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日期:2011-12-12
字体:【 打印本页

       一、文化建设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日,杨英杰在《学习时报》上撰文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极端重要性的充分认识,真切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这一崇高历史使命的担当者所应有的高度的政治自觉、文化自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一是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二是文化通过对市场主体之预期和偏好的影响,进而对交易者行为并由此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依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功能和特点,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当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越过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的消费结构转换的节点,加上中国区域经济因地理、历史、资源禀赋等因素自然而成的两类“经济板块”,即东部发达板块和中西部欠发达板块,更造就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机遇。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在保存传统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够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有机结合,相信会在两大经济板块之间形成资金、人才的良性互动。这对于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文化产业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GDP年均增长4—6个百分点,这充分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巨大潜力。不过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相对滞后。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全部GDP的15%,英国达到11%,而我国只占到2.8%。但从另一方面看,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则昭示着文化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不可低估的潜能。
       同时,文化可定义为世代传承的浸淫于风俗习惯之中的基本不变之信念和价值。这种信念和价值,会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极强的影响,并由此对宏观经济产生作用,这是文化作用于经济的另一条渠道。
       对“信任”的看法,就代表了一种信念和价值。社会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和基础性要素。信任关系可以让市场交易主体形成合作,使交易顺利达成,既能创造新的价值,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最近,美、意两国有关学者运用数据对欧洲国家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信任”如何在国际双边贸易中发挥作用。结果显示,信任在商品贸易、金融资产贸易以及国外直接投资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信任他国的国家倾向于更多的商品和金融资产交易,以及从事更多的直接投资。这就表明,国家间的互信能够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储蓄就不会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投资,投资不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中国经济30余年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高的储蓄率。最近对欧洲的一项研究表明,社会上把节俭作为美德加以认可并传授子女的人群,其数量每增加10%,国民储蓄率便上升1.3%。可以这样说,储蓄的可持续性决定了投资的可持续性,更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有法制的保障,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样需要法制的保障,文化中那些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的信念和价值必须得到法制的保障才能够鼓励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接受并积极践行。人们之所以讲信任,是因为受到法规制度的制约,不敢做出违背信任的行为;之所以信任他人,是因为相信这些社会机制的有效性。
       因此,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和发展保驾护航。唯其如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丰盈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呵护与支撑。
       二、文化建设的正心诚意
       束耒在《学习时报》上撰文说,当中国作为大国迅速崛起之时,中国共产党以中央全会的形式对文化建设发出号召、作出部署,表现了对历史进程的深刻认识,对执政使命的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仅要领导人民实现经济发展、政治进步,还要领导人民实现文化繁荣。中国经济已三十年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规模、经济地位已今非昔比,到了我们强调文化建设的时候了。
       文化繁荣是人民福祉。精神生活是人幸福感的源泉,精神满足是人的最大满足,而精神满足有赖于文化资源。文化繁荣也是国家实力。国家的凝聚、社会的和谐,国家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都有赖于文化的促进。我们重视文化还不仅因为文化的种种实用功能,更因为我们对文化的热爱,对文化发自内心的崇尚与尊重。重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在中国传统中具有世界观与目的论的意义。诗书继世、教化立国的观念在中国数千年一以贯之,成为中国社会的支撑力量,也成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重文也是我们共产党的伟大传统。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开始,文化就是共产党人的深厚修养,就是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排斥、破坏着眼展开了尖锐的批判,共产主义、人类最后解放的理想就包含着强烈的文化意识。中国共产党一身兼任,要在当今变动之世守护人类文明,在现代化过程中复兴中国文化,心志昭昭,任重道远。
