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世纪行活动是人大开展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的一项创举,是一个集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于一体的工作平台。青海省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不仅是青海自身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支撑全国的绿色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自1996年启动以来,坚持以保护三江源生态为己任,紧紧围绕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不断传播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推动解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突出问题方面做了不懈努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十六年锲而不舍传播 绿色发展理念
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自开始之日起,始终受到省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从1996年至今,常委会几经换届,省人大相关专委会的职能也几经调整,环保世纪行活动的工作连续性从未中断。常委会每年都将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列为重要工作日程,相关专委会每年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确定活动主题,同时对一些事关全省大局、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抓住不放,锲而不舍,直到问题解决。十六年来,持续围绕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三江源生态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循环经济发展、黄河源头和上游生态保护等重点课题,以 “保护资源,永续利用”、“搞好水土保持,保护三江之水”、“保护三江源生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内容开展了宣传呼吁活动。逐渐形成了一支以青海日报、青海广播电视台、青海法制报、西海都市报、青海新闻网等省垣主要媒体和多家中央驻青新闻单位为主力,相对稳定的记者队伍,先后有 180多人次的媒体记者参加了活动,足迹踏遍全省6州1地1市30多个县,行程上万公里。采访企事业单位100多个。各新闻媒体累计播发新闻1000余篇(条),提出建议和批评意见100余条。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与省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专业代表小组视察、调研等活动紧密结合。坚持开展“环境好新闻”评选活动,评出优秀作品345件,先进集体45个(次),先进个人90人(次),编辑出版了1996年至2006年共80万字的《江河源环保世纪行优秀作品集》(上下册)、《江河源环保世纪行优秀作品集(2006—2008年度)》、《江河源环保世纪行(2009年)》,今年还将编辑出版《江河源环保世纪行优秀作品集(2010—2011年度)》,为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积累了资料和经验。宣传声势和影响一年比一年大,宣传深度和力度一年比一年强,宣传作用和效果一年比一年好。环保世纪行活动已经成为青海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一大亮点和全省知名宣传舆论品牌。
二、十六年滴水穿石青海生态环保事业力度逐年加大
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已经走过了16年的探索和实践之路,通过坚持不懈地宣传呼吁,有效地促进了全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舆论的效应和人大监督的效应逐步显现,全省生态环保工作出现了一个崭新局面。
(一)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环保意识有了显著增强
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始终把增强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放在突出的位置,利用各种形式,持之以恒地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使环保世纪行变成了宣传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过程,变成了以实际行动落实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过程,变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1999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上省委省政府重要议事日程;1998年、2005年,《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两次作重要修订;2003年,《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条例》颁布实施。2007年,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宏伟目标,明确提出“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任务;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把生态保护上升为立省之要,发展之要;2009年省委十一届六次会议上又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这都体现出全省上下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日益重视。近年来,随着我省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把环保工作列入重要日程,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在招商引资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工作程序,控制污染项目。企业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树立了环保也是效益的理念,加大了治污投入。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也有了明显提高,更加关心身边的环境,积极反映和检举破坏环境的行为,积极投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事业,广泛形成了生态环保工作事关大局、事关长远的舆论氛围。
(二)全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有力推进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土地沙化和黑土滩面积不断演进。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及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三江源,紧紧围绕“保护三江源生态”、“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题,针对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大声疾呼,积极提出意见建议,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解三江源、关注三江源,越来越多的资金和力量投向三江源,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已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和热情支持。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经多方监测表明,与2005年以前相比,三江源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结构逐渐趋于恢复,草地退化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2011年,《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经国家批复,全省人民为此欢欣鼓舞。
以青海湖为核心的环湖生态明显改善。由于开垦草原、超载放牧、滥采乱挖原生植被、任意截流青海湖的补给水及乱捕滥猎等行为,环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环湖地区草场退化、沙化日益严重,青海湖水位急剧下降,湖面不断萎缩,青海裸鲤濒临灭绝。对此,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2002年6月,环保世纪行活动与代表视察活动相结合,围绕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并就环湖地区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向常委会作了报告。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社会各界对环湖生态环境的了解,引起了环湖各级政府对青海湖生态保护的重视,而且为我省制定《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起到了调查研究和前期舆论准备作用,推动了青海湖生态立法工作。2003和2004年连续两年的环保世纪行活动对青海湖裸鲤保护进行了持续关注,对青海湖禁渔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向省政府提出了进一步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建议。环保世纪行活动连续多年对青海湖生态的关注,引起省委、省政府对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的高度重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青海省政府实施了持续近30年的封湖禁渔工作;2004年,省政府邀请中科院7位院士对青海湖流域进行了科学考察,组织省发改委、农牧厅、水利厅、建设厅、环保厅等部门,开展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的编制与申报工作,并于2008年6月份正式启动实施,规划总投资达15.67亿元。同时省政府通过开展国际合作,落实并启动了总投资5.42亿元人民币的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日元贷款项目。2008年,结合《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就发现的青海湖周边河道建坝阻水影响产卵亲鱼回游问题,向省政府提出了建议。2010年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又视察采访了环湖地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情况。相关方面的关键性数据表明,近些年,环湖地区生态环境已得到了有效保护,环湖生态恶化的势头已得到有力遏制,生态环境正逐步恢复。连续30年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数量明显回升,青海湖水域面积已经从2004年的4186.01平方公里上升到2012年的4402.5平方公里。
