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情地眷恋着这片养育我的草原,我要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培养我成长的党和人民。”
在雪域高原,在美丽的天峻草原,有这样一位藏族汉子,他1米60的个头,精瘦干练。这里的干部群众知晓他,这里的牧民拥戴他,这里的贫困群众更是把他当做儿子一样看待。他就是天峻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新源镇第四牧业社党支部书记才叶合加。
60多个荣誉证书见证着这位草原之子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赤诚情怀
从天峻县城出发,沿着315国道向东行驶20公里,即是号称“天路”的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的交汇处。这里有着世界上海拔最高、隧道最长的关角隧道。再向南行驶3公里多,来到了一座大山的跟前,在大山的脚下,有一排砖混结构的牧民新居,这里就是才叶合加的家。
初冬时节,高原的山峦已是白雪皑皑,过膝高的牧草一片金黄,牛羊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
在才叶合加家里的一张桌子上,整齐码放着才叶合加所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奖牌,墙上张贴着不少奖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三届中华脊梁共和国杰出人物称号、“和谐社会建设突出贡献人物”、“农牧区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粗略一数,竟然有60多份荣誉证书。仅国家级的荣誉证书就有19个,省级的5个、州级的6个、县乡级的16个。
在高原的深处,看到这么多的荣誉证书,十足让我们吃惊,继而由衷地生发出敬佩之感。
天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措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才书记的荣誉证书比我的多!”
这一张张荣誉证书见证着才叶合加带领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党和政府给我的荣誉是一种动力和信念,我要做的就是带领牧民群众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略显腼腆的才叶合加朴实的话语道出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和理想信念。
“个人富了不算什么,我的目标是牧业社的群众全部脱贫致富”
新源镇第四牧业社地处大山深处,加之自然灾害频繁,群众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00年群众人均纯收入仅800元。
在牧民群众的印象中,才叶合加经常是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家串户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讲解党的惠民政策,倾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穷则思变,仅有中学文化程度的才叶合加凭着自己自学的畜牧业养殖知识、开办砖瓦厂等率先脱贫致富。率先富裕起来的他,没有把眼睛只订着自己的腰包,而是千方百计为全村群众脱贫致富谋方法、找路子。
致富先治愚。他组织牧民群众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引导牧民走科学养畜、畜棚养畜的路子,引导牧民提高出栏率,提高母畜比例,减轻草场的压力。
他深知,单纯的个体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永远产生不出效益,他大胆提出发展订单畜牧业。2003年3月,他个人投资1.8万元,成立了天棚地区“种菜养羊协会”,采取“分数加工,统一出售、科技含量”的方式,普及牧业新知识、新科技,无偿为牧民群众提供牛羊、羊毛等畜产品销售服务。2007年7月,他向有关部门申请,在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新源镇天棚地区畜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全体牧民一致选举他为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将牧民的畜产品集中,通过与企业、商贩签约进行统一销售,解决了群众销售难的问题。销路畅通了,牧民的负担减轻了,腰包也鼓了起来。
才叶合加关注着牧业社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在镇、县人代会提出代表建议、提交代表议案等形式,多渠道反映、呼吁,加大第四牧委会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第四牧业社结束了不通电、不通水,不通公路的历史。四面迎风的黑牛毛帐篷,如今已变成了亮堂堂的砖混结构的房子,摩托车、小轿车、电视机等现代化产品走进了牧民群众家中。
生活富裕起来的牧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强烈,才叶合加把自己的两间房子腾出来,自掏腰包订购图书、报刊、农牧业致富信息等书籍,2000多册各类图书成为牧民的精神食粮。他还购置电视、录相机等设备,如今他家成了第四牧业社文化中心户。赛马、赛牛、摔跤、拉八牛、锅庄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牧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单调、乏味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过去以牛羊肉、糌粑、挂面为主的饮食生活方式,已由新鲜时令蔬菜、瓜果所替代,日子过得就如同高原秋日的暖阳。
村里的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他的动员说服下,村里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牧民群众参加新农合也达到了100%。2008年、2009年,村里11名应届毕业生考上了大中专院校。2009年,才叶合加通过天峻县有关部门的审批,与西宁铁路交警支队签订合同,在天棚车站东修建大型停车场,安置了本社18名近几年毕业的初高中生,每月给他们发放1500元的工资,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提高了牧民群众的家庭收入。
在他的引导下,全村走上了以草定畜、畜棚养殖的路子,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仅草场生态得到了恢复,牧民群众的收入也不断得到提高。2009年,全社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800元增长到4680元。
