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人民的物质精神家园

日期:2013-09-09
字体:【 打印本页

三月的北京,暖意融融,生机盎然。

3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青海厅灯光璀璨,简朴庄重。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青海代表团在此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和预算报告,审议选举和决定任命办法草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参加青海团审议,与代表们共商国是,共谋发展。

855分,在代表们的热烈掌声中,刘云山走进青海厅。一进门,来自玉树的王玉虎代表献上洁白的哈达,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对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的敬意。刘云山微笑着和代表们一一握手,向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

心系青海  情注江源

代表们深刻铭记: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青海工作,近五年来先后两次出台文件,对促进青海等省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部署;批准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和柴达木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对玉树灾区恢复重建实行了特殊的扶持政策;将青海纳入国家集中连片扶贫主战场,建立对口援助青海藏区制度,不久前又批准海东地区撤地设市。对青海财力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加大,去年全省1260亿元的总财力中,中央转移支付和专项投入分别占到31%34%。过去五年,是国家对青海发展支持力度最大的五年,也是青海发展条件明显改善的五年。

代表们未曾忘怀:多年来,刘云山始终关心着青海的改革发展,牵挂着青海各族人民,先后四次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20059月,刘云山到青海视察工作,对加强青海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和有力支持,并考察了青海原子城新纪念馆的选址,听取了新场馆建设方案,作出要把原子城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指示。在他的关怀下,20095月,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20107月,刘云山陪同李长春同志亲临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群众和重建人员,实地视察了灾区恢复重建特别是文化重建情况。20108月,刘云山亲赴西宁出席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20114月,在青海玉树“4·14”强烈地震一周年之际,他再次来到玉树,出席纪念玉树强烈地震一周年活动,有力地鼓舞了各个方面全力推进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士气。每一次的亲临指导、每一次的关怀牵挂、每一次的期望祝福,都深深印记在青海各族人民特别是玉树灾区群众的心中。

“刘云山同志对青海各族人民的深切关爱,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情关怀,让我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主持审议的青海代表团团长强卫代表青海573万各族人民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刘云山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成就非凡  宏图可期

9时整,审议开始。

强卫、骆惠宁分别介绍了代表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情况和青海改革发展的成绩。强卫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我们在继承以往治青理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了‘两新’目标,‘三区’建设和‘一个保障’的新部署。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就一定能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体现出青海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刘云山十分关心青海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询问相关情况,强卫一一作了介绍。强卫说,近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一是坚持抓思想铸灵魂,集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廓清思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反分裂、维护稳定等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行动坚决。二是坚持抓队伍强班子,按照德才兼备和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打造创新有条件、创业有舞台、成长有沃土的西部特色人才高地。三是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强化抓基层、打基础、强一线的工作理念,推动基层组织主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四是坚持抓作风促落实,把“让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结推广玉树灾后重建中创造提炼的“一线工作法”,充分运用“万名干部下乡”、“党政军企共建新农村”等有效载体,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沉到基层,始终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五是坚持抓廉政反腐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查处大案要案与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并重,保持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卫说,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文化建设,着重抓了“两个名省”建设。一是抓文化名省建设。按照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要求,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打造大美青海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活跃丰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名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二是抓旅游名省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坚持品牌建设,坚持项目落实,坚持真抓实干,加快实施旅游业“倍增”计划,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名省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特色文化与旅游行业的有机结合,成功打造“大美青海”品牌,使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骆惠宁说,过去五年,我们闯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共享性明显增强。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与2007年相比,生产总值翻了1.2番,公共财政收入翻了1.5番,固定资产投资翻了2番。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全省小康实现程度已连续三年超过全国水平。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较大突破。我们立足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三次产业分别打造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十大产业体系,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三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25公里,是上个五年的5.7倍。开工建设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格敦铁路,新增铁路营业里程200公里。机场由过去的一主一辅发展成现在的一主六辅新格局。水利建设投入是上个五年的2.8倍,地勘投入为上个五年的7.7倍。城镇化率达到47.4%,五年提高7.4个百分点。四是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保持在75%,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职工养老金水平、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待遇水平、城镇保障房覆盖率、民政救助等民生指标走到了西部或全国前列。五是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金融、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户籍制度等改革成效明显,为新青海建设注入了活力。

“我是来自玉树灾区的代表,来北京开会前,灾区的干部群众再三嘱咐我说,新玉树快建好了,现在我们住上了新房子,用上了新学校,有了新医院,一定要转达对党和国家给我们灾区特殊关怀和照顾的感激、感谢和感恩之情。”从三年前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的浴火重生,王玉虎代表亲历了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每一步,更亲身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关怀,他万分激动地向刘云山汇报了重建进展:“截至去年底,1248个重建项目已开工1227项,完工911项,累计完成投资380多亿元。灾区正在发生着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变化。”听着这些,刘云山不住地微笑点头。