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湟水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域内集中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湟水流域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为推动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江河源环保世纪行于1998、1999、2008、2010、2011年对湟水污染问题开展了持续跟踪,多次组织新闻采访团对湟水流域水污染的严峻形势做了集中、客观的报道,引起了沿湟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08年,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专题汇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同志对此专门作了批示,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2011年,省政府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通过三年努力,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2012年,省人大常委会根据省政府近几年来对湟水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决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在环保世纪行活动几年来的连续跟踪监督和宣传呼吁下,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截止目前,沿湟及重点城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并全部投入运行,提前实现国家“十二五”省会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0%、县城达到60%的目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明显提高。今年,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西宁市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项目、西宁市城市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项目、宁湖湿地工程项目等重点治污工程的前期工作已完成,这些项目的建成运行,使湟水流域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有效遏制了湟水水质的恶化,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检测,湟水河水质已经从2007年的重度污染转为2009年的中度污染,继而转为2011年的轻度污染。湟水流域西宁段以上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标准,西宁、海东段水质达到国家四类标准,湟水河全流域水质已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实现湟水河变清变净的目标已经为期不远。
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减缓。我省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年平均降雨量仅为500毫米,无霜期短。尤其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结合地带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极易造成环境破坏,短期内难以得到恢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省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水电站、城镇建设、开采矿藏资源、交通设施建设等工程大量开工实施,由此而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及时加强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关注,组织采访团赴祁连、门源、互助等县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水电开发、矿产开采及其它项目建设过程中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情况进行了视察采访活动。通过江河源环保世纪行连续多年的关注,有力促进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人工造林、小流域治理等工程的实施,我省水土保持工作中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各级政府和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施工建设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明显减少。
三、十六年探索实践经验可贵
回首十六年的探索和实践,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从零起步,探索发展,品牌形象日渐树立,工作思路日趋成熟,舆论引导效果日益显现,积累了一系列弥足珍贵的体会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新闻单位积极配合,是环保世纪行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自始至终受到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省人大常委会将此项活动列入每年的工作要点。每次活动启动之时,省人大常委会领导都亲自参与,就搞好此项活动作具体指示;委员会领导亲自领队深入基层采访报道,共同商讨处理遇到的一些问题;各主办单位出人出力,积极参与此项活动;省财政厅拨出专款,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各新闻单位高度重视,不仅派出得力记者参加,而且对记者发回的稿件留出专门版面或播出时间,及时刊登或播出,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二)环保世纪行与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相结合,有效增强了活动成效。为了提高活动实效,我们将江河源环保世纪行与常委会开展的有关水土保持、草原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环保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和人大代表视察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报道执法检查中发现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以及环境现状,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另一方面将执法检查和代表视察情况向常委会会议作出报告,形成审议意见,转交政府办理。这样,不仅提高了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和忧患意识,又宣传了法律法规;既增强了人大监督工作的力度,扩大了执法检查的效果,又丰富了环保世纪行的内容,扩大了世纪行的影响力,使舆论监督与人大监督形成合力,相得益彰。
(三)集中采访与分散采访相结合,保证了环保世纪行活动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为了保证活动的广泛性和连续性,我们每年组织记者有重点地进行集中采访,发挥集中采访的优势。同时,当接到群众反映污染问题或记者发现一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时,就随即组织部分记者采取分散采访的形式,进行深入采访报道。我们还鼓励记者常年关注环保问题,自主采访发稿,保持宣传上的连续效应。为了鼓励更多的记者参与环保世纪行活动,我们在评选好新闻奖时,将记者平时采写的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稿件也纳入评奖范围,从而扩大了“环保世纪行”活动的覆盖面。
(四)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报道,适当曝光原则,树立了环保世纪行活动的实是求是形象。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面报导为主,大力宣传环保工作的好典型、好经验,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看到党和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决策和坚持不懈抓环保的决心,增强各级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治理污染的信心。同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广泛深入宣传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各级领导的环保意识和国策意识。对于有能力解决而又不积极解决的,除建议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治理、依法给予处理外,还通过新闻媒体曝光批评,跟踪监督,促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生态文明建设非一役之功。党的十八大强力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省十二次党代会已经对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做出了具体部署,环保世纪行活动使命光荣,道路正长。
(执笔:曹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