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体会

日期:2010-12-29
字体:【 打印本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规划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了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等巨大成就。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有力应对了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当前,国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巨大的需求优势、供给优势、体制优势和开放优势;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但更趋复杂。“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学习贯彻规划建议要牢牢把握好主题和主线。要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要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主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要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规划建议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八项重点任务、改革开放六项重点任务,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重点扩大内需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继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资源性产品和要素市场、社会事业体制等各项改革。
        通过对规划建议的学习,我认为,我们要结合总结我省“十一五”发展的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研究“十二五”发展的思路,把学习全会精神的过程转化为系统谋划科学发展、破解科学发展难题、提升工作水平的过程。如何制定好今后“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要坚定信心,奋勇争先,凝聚起抢抓新机遇、建设新青海的精神动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出台的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玉树抗震救灾,既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些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充分利用加快发展的一切有利条件,坚决克服影响发展的一切不利因素,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青海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将日益显现,战略地位和生态地位更加重要,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上必将实现质的飞跃。我们必须科学谋划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再上大台阶。要着力扩大经济规模,进一步推动青海跨越发展。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着力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改善民生,进一步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着力促进统筹发展,进一步完善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增添发展动力和活力。要继续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继续保持和发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进一步凝聚起抢抓新机遇、建设新青海的精神动力。
        二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真抓实干。我省财力并不丰厚,但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实实在在地办一些大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无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还是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旅游业发展上,要处处体现各级领导和各族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的气魄。只要我们结合青海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各种发展的障碍和阻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要依托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推动旅游业发展。要将旅游资源的开发贯穿在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旅游业的发展对带动县域经济和城市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青海湖、塔尔寺驰名中外,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坎布拉景区闻名遐迩,土族风情、热贡艺术尽展民族特色,等等,我们需要加大开发和挖掘的力度。要看到旅游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增强信心,埋头苦干,使“大美青海”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得以展示。
        四要因势利导,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的现代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就是提升城市形象和水平。我们应当注重发挥政府在建设投资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最能发挥城市建设效益的地方,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和改造;积极建立多元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形成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经营城市理念和机制,进而使城市充满灵气与生机,更有特色、更加美丽宜居。
        五要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任何一个单一的民族和个人都不可能取得单一的和谐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始终是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当前,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苦干,共同描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画卷,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可喜局面。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青海的稳定,事关整个藏区和国家的稳定,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重要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团结,有效地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因为有梦想,所以有动力。因为有追求,所以有希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顺应党心民意,符合时代潮流。深刻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实质,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谋划好我省“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抓紧制定“十二五”规划,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以确保我省经济社会沿着五中全会指引的方向和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努力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