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扎县地处我省东南部,全县辖3镇6乡82个行政村,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总人口5.03万人,现有耕地6万余亩。全县光热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7—8.6℃,年降水量为340—380毫米,年日照数为2650—2850小时,无霜期186天,光热状况整体表现为气候温和,生长季长,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尖扎县是青海典型的小块农业区,鉴于其农业发展在全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今年3月上旬,我结合学习中央1号文件精神,就尖扎县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十一五”以来,尖扎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目标,依托沿黄区位优势,不断调整思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一是认真实施农业发展项目。实施了投资290万元的万亩核桃园建设项目、投资100万元的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投资80万元的小杂果示范推广项目、投资41万元的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项目、投资40万元的双垄全膜集雨利用技术(马铃薯)项目、投资40万元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投资32万元的露地地膜辣椒种植项目、投资18万元的马铃薯种薯补贴项目以及常规农技推广项目、复种技术推广、小麦高产示范田建设、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有力地拉动了全县农业经济发展。
二是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川浅脑地不同地域和气候特点的农业资源分布,提出了“抓核桃、带花椒,扩复种、兴水产,创特色、树品牌”和打造“三个产业带”的农牧业结构调整思路,并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科技培训、市场对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三个产业带”建设,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已初步形成了以康杨镇大田辣椒、坎布拉镇冬小麦和软果、马克唐镇日光温室和核桃、昂拉乡复种蔬菜、花椒和优质富士苹果、浅山地区全膜覆盖脱毒马铃薯、脑山地区油菜和青稞的种植模式。2012年,完成现价农业产值2.69亿元,实现现价农业增加值1.47亿元,同比增长4.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82元,同比增长2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4000元。
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培育,先后成立了以家禽、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及牛羊育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为主的专业合作社,产业覆盖面和成员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内在功能不断提升,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有效增强了农业、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开展知识、技能培训,把农业技术服务直接延伸到农村农户,并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技术承包工作,使广大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第一线,作用在一线发挥,成绩在一线体现。积极引导科技人员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并充分发挥其在科技示范、科技推广、项目辐射、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尖扎县农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但其发展质量、发展效益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受制于以下因素:支撑农业发展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旱作耕地面积较多,但单位面积的产出不到川水地区的三分之一;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农民收入不高,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群众市场经济、商品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较重,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缺乏敢想敢干的勇气和魄力;农技服务工作滞后,农业科技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无法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针对以上问题,尖扎县要发展现代农业,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跳出传统农业的思维束缚,用工业的理念规划农业,用工业的制度管理农业,用工业的市场网络销售农产品,实现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要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把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在扶持、引导、服务上下功夫,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树立市场经营理念,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要抢抓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的大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尤其要注重整合项目资金,加快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农村电网、乡村公路畅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采取修建水渠、小型涝池等措施,尽可能地扩大水浇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要把修建田间道路和平整土地作为推进农牧业机械化的基础工作来抓,科学规划田间道路,采取县乡政府补助和群众酬劳相结合的办法,加快修建田间主干道。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将土地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有偿推向市场,努力获取银行贷款,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有效激活民间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地将资源转化为资本,筹措更多建设资金,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做大做强二、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壮大二、三产业,实现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之计。要通过牵线搭桥、区域合作、信息引导、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浅山村农牧民外出务工经营,从事二、三产业,帮助浅山村富余劳动力寻找“挣钱”的路子。同时积极鼓励本州本县企业录用浅山地区劳动力,在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劳动力培训工程时要向浅山村重点倾斜,优先安排,提高浅山村外出务工者的就业能力。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落实干部带薪引领务工的优惠政策,建立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农牧民党员及富裕户带头引领责任制,努力倡导“亲帮亲、邻带邻”的良好乡风,帮助带领贫困户外出务工。大力开拓本地劳务市场,做大做强旅游纪念工业品制作、餐饮服务、歌舞表演、手工业等具有本地优势的特色劳务品牌。
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提高土地经营层次和水平,改变零星作业、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引导优势产业集中连片发展、整体推进。要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着力调整农业品种、品质结构和种植、养殖模式,建立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结构合理、总体优化、效益提高的新型农业产业格局。要按照“抓核桃、带花椒、扩复种、抓养殖、树品牌”的农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保持粮食作物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控制小麦种植面积,稳定果蔬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优质马铃薯、油菜、饲料等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果蔬、花卉、中藏药材等劳动力、技术密集型经济作物的生产,面向市场,调优农产品结构。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先进典型,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
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要以培育科技示范户作为主攻方向,以培养就业技能为主要任务,依托职业院校和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大批种养能手、创业典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要不断创新农业新技术,着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提高农业效益。要统筹安排涉农资金支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建立和规范一批农村科普试验、示范基地,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作者系省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