在听取我省代表的介绍后,刘云山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过去五年,青海同全国一样,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顽强拼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灾后重建取得重大决定性成果,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当前,全省各族人民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各项工作开局很好,态势很好,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协调发展  同铸梦想

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面交流,让代表们十分激动。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结合青海实际,骆惠宁、王予波、王玉虎、宋宝善、李小松、韩永东、程苏等代表纷纷发言,就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建设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刘云山仔细听取代表们发言,并不时插话询问,和代表们坦诚交流。

骆惠宁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奋斗目标。解决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不断提升。近年来,虽然西部经济发展速度比全国快,但绝对差距还在扩大。目前,西部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仍较脆弱,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建议进一步落实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优先位置。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与支持区域发展优惠政策的统筹协调,以差别化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发展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帮助西部地区早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一致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小康社会考核指标体系,以推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人口有多少?农业上种植哪些作物?人均年收入有多少?民族习俗都有哪些特色?”看到来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韩永东代表发言,刘云山饶有兴致地插话询问。韩永东代表一一作答。他激动地说道:“这些年,国家对我们人口较少民族的关怀、扶持力度非常大,各村都实现了通电、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各项事业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韩永东代表建议国家在保护和传承撒拉族文化上再给予更大支持:制定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人口较少民族博物馆;加大对具有浓郁地域、民族特色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力度;设立具有民族文化因素的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振兴民族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对传统的乌兰牧骑式的艺术团在机构编制、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并将传统文体项目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予以保护和发展;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并通过对口支教、定点招录、定向培养、异地办班等方式,提升教育水平;加强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内展示民族文化;建设十世班禅纪念馆,并将其故居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予波代表建议,国家把兰西经济区建设列为国家级综合改革实验区,设立兰西经济区基础设施专项基金,确保经济区有稳定长效的资金来源;在经济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探索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以保护黄河上游及湟水流域的生态安全为目标,对兰州、西宁两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先行试点;充分考虑兰州和西宁两市承担的拱卫边疆、稳藏固疆等特殊责任和服务藏区、支持藏区的职能,将兰州西宁两市纳入藏区政策支持范围;批准西宁兰州城际高铁立项,并列入“十二五”国家铁路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启动实施;批准设立西宁新区,并设置为国家级新区,给予倾斜和支持。李小松代表建议积极探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体系,大力支持青海加快建成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强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以及2011计划等平台建设上给予政策优惠。宋宝善代表说,推进藏区长治久安必须在群众工作、政权建设、加快发展上持续用力,认真贯彻国家关于促进藏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千方百计加快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维护藏区长治久安的经济基础。程苏代表说,青海的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水平较低,与其它省区职工工资水平差距较大,建议国家在规范津贴补贴政策上给予倾斜,对青海提高津贴补贴水平给予更加灵活的政策空间,允许我省结合财力适当保持津贴补贴水平较快增长,扶持青海缩小与其他省区的收入差距。继续完善艰苦边远地区类别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大海拔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适当提高我省部分地区类别,充分发挥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作用,使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在职工工资总额中占有合理的比重。

代表们踊跃发言,坦陈己见。刘云山一边听,一边认真地记录下大家的意见建议。

文化为民  永恒追求

在听取代表发言后,刘云山着重围绕进一步解决好文化为民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了言。他说,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牢固树立文化为民的思想观念,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增进群众感情,讴歌群众实践创造,表现群众平凡生活,让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成为文化表现和服务的对象。要进一步实施面向基层面向大众的文化民生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基层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讲品位,讲格调,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让最美好的文化产品给人们提供产生正能量的文化营养。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更好地做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刘云山将自己对青海的感受和体会概括为“大美青海,五地同省”,“五地”就是宝地、基地、要地、高地、福地。青海是物质精神资源丰富的宝地,重要战略产业的基地,关系国家安全战略的要地,海拔和精神的高地,创业成才的福地。

刘云山对青海的发展寄予厚望,他语重心长地说,青海是一个铸就伟大民族精神的高地,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大美青海”蕴含着大美精神,是青海的文化优势,也是青海的软势力。希望青海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好这次“两会”精神,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青海的精神财富发扬好,把青海的文化资源运用好,把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满足好,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为建设大美青海注入不竭动力、提供有力支撑。

深情的嘱托,殷切的期望,亲切的关怀,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由衷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省代表团团长强卫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刘云山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激发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扎实推进青海改革发展稳定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信心、决心。要把学习贯彻刘云山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贯穿于实施‘十二五’规划和今年各项工作当中,不断推进青海科学发展,推动文化名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