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青海,天高云淡,山青水绿。在这美好而充实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全国人大环资委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专题调研组的到来。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江河的发源地,史称千山之祖,万水之源,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素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之称。发源于青海的江河每年向下游地区供水800亿立方米,滋养着中华大地。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形成启动器,是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是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青海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全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工程和重点工作,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明确了新时期“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任务,提出了“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确定了青海生态保护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工作中坚持把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特别强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突出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采取禁伐、禁牧、禁垦、禁采、禁猎、禁渔“六禁”措施,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等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努力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同时,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间果断决定对三江源各州不再考核GDP,主要考核提供生态产品能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全力保护建设好三江源生态环境。经过艰苦努力,青海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功能明显恢复,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稳定性正在形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我省实施的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去年,全国人大环资委在确定2011年工作重点时,把赴青海省专题调研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列为17项重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8月8日,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蒲海清为组长、副主任委员王鸿举、汪纪戎、王庆喜等为成员的全国人大环资委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专题调研组来到西宁,就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开展为期7天的专题调研。调研组成员中正部级领导2人,副部级领导5人,院士1人,规格高、阵容大,体现了全国人大环资委对此次调研的高度重视。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高度关注这次专题调研,8月9日中午,调研组抵宁的第二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穆东升,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王小青,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文虎等领导在驻地看望了调研组一行,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沟通。8月13日晚,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穆东升,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文虎等领导再次与调研组进行了座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文虎和省人大环资委负责同志全程陪同调研。
在为期一周的专题调研中,调研组不顾高原缺氧、不辞旅途劳顿,深入到三江源所在地——玉树藏族自治州,实地考察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专题听取了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和玉树州关于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并与指挥部领导和玉树州的领导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了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草畜平衡、以及灾后重建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各方面情况,对各族干部群众在艰苦条件下挑战生命极限、忘我工作的精神和干劲,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调研组还深入到黄河上游的贵德县、青海湖畔、海北草原等地,就黄河上游和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与此同时,调研组还参观了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塔尔寺等,了解了青海人民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了解了青海悠久的历史和多姿多彩文化。
8月13日上午,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在胜利宾馆召开座谈会,向调研组汇报了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情况。
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穆东升主持座谈,马顺清副省长代表省政府汇报了青海省基本省情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要情况。同时反映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国家应将青海作为青藏高原水原涵养区和西部半干旱特殊区域、给予特殊支持;尽快批复《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试验总体方案》;尽快研究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二期工程工作;扶持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探索建立长江、黄河水生态补偿机制。请调研组给予关注和帮助呼吁。省财政厅、民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土厅、水利厅、农牧厅、环保厅、林业厅、省三江源办和青海湖景区保护管理局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在听取马顺清副省长的汇报后,调研组成员热烈发言,就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出了意见建议。
蒲海清副主任委员说,青海生态战略地位重要,直接影响国内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青海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对国内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
蒲海清副主任委员强调,要进一步巩固好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成绩,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为进一步做好三江源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三江源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困难还很多,生态补偿机制、牧民迁移、后续发展等问题还需统筹研究;三江源生态补偿要与内地其他地区的生态补偿有所区别,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促使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蒲海清副主任委员表示,对省上提出的意见建议,调研组要认真研究,要将这些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到调研报告中去,积极向中央和有关部委建议尽快出台生态补偿机制和其他专项政策,进一步确保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实施。
王鸿举副主任委员感慨地说,第一次来青海,七天时间里攫取了一切可能捕捉到的信息,至少有三点收获:一是对大美青海的浩瀚、质朴、自然生态以及在我们国家、民族之林中的地位作用都有了新的认识;二是颠覆了过去的一些看法,青海不仅地上有草,有的地方树林茂密,湿地面积很大。以前听说这里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但每年800亿立方的水流却滋养了大江南北,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三是对青海工作的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群众付出的艰苦劳动感到由衷的敬佩;四是通过考察了解,总体感觉青海今后的工作思路是符合实际的,很多经验值得其他兄弟省市学习。
王鸿举副主任委员还对我省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青海的力度;二是继续争取中央对青海的支持;三是做好文化发掘工作;四是加大移民搬迁后续工作力度。他还说,经与薄熙来同志电话沟通,重庆市将在以下两方面给我省以支持:一是欢迎青海的干部多去重庆交流考察;二是他已经向薄熙来同志作了汇报,为了支持三江源生态移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重庆市拟从明年开始每年拿出一笔资金,在重庆办学校培养我省少数民族学生,力争明年秋季开班。
汪纪戎副主任委员、王庆喜副主任委员以及调研组其他成员也就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对青海各方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文虎在与调研组座谈交流时提出建议,一是建议国务院尽早出台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保护专项政策;二是进一步扩大三江源生态建设项目的覆盖面积,缩小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三要认真研究生态保护区的牧民迁移、后续发展问题,确保牧民搬的出,稳的住,生产生活水平能可持续提高。
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穆东升在座谈会上强调: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青海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这方面我们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坚持生态立省战略,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促使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上一个大的台阶,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为期一周的调研工作已经结束,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有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有青海560多万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恢复和改善,大美青海将在伟大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出引人注目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