       中国人古来有辽阔的文化胸襟。佛法东来,欧风东渐,从古代到现代外来文化的传入从未间断,中国人都敞开胸怀容而纳之。西天取经,西洋求学,中国人学习于异域的精神积极而主动。即使在帝国主义列强压迫、欺凌中国的时代,中国人也把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与西方的优秀文化相区别,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有益的思想人文持欣赏和接受的态度。中国人相信自己能够取万国文化为我所用。在清朝末年中国最贫最弱的困局中,一个普通的读书人王韬都能豪气干云:“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天之聚数十西国于一中国,非欲弱中国,正欲强中国,以磨砺我中国英雄奇智之士”。这种文化观仍当得我们今天的情怀。今天国家强盛,国运兴隆,人民意气风发,我们更是有海纳百川的自信。我们对自己的历史、制度、文化乃至整个文明都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中国人不是面色苍白、过敏惊恐的病弱者,我们立足于五千年文明的根基,是可以用友善与微笑迎接八面来风的巨人。当前网络互联、壁垒打破,无穷的知识与信息涌流如潮,正是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大创造的千古良机。文化交流中会有碰撞、会有争论,这正是文化交流的应有之义;还会有敌意、会有阴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可能真正伤害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开放之心。开放是活力的来源,是繁荣的动力,我们将在开放中不断走向强大。我们有健康的心和强健的胃,我们不惧怕外来文化中的杂质,我们会把杂质也变成特殊的营养。我们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无差别心的珍视。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从莎士比亚到惠特曼,从托尔斯泰到泰戈尔,都是我们的案头、掌上的经典,都已成为我们自己的文化财富,都已化为我们自己的血肉。
       正是在这种开放与互动之中,我们愈生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中华文化佑护中华民族数千年之久,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从远古至今延绵不绝的文化,有巨大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也是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内在动因。“五四”新文化运动有激烈的反传统姿态,是在民族危亡压力之下的非常之举,是古老文化跨入现代的奋力一跃,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自我更新,表现了中国文化适应全新环境、吸纳全新因素的弹性与张力。俯瞰漫长的文化史,“五四”模式乃是文化的一种应急模式,“五四”是中国文化本身发展的一个环节、一个过程。今天中国的生存环境根本改善,我们恢复了泱泱大国的从容,可以更真切地体验、更理性地体察祖国的文化了。我们要抛弃因误读“五四”而导致的民族虚无主义,消除绝对化的“阶级斗争”观念所引发的对中国历史的偏见,打破“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想,特别是要摆脱因迷信西方而带来的自我否定。我们打开心胸与任何文明平等对话,我们是平视而不是仰视。我们要在现代世界重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并让我们的文化变通而久,历久弥新。有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主体性,才能真正学习别人的长处。我们要在新世纪重温中国的经史子集,体会真正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思想,从中获取现代生存的智慧与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能给中国文化以有力的指导,也正在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也必然是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从“实事求是”的学说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都是这种文化结合的成果。文化结合的基础雄厚,天地广阔。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力量。我们还要广泛汲取一切人类文化的精华来建设中国文化。
       文化贵在建设。建设文化要有建设性的态度。文化建设是艰巨而长远的事业,需要扎扎实实地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不是空喊口号所能奏效的。文化建设要树立正心诚意。文化与诚意相因果,有诚意则文化存,无诚意则文化亡。建设文化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堕入实用主义。我们会以文化为用,但我们同时更把文化本身当成目的。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被过度商品化、被肤浅化和空壳化的现实,我们要格外强调文化的神圣性。一些大国的主流学者完全从国际政治、从巩固霸权的角度去主张文化,乃是对文化的歪曲与亵渎,殊非正路。我们当因此而生出警惕之心、自强之心,但同时又不对其盲目追随。文化建设的规律往往是“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如果你一味地把文化当成工具来利用,你就会从本质上破坏文化,从长远来看文化就会衰败;只有对文化怀有健全的心态,把文化当成文化对待,才能有文化的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增强软实力。包括对外来的文化渗透、文化挑战,我们也不能仅仅着眼于对某一种思想、某一种观点的斗争,还要着眼于文化整体上的竞争,着眼于我们自身文化的繁荣、丰富与整体优势。
       文化建设首在得人。文化繁荣的关键是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在新的传播、网络环境下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文化并参与到文化之中,这是史无前例的新形势,应特别爱护大众的文化参与并善加引导。知识分子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一个有志于文化建设的文明古国要格外尊重、珍惜自己的知识分子。应充分信赖、依靠知识分子,充分理解精神劳动的特殊性,以文化的方式去应对文化的问题,避免行政化的简单粗暴。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能够得人、容人,在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的旗帜下动员起全社会的文化力量。
       文化建设是我们内在的需求。文化是我们精神的表达与寄托,是我们人生的意义所在,是我们的生存方式。文化不是神秘事物,它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阅读、写作、观剧、授课,乃至生产、建造,有思想、有审美、有心灵之光的地方就有文化。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来加入中国文化的创造。□
       (摘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