如今,天棚第四牧委会这个天峻县有名的贫困牧业社已率先建成了小康村。这一切都因为有一个时刻为群众着想的好书记,有一个时刻为群众办实事的好代表。
“只有牧业社所有的群众都脱贫,我才安心”
“作为一名党员和人大代表,就是要为贫困的牧民群众服务,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只有所有的群众都过上了好日子,我才能安心。”
大多数群众的生活富裕了、日子过得安逸了,但那些贫困群众的生活好起来,才是真的富、真的好。为了加快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他制定一系列帮扶脱贫措施。动员所有的党员都与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书,直至贫困户脱贫致富。他率先承担多洛加、仁青、洛太加三户的脱贫致富任务。多洛加这个“三少”(牲畜少、草场少、收入少)的贫困户在才叶合加及党员的帮助下(每个党员为其捐一只羊),这几年,多洛加已是有着200只羊,46头牛的富裕户了。他还连续十年无偿让出自己承包的670亩草场,用来帮助贫困户脱贫。贫困群众东智才让在才叶合加的帮助下,通过畜棚育肥、到砖厂打工,年收入6万元。经才叶合加帮扶致富的洛太加说,“我是才书记引导下富裕起来的”。一句简单的话,我们不难看出才叶合加在牧民群众心中占有着多重的分量。
对于那些孤寡老人、残疾人才叶合加更是关爱有加。在他的另一间屋子里,记者看到了两名老人,一位是86岁的郭毛老人,另一位是眼部残疾的76岁的扎毛老人。
如果不是镇上领导告知,还以为是才叶合加的亲人。据了解,郭毛老人因儿子外出打工未归,成了孤寡老人,已在才书记家住了12年。76岁的扎毛老人因二十多年前盖房时被摔成残疾,唯一的女儿出嫁后,才书记就把他接到了自己的家里,前两天才书记还带他在西宁看病呢。
据了解,从1998年至今,他长期抚养上至86岁,下至7岁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67名。其中十八个残疾人一直由他在自己的家里抚养,供吃住。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到目前为止,他已经为这些孤寡老人提供的吃住折合人民币达到了45200元。
他的爱心感动着这些孤寡老人,许多在社会上流浪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得知他收留孤寡老人的消息后都慕名前来。小小的家容不下这么多的人。怎么办?2002年初,才叶合加投资13万元,海西州、天峻县残联补助9万元建成了“天峻县新源镇天棚地区残疾人之家”。
今年年初,才叶合加再次投资118600元,为“残疾人之家”增盖了9间房子,购置了一些生活用品。5月又投资20万元成立了“残疾人养猪场”,饲养30多头猪,以此改善居住在残疾人之家的残疾群众的生活。目前已经出售10余头,他把变卖的所有钱都补贴在“残疾人之家”上。目前,“残疾人之家”已常年入住18人,一切费用都由才叶合加出资。
在残疾人之家,今年67岁、下肢残疾的扎毛老人激动地对记者说“才叶合加就像我的亲儿子,照顾我的生活,给我们看病。没有他,我可能早都不在这世上。”
才叶合加就是这样,用一颗诚挚的心照顾、关爱着那些最需要帮助、关爱的人。
“身为人大代表,就要维护团结、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
第四牧业社地处新源镇天棚地区,青藏铁路和315国道贯穿整个牧业社。为了保护青藏铁路这条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的“天路”。才叶合加以身作则,清理铁路两边的排水沟,确保路基稳固。他还教育牧民群众不要在铁路附近放牧,要爱护铁路设施。在他的带领下,第四牧委会每一个社员都有了护路的意识,多年来从未发生过损害青藏铁路的事件。2008年,“3•14”事件发生后,才叶合加及时召开党员、群众、寺院僧侣维稳会议,带领群众在铁路沿线巡逻,在重要地段昼夜值班,为省、州、县的维稳的工作人员提供翻译、食宿方便,在特殊时期为维护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里也是青海湖的“母亲河”———布哈河上游,是国家濒危保护动物———高原普氏原羚(即中华对角羚)生息繁衍之地,也是青海湖裸鲤产卵之地。许多不法分子因为经济利益在布哈河流域捕杀裸鲤、偷猎羚羊。
才叶合加在群众中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很多起捕杀裸鲤、偷猎羚羊的事件,都是由第四牧业社牧民群众发现后举报被制止的。2007年,才叶合加发现十几名不法分子掠杀岩羊,他和本社的社员追赶了30多公里,缴获子弹、枪支等作案工具,并将不法分子扭送到公安部门。在青海湖裸鲤繁殖期,他坚守在保护裸鲤的第一线,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有效地阻止不法分子捕捞裸鲤。这几年,他没收、上交沙狐皮、旱獭皮580多张。
榜样的力量影响着他身边的亲人
据统计,才叶合加多年来将家中近60万元补贴给了残疾人之家、社会公益事业、贫困户帮扶上。
才叶合加有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除大女儿在家做家务,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需要培养。当问及他的妻子:“你对丈夫的做法是否理解?”才叶合加的妻子格措吉说:“刚开始我也不理解,慢慢地在丈夫的影响下,我也常常为村里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被群众选为新源镇人大代表呢!”
“每天看着爸爸早出晚归,我看着也心疼。他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安排好家里的活,就骑着摩托车匆匆赶往残疾人之家,照顾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晚上伴着月亮往家赶。有时太晚了,爸爸就睡在残疾人之家的办公室里。爸爸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失去的太多太多了,有时对爸爸也有怨气,家里的事指望不上他,但看到那些贫困的乡亲在父亲的帮助下富起来了,看到那些流浪的残疾老人有了住处,生活无忧,爸爸和妈妈成为乡亲们看重的人,我在人前头都感到自豪、骄傲。”才叶合加的大女儿赛藏卓玛用朴实的话语评价着父亲。
“爸爸虽然很忙顾不上家里,但他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善良的好父亲。受爸爸的影响,如今我在家里也照顾着一位83岁的孤寡老人,三年前我把老人接到了自己的家,像照顾自己的奶奶一样照顾她。”
作为基层老党员,一名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才叶合加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入党誓言,用执著的追求、勤劳的汗水为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奔忙着,他用智慧和勤劳,换来了一方经济的发展;用自己的真心、真情,温暖着那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的心……。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政教新闻部)