主城区、红河湾工业集中发展区、绿色文化产业园区、旅游休闲区、湿地公园休闲区和西海郡古城遗址保护开发区为主的“六大功能区”建设。县城主城区突出基础设施和小区建设,提升城镇整体形象。红河湾工业集中发展区以项目建设、服务保障和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突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太阳能、风能、工程机械销售等新型产业,重点引进、培育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特色绿色文化产业园区着力推进夏华牛羊肉精深加工区、物流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和海晏县建材市场建设进程,切实在物流业、特色产品开发、小微企业培育等方面发挥作用;旅游休闲区以东大滩水上乐园、马背民族互动营景区为重点,全力完善基础建设,强化宣传,提升景区整体知名度;湿地公园休闲区坚持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并重,通过争取项目,在县城北侧、315国道上行线南侧构建生态屏障,切实将潜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西海郡古城遗址保护开发区以古遗址开发保护为主,重点在古城遗址原貌修复上下功夫,挖掘海晏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四、加快棚户区改造,切实让人民得到实惠
结合实际,以政府投资、社会融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重点推进乙区平房等8个区域的棚户区改造工程,盘活土地存量,不断扩大城镇规模。以修建休闲广场为主要内容,加快原县政府旧址的改造,着力打造县城文化旅游走廊;重点实施海晏县牛羊育肥基地(三角城镇东风社)的搬迁和改造,通过商业开发,建成海晏乃至全州最大的建材市场,能够惠及更多群众。结合一街一景,以商住楼建设为重点,抓好同宝路电力公司以北至县农行之间区域和乙区平房的改造,全面推进乙区平房区拆迁工作。实施好县医院以西区域的棚户区改造,切实推进县城民族风情街建设;结合路网建设,加快推进县城东入口城市小品、迎宾大道建设;突出抓好海晏宾馆周边及三角城大街县财政局东部区域的平房改造。
五、加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着力打造“宜居宜游美丽草原小镇”
通过在城镇建设上体现不同的文化和旅游元素,增添城镇人气,推进城镇文明建设。一是强化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坚持文化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以达玉、蒙古族文化和藏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和县域特色文化,全方位注入城镇建设中,集中体现当地特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各种文化元素,形成城镇文化发展的“路线图”。加快推进西海郡博物馆和白佛寺博物馆布展工作,并将其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全面开放,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深入推进西海湿地公园草原文化广场建设,弘扬集聚多民族的草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风貌保护,重点实施西海郡古城遗址等国家级文物保护抢救维修工程,以还原古城旧貌,彰显悠久的西汉文化的方式,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提升城镇文化品位。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做好绿化的文章。注重优化配置城市园林绿化资源,精心打造“城在林中、街在绿中”的生态宜居城镇。突出抓好三角城镇到西海镇十公里的生态防护林工程,着力打造县城十里生态长廊。扎实做好城镇“公园、道路、庭院”三篇绿化文章,按照“规划引领、布局优化”原则,在县政府周边、王洛宾广场、三角城大街休闲林地公园等区域以云杉为主的大树种实施公园绿化。按照“景观与生态结合”建设理念,重点实施环城路等主要道路两侧绿地工程,注重以乌柳为主的灌木进行密植,营造城市“小气候”。按照“科学有序、注重品质”原则,加强中小学校园及海湖新区等新建小区绿化景观建设,不断提升庭院绿化品位档次。三是增添旅游元素的份量,推进景城合一,提高城镇的人气。进一步增强相关服务业配套功能,积极发展旅行社,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依托旅行社做好景区景点推介、旅游景点连线、服务保障等工作,带动全县旅游业发展。重点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突出抓好同海路旅游休闲街、环城北路民族风情街的打造,加快环城东路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业态先进、功能完善、消费便利的区域旅游商贸中心。着力增强城镇文化旅游服务功能,推动周边小集镇与县城融合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建设与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相协调的城市景观风貌,打造“景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着力增强城镇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提高城镇的人气。四是强化城镇建筑特色,突出海晏的特点。紧紧围绕“宜居宜游美丽草原小镇”的城镇建设定位,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适应、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要求,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民族文化底蕴和区域自然特色,积极开展县城风貌控制、特色塑造、地标建筑、街景景观改造等建设,特别要强化城镇景观设计,抓好街道风貌的打造,努力做到“一街一品”、“一街一特色”。注重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相协调,以仿木材、仿石材为主的城市精品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彰显民族特色,提升城镇整体品质。五是强化城镇的管理,推进城镇文明和提升人员的素质。以经营城镇的理念管理城镇,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城镇文化素养。深入开展县城“规范管理年”活动,继续巩固县城街道整治成果,加强和平路、海湖路、三角城大街等重要路段的规范整治工作,加大公路沿线广告牌、环境卫生等重点领域整治力度,着力打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宜居宜游美丽草原小镇。制定出台加快城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并配套制定海晏县物业管理办法等9个管理办法,积极推行县城居住区物业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同时,结合城镇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群众的文明养成教育力度,塑造清洁、卫生、文明城镇新形象。□
(作者系省人大代表、海晏县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