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韩进录与一个品牌的故事

日期:2013-09-09
字体:【 打印本页

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商业区,人们惊奇地发现,有着统一装饰风格、统一店员服饰、统一拉面简介、统一店名牌匾的化隆拉面馆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由过去打着兰州拉面的牌子到现在赫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这与化隆回族自治县人大代表韩进录有着不解之缘。

韩进录是化隆县和谐促进会会长、县工商联主席、海东地区都市绿洲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韩进录所在的化隆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党的富民政策激荡着韩进录年轻的心,他跑运输、创办过粮油加工厂,企业越做越红火。

当以“化隆牛肉拉面”为主的清真餐饮业在厦门等沿海城市逐步发展时,韩进录三下广州,四入上海,搞市场调查,调整发展思路,发展具有高原民族特色的热快餐——牛肉拉面。

2000年韩进录在广东东莞长安镇投资13万元创办了第一家牛肉拉面馆,在韩进录等最初发展拉面经济人士的帮助带动下,一个个化隆农民走出大山闯天下,化隆拉面经济异军突起。

快捷、实惠的清真热快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开一家火一家,成为化隆县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也推动了化隆县群众就业、再创业及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

众所周知,尽管化隆拉面在大都市发展得红红火火,但令化隆人尴尬的是,化隆拉面一直都借“兰州拉面”牌子经营,没有闯出自己的品牌。

“只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做大做强化隆拉面。”2010年召开的县人代会上,韩进录提出了《扶持化隆拉面经济提档升级》的建议。该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及采纳。

20126月,化隆县组织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县人大代表参加的调研组,分四路就拉面经济开展调研,韩进录作为代表建议的提出者,参与调研。

调研组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走访经营户、走访餐馆所在地政府等形式,深入调查研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即档次低、规模小、大多在城乡结合部、借牌经营等。建议将化隆拉面作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四统一”,促进化隆拉面的提档升级,创出化隆拉面品牌。

县政府采纳并落实代表建议,把拉面经济作为支柱产业进行扶持。近几年,累计发放贴息贷款700多万元,撬动贴息贷款5000多万元,利息由政府承担,扶持高原民族特色餐饮业提档升级。同时,积极推广化隆牛肉面的“四统一”即统一装饰风格、统一店员服饰、统一拉面简介、统一店名牌匾。

在化隆拉面馆较多的城市设立办事处,与当地政府共同协调,为外出经营拉面馆的农民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维护劳动权益等服务,并开展“守法经营好、环境卫生好、优质服务好、文明经营好、诚实守信好”为内容的“五好经营户”争创活动。目前全国26个大中城市“四统一”示范店达560户,“五好经营户”达610户。

政策及资金层面的扶持,促使拉面经济迈上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轨道。

化隆拉面火起来了,现在,全国210个大中城市都有化隆人经营的拉面馆。化隆县常年在外从事拉面经济的人员稳定在1.1万户10万人。收入达6亿元左右,已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拉面经济使贫困大山里的农民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创了牌子、拓了路子。

化隆拉面在外地火了,有了资金、有了经营经验的化隆人不忘家乡。开始回乡创业,反哺家乡。

靠开拉面馆起家的群科镇向东村农民马木亥买,带领家乡的35户农民每户投入5万元,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了忠信水产养殖合作社,在黄河库区养殖冷水鱼。

截至目前,化隆县返乡创业户已达145户,涉及餐饮服务、牛羊肉冷藏配送、建筑建材、牛羊育肥等23个行业,信贷投资资金达792万元,年经济效益可达2140多万元,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2285人就业,返乡创业个人投资近亿元。

韩进录的愿望是,将化隆拉面打造成与兰州拉面、加州牛肉面一样响亮的品牌。

愿望只能靠努力奋斗来实现,韩进录正在为这一目标努力着……□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