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新的发展征程,对青海来说,最根本的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高度统一。
第一,以循环经济为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本质上讲,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核心是构建起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高的产业体系。具体到我省,重点是要突出低碳、循环、绿色、集聚的方向,推进资源集约开发、产业集群发展、园区集中建设,加快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产业配套,构建多产业、多企业、多产品联动发展的循环经济格局。力争再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盐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特种钢、特色纺织和生物医药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特别是确保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炭清洁综合利用、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基本建成全国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一是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多元优势,力争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格局中获得更多份额。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太阳能光伏基地、新材料和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形成新兴产业高起点、高技术、高投入、高增长的发展态势,改变基础能源产业“水电独大”的状况,实现多能互补;改变初级材料比重大、高级材料比重小的状况,实现从加工材料向制造材料和“智”造材料的转变。未来五年,争取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到百亿元以上,新材料工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实现翻番式增长。二是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从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转型,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最大的盐湖化工、氯碱、大型钾肥及钾盐基地,区域性油气化工、新兴煤化工、特钢生产基地及青藏高原新型装备制造基地,构建大化工体系,推进装备制造业升级,改变“资源重、化工轻”、“采冶重、制造轻”的状况。三是大幅提高轻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使之成为加快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国际重要的藏毯基地、全国藏药产销中心以及青藏高原特色动植物加工基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基地,促进轻工业转型升级,实现轻重工业的合理互补。首先,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集中建设一批农牧业示范园区和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制种基地,培育提升马铃薯、油料、毛绒等十大产业。其次,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把朝阳物流园区打造成为青藏高原最大的物流基地,推进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等产业基地高起点发展,大幅提高现代物流、金融、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份额,增强工业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兴服务业合理分工、融合发展。再则,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着手打造世界级高原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带动生活性服务业;依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等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升文化产业层次。四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格局。一方面,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人口的吸纳作用及工业园区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并通过强化基础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等综合举措,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城镇对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作用,促进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集聚,更好地承载工业化、体现现代化。五是围绕上述重点目标,深入推进振兴重点产业行动计划,全力抓好“双百”工程,大力实施“123”和“1020”科技工程,科学推进三大工业园区错位发展,整体提升工业经济水平,五年内基本构建起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循环利用、集聚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6524”产能目标。即:形成千万吨钾肥、千万吨氯碱、千万吨焦炭、千万吨铁矿、千万平方米藏毯、千万兆瓦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能力,新增百万吨镁盐、百万吨烯烃、百万吨聚氯乙烯、百万吨钢铁、百万吨铝加工,十万吨铜、十万吨镁及镁合金材料,万吨硫酸铁锂、万吨钛及钛合金、万辆汽车、万吨枸杞加工产能。
第二,实施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建设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战略高地。青海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而且品位高、类型多,组合度好。“十一五”特别是“青藏专项”地质勘查工程实施以来,我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整装勘查项目和重要矿种为重点,以实施找矿“会战”为抓手,地勘工作取得较大突破,资源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进一步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坚持“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努力推动全省地勘工作跨越发展。力争用五年时间,在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特别是大幅增加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金、铜、铅锌等重要资源探明储量,把青海建设成为我国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地。一是坚持多元化投资,形成大规模投入格局。“十二五”期间,我省规划地勘投入179亿元,是“十一五”的5.3倍。这就需要在充分依托地质找矿战略行动这一载体,积极争取国家加大我省地质勘探投入力度的同时,我省的财政配套资金也相应的大幅度增加。更主要的是,积极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本,特别是战略投资者进入地质勘查领域,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促进、催化形成大规模投入的局面。二是注重聚集多方力量,促成大兵团作战。加强基础性和公益性地勘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提升地勘工作水平。注重引进强势企业进入我省地勘领域,加快推进探采一体化进程。同时在矿区规划、矿权配置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三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地勘市场活力。完善保障地勘单位和大企业权益的政策措施,实现“谁投资,谁受益”。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整合探矿权,使优势矿权真正集中到优势企业、战略投资者手中。建立地勘资金投入效益综合评价制度,提高地勘投入效益和质量。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地勘支撑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开展重大找矿疑难问题攻关。大力推进井中物探、遥感蚀变信息等方法技术的应用,重点加强适合高原冻土带深部探测能力强的物探、化探及钻探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第三,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争创绿色发展新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竞争力,而且是最大的竞争力。对我省而言,保护生态环境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长期任务。特别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念,我们对该区域放弃了矿产资源开发和GDP考核,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生物多样性增加,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制约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去年底,国务院批准了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未来五年,我们要坚持先行先试,勇于创新,统筹实施生态保护二期、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城镇、产业、水资源利用等六大规划,探索建立符合试验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为全国同类地区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一方面,全面提升生态工程建设的层次。正确处理巩固与提高、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提高退牧还草、防灾减灾、鼠虫害防治、环境污染防控等工程项目的成效,力争五年内试验区生态功能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建立稳定持久的生态补偿机制。充分考虑当地为保护生态环境牺牲的利益和做出的贡献,真正建立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解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农牧民生产生活、基本公共服务、基层政权运转、农牧民创业等问题,实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区域发展的共赢。当务之急是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生态环境代价核算体系和生态补偿测算方法,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依据。合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支出标准及转移系数,探索水权交易模式,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创新补偿机制。同时,坚持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快实施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工程,争取尽快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柴达木生态保护等新的工程,(下转第40页)(上接第32页)促进生态保护建设从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转变,从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转变,从偏重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第四,扎实开展湟水河污染治理,尽快还一条清澈的母亲河。湟水流域承载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省60%以上的生产总值,处于我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区域。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切实加强湟水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目前的成效与“三全一还”的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本质是发展方式粗放。湟水河清澈之日,就是青海“两型”社会建成之时。因此,我们要扎实落实《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1—2015年)》,突出污染治理、生态建设、防洪泄洪和景观休闲等重点,从“治、用、保、调、管”五个方面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确保实现“十二五”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严格执法,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各级政府要认真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进一步健全监管机制,视情就湟水河流域减排治污情况开展专题询问或质询。二是突出重点,加快水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步伐。以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化工程为重点,组织实施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在流域内全面推进重点污染治理项目。三是多管齐下,加快“引大济湟”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枯水期水体纳污容量。同时重点抓好历史遗留铬渣治理,加快改善水体质量,早日实现流域“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
(作